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靖海伏波 第0689章 爭礦

金華府座落在浙江省中部,而義烏縣也正好位於金華府的中部,三面環山,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所以別看現代的義烏市富得流油,但在明朝時期卻是個鳥不拉屎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這裡的大部份是些一窮二白,日子過得苦哈哈的山民、農夫、又是或者礦工。這次民亂所發生的地點就在義烏縣轄下的倍磊村和平望村一帶。

話說義烏縣境內有一座山,名曰八寶山,同屬於倍磊村和平望村管轄。自古便有傳言八寶山中藏有銀礦,今年四月份的時候,恰逢隔壁永康縣的一名鹽商路過八寶山。這名鹽商名叫施文六,這傢伙路過八寶山時正值傍晚,天色昏暗,忽見八寶山某處山麓有銀光閃爍,便以為此處果真有銀礦,遂起了貪念。

鹽商施文六回到永康縣後,立即便找到同鄉好友呂十四和方希六等人,招募了近百名工人,秘密潛入八寶山中盜挖銀礦。正所謂沒有不透風的牆,施文六等人剛準備動手就被附近的山民發現了,火速報告了倍磊和平望兩村的鄉紳。

鄰縣的外鄉人竟然跑到自家地頭來偷礦,倍磊和平望兩村的村民自然不樂意了,立即便採取了行動反擊。

話說倍磊村的村民姓陳,平望村的村民姓宋,正好倍磊村中有一名武生叫陳大成,此人頗有幾分武藝,而且十分悍勇,他率領兩村的村壯火速趕到採礦地點,當場抓住了方希六等十六名盜礦的主犯,而鹽商施文六則僥倖逃掉了,其他礦徒一鬨而散。

兩村的村民把方希六等盜礦者綁到了義烏縣縣衙,縣令趙大河念在方希六等均是鄰縣人,而且沒有造成嚴重後果,於是訓誡一番就把他們放還了。

誰知方希六等人卻不死心,回到永康縣後立即又糾集了一千多人,六月份再次跑到義烏縣八寶山搶礦,他們分出一半人挖礦,一半人則扼守山路的各處險要,並且插上紅旗,以武力來掩護盜礦。

義烏縣令趙大河對此又驚又怒,卻又無何奈何,誰料倍磊村和平望村的村民相當彪悍,見到縣衙管不了,便決定自行料理。武生陳大成再次率領兩村村壯組成的隊伍,一舉攻入了八寶山中,當場打死了以方希六為首的九十多名盜礦者,其餘礦徒頓作鳥獸逃散。

幸而義烏縣令趙大河還算開明,事後並未追究兩村村民打死人之罪,而且還張貼了一份聲明,言明但凡參與盜礦者,在礦場內被村民打死,都屬於咎由自取,村民一概不負責任。

然而,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方希六的餘黨呂十四卻不甘心失敗,他逃回永康縣後,故意把一些銀沙混進了帶回去的礦沙中,哄騙鄉人說八寶山確實挖出了銀子,讓大家趕緊跟他一起去發財!

於是乎,呂十四又迅速拉起了一支隊伍,人數達到了三千之眾。

話說永康縣就在義烏縣的隔壁,這裡生活著的也是一群苦哈哈的泥腿子,同樣的民風彪悍,爛命一條,不怕死就怕窮,聽聞八寶山中有銀子挖,一個個就跟打了雞血似的,所以呂十四不廢吹灰之力就忽悠了數千人給他賣命。

另外,呂十四還找來一群悍匪加入了隊伍,那匪首名字叫楊松,武藝不俗,擅用飛刀傷人,十分牛逼。

八月初,自感已經兵強馬壯的呂十四便再次出發,率著三千多名由礦工、山民、農夫和盜賊組成的隊伍,翻山越嶺殺回八寶山中搶礦。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義烏縣和永康縣接壤,八寶山就在兩縣的交界處,但實際屬於義烏縣境內,但永康縣這邊的百姓卻覺得八寶山也挨著永康縣,山中既然有銀礦,永康縣也得有份兒,有財大家發,憑什麼讓義烏縣給獨佔了?

所以,呂十四這夥人搶礦搶得是理直氣壯,三千多人一路大張旗鼓地殺到八寶山,氣焰不是一般的囂張。

然而,彪悍的倍磊和平望兩村村民得悉後非但不怵,馬上又發動起來,兩村上下不分男女老幼齊上陣,並且發動關係四處拉人助拳,很快也聚集起數千之眾,擺出一副不服就乾的架勢。

義烏縣令趙大河見到事情越鬧越大,心中焦急萬分,然而他手底下只有數百名圓滑的衙役老吏,這些傢伙上門收稅,抓幾個毛賊還行,讓他去制止幾千人械鬥?作夢吧!

從八月初開始,呂十四率領的盜礦隊伍,與陳大成率領的村壯已經在八寶山中較量了好幾個回合,頗此互有死傷。

縣令趙大河眼見雙方激戰越來越激烈,要是再打下去估計會死傷慘重,只能派人急報金華府知府李均,結果李均也沒好辦法,只是派人回覆,讓趙縣令便宜行事。

正當趙縣令無計可施,義烏縣的二把手張縣丞卻給他出了個主意,說直浙總督徐晉就在寧波府,只要總督大人隨便派出一支軍隊前來,輕易就能把械鬥的雙方給鎮壓下去。

其實張縣丞給趙縣令出的這個主意有點餿,甚至說是不懷好意。因為如今寧波府那邊的抗倭戰事正吃緊,連金華知府李均都不願意拿這種「小事」來煩徐大總督,如果趙縣令越級向徐晉報告求援,就顯得不識大體了,也必然會引起知府李均的不快。

不過,趙大河此人忠厚老實,或許是瞧不出其中的利害關係,又或者是根本不在乎,所以立即便派出信使向直浙總督徐晉告急求援了。

言歸正傳,再說游擊將軍俞大猷,接到徐晉的命令後,八月十六日當晚便點了三百騎,連夜趕往義烏縣。

八月十七日下午,俞大猷便率部趕到了義烏縣城,結果撲了個空,負責留守的縣丞張浩告知俞大猷,知縣趙大河已經率人趕去八寶山了,因為村民和盜礦者又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

於是,俞大猷又馬不停蹄地率兵趕往縣城西南五十里的八寶山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