第五卷 帝國主義時代 第三十八章 英布戰爭爆發

1870年5月12日,德爾福總督的率領3萬大軍,向奧蘭治自由邦發起了入侵,南非大戰爆發。

消息傳開後,布爾人瞬間陷入了慌亂中,菲克尼子爵臨時居住的莊園一時間賓客盈門。

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幾乎是一體的,面對英國人的時候兩國一直都是聯手對敵。

雙方實力差距太大,沒有人有戰勝英國人的信心。在面對英國人的時候,布爾共和國一直都選擇忍讓。

不過那是之前,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既然大家都要加入奧地利了,自然就不會再怕英國人。

這個時候大家來訪,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向菲克尼子爵表明立場,並且公開站隊;其次,就是希望奧地利介入這次戰爭。

菲克尼子爵信心十足的說道:「諸位不用擔心,英軍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的卻是外強中乾。

英國人在開普敦的駐軍不會超過三千,最近一段時間,倫敦政府也沒有大的兵力調動。

即便是開普敦殖民政府徵招了民間武裝,有戰鬥力的部隊也不可能超過五千。除此之外,剩下英軍是什麼貨色,就可想而知了。」

最了解自己的永遠都是敵人,英奧兩國在南非地區的競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相互之間都在搜集對方的情報。

對於分散在各地的民間武裝,沒有辦法監控,但是對軍隊兵力調動還是盯得死死的。

英奧都是殖民大國,不可能在一個區域內駐紮大量的正規軍,不然就算是一百萬大軍都不夠用。

維護地方穩定的責任,自然是落到了殖民軍和民間武裝的頭上。英國人更加依耐殖民公司,而奧地利則主要是貴族武裝。

當然兩者本質上沒有區別,英國人殖民的主要戰力同樣是貴族子弟。區別在於英國的資本力量更強,而奧地利的資本家們卻處於從屬地位。

兩者之間各有優劣,不可一概而論,這是各自的國情決定的,不是個人力量能夠改變的。

奧地利模式在維護皇權上有優勢,獲得了新血補充,貴族階級力量加強了,皇帝的地位自然更加鞏固。

在對外開擴的時候,爆發的戰鬥力也更強,給自己打仗自然比替別人賣命更賣力。

這一點現在就可以證明,英國人要徵調民間武裝上戰場,事先必須要談好條件,如果利益不夠消極怠工是少不了的。

而奧地利貴族卻在主動求戰,這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英國人殖民收益,有很大一部分落入了資本家的口袋裡,而奧地利則被貴族拿走了大頭。

不是說奧地利殖民中資本家們沒有參加,主要是在取得成果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完成了向貴族的轉變。

階級發生了變化,立場自然也就發生了變化。人都是趨於利害的,天然會選擇最自己最有利的一面。

現在戰爭爆發了,菲克尼子爵面上雖然不顯,內心深處實際上已經樂開了花。

就算是戰爭暫時失敗也無妨,正好藉機打擊當地的既得利益者,免得讓這些爆發戶做大。

反正奧地利是一定會贏得勝利的,這是實力帶來的自信。

菲克尼子爵才不著急,他已經和前來撈戰功的貴族們商議好了,在沒有拿到當地的大權之前,大家是不會出手的。

奧蘭治自由邦資本家馬科斯林焦急的說:「子爵閣下,英國人的這支軍隊對貴國來說,不算什麼。可是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來說,這就是滅頂之災。

如果貴國不干涉,光靠我們的力量,根本就不是英國人的對手。這場戰爭,我們沒有辦法打下去。」

看似驚慌失措,實則是在表示不滿。

不過這話到了菲克尼子爵耳中就變味了,他在心裡已經給馬科斯林打上不可用的標籤。

一句「貴國」,就表明了馬科斯林還沒有認同奧地利。後面的「沒有辦法打下去」,在菲克尼子爵看來就是在威脅了。

如果馬科斯林知道了菲克尼的想法,估計哭都來不及了。他的產業主要在奧蘭治自由邦,一旦戰爭爆發他就要損失慘重。

情急之下,才脫口而出的,根本就沒有想到,菲克尼子爵居然會想到這麼多。

雖然馬科斯林也在玩政治,可是布爾共和國的政治怎麼能夠奧地利比呢?這些表述上的細節問題,他們根本就不會想那麼多。

看到眾人的表情,菲克尼子爵誤認為這些人在逼宮。這個美妙的誤會,在後面的戰爭中,讓在場很多人付出了慘重代價。

現在這些人還有用,菲克尼子爵不會和他們翻臉,當即保證道:「諸位不用擔心,如果戰勢不利,奧地利不會坐視不理的。

英國人現在既然敢動手,就是不把奧地利放在眼裡,我們必須要進行報復,給他們一個血的教訓。

不過,英奧都是大國,如果直接衝突起來,很可能會引爆歐洲的全面大戰,想必大家也不想看到。

所以接下來,還是要以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的名義和英國人開戰。大家不用顧忌,有什麼手段都可以用出來。

無論最後有什麼後果,奧地利都會承擔的,你們不用擔心英國人報復。

維也納政府已經授權,要在南非地區給英國人一個教訓。要不了多久援軍就會抵達,大家只要堅持一兩個月就行了。」

這個保證令很多安心了不少,只要奧地利沒有放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那麼這場戰爭就有得打。

布爾人也不缺乏一戰的勇氣,原時空他們都敢和英國人一戰,現在有奧地利做後盾,更加不會懼怕和英國人戰爭。

這個時候,斯科曼突然問道:「子爵閣下,如果不和英國人翻臉,這個援兵怎麼辦?要是用非洲土著部隊的話,恐怕不是英國人的對手。」

現在的三萬英軍中,就有超過兩萬是當地土著組成的軍隊,不然開普敦地區可拿不出三萬大軍。

這些土著部隊戰鬥力非常有限,或許這些人不缺乏血勇之氣,但是綜合素質差得太遠了。

布爾人也訓練過土著軍隊,可惜無論他們如何努力,訓練出來的部隊都沒有多少戰鬥力。

現在聽到了援軍,斯科曼第一反應就是土著軍隊。畢竟在不翻臉的情況下,用土著軍隊最容易影藏身份。

即便是被英國人抓了俘虜,這些人的話,也不能夠拿到桌面上當證據。

菲克尼子爵搖了搖頭,非常淡定的說道:「政府軍不能夠出動,並不代表著我們就沒有軍隊可用了。

奧屬非洲地區的各種民間武裝,總人數超過三十萬。你們給他們補辦一個國籍,然後以德蘭士瓦正規軍的身份參戰好了。」

菲克尼子爵是要臉的,絕口不提貴族私軍的事情。不然大家都知道了,這是要來混軍功。

儘管英軍的水分大,其中有大量的土著部隊,可畢竟頂著大英帝國的招牌,擊敗他們也算是擊敗正規軍了,這種軍功要比打非洲土著檔次高得多。

軍功分檔次也是沒有辦法,如果沒有這個區別,奧地利早就名將輩出,貴族滿天飛了。

如果發現一封戰報,上面寫著以幾百人的小部隊苦戰數十場,殲滅敵軍數千,俘虜敵人數萬。

不要感覺奇怪,在非洲大陸這都是正常現象。一支幾百人的殖民團隊,攻破幾個土著部落,這種逆天戰績就出爐了。

這種「逆天」戰績多了,含金量自然也就下降了。現在要是沒有擊敗幾萬敵軍的戰績,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殖民團隊。

以菲克尼子爵為例,這麼多年的殖民生涯,那也是身經百戰,擊敗敵軍的戰績加起來,那足有數十萬之多。

要是在歐洲大陸打出這樣的戰績,那早就被奉為了軍神。然而敵人是殖民地土著,這個戰績就大打折扣。

這也是大家熱衷於來撿便宜的原因,沒錯這些自帶乾糧的貴族們,就把英國人當成了「便宜」。

誰讓英國人的海軍太厲害,陸軍給人的印象就是不咋地。最近幾次戰爭中,英軍的表現又非常的垃圾。

在很多人看來,本來英國陸軍的戰鬥力就不怎麼樣,現在還有一幫土著軍隊湊數,很多人都把他們當軟柿子了,準備踩著他們上位。

要是來了三萬英國正規軍,估計前來撿人頭的貴族們,都要好好思量一下,能不能吃得下去。

……

維也納,英布戰爭爆發的消息令弗朗茨大吃一驚,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英國人為什麼會現在動手。

貴族們暗中的小動作,可不會向皇帝彙報。大家都想從英國人身上刷戰功,要是皇帝下令阻止,他們就白忙活了。

貴族有很多優勢,同樣也有很多限制,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夠拒絕皇帝的命名,至少他們這些小貴族不敢。

今時不同往日,就連國內的幾個國王,都沒有能力和皇帝抗衡,何況是他們這些皇帝直屬封臣。

就算是不能夠隨便廢除爵位,可是轉封還是可以的,比如說:換到沙漠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