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登科繼位 第0333章 欽差副使

徐晉看著一臉憋屈,神色疲憊,連眼圈都有點發黑的小皇帝,不禁暗嘆,這十三歲的小子在群臣的壓力下能撐到現在,可見性子不是一般的倔,試探道:「皇上,你真的不能接受楊閣老他們的提議?」

朱厚熜臉色一黑道:「當然,父母怎麼可以亂認的,徐晉,難道連你也要勸朕認孝宗為父?」

徐晉搖了搖頭道:「那倒不是,皇上,咱們到書房聊吧。」

朱厚熜疑惑地跟著徐晉來到書房,徐晉從書案上取了張璁那本《大禮疏》交給前者,若有深意地道:「皇上,做任事都要把握好尺度,當心過猶不及!」

朱厚熜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打開奏本一看,頓時被裡面的內容吸引了,一口氣讀完後,高興得眉飛色舞,激動地道:「太好了,有了這份奏本,朕和父王便得以保存了,徐晉,倒不枉朕這麼信任你!」

徐晉輕咳一聲道:「皇上,這封奏本是觀政進士張璁的,臣只是代為轉交而已。」

朱厚熜這才發現奏本的署名是張璁,輕擂了徐晉肩頭一拳,笑罵道:「你大爺的不早說,哈哈,朝中有這樣的人才朕竟然沒發現,不過現在也不遲。此疏妙極呀!」

朱厚熜這段時間天天被群臣「狂轟濫炸」,只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這時突然得了這份《大禮疏》,簡直如獲至寶,又待了片刻便匆匆離開了,估計是準備在後天的大朝會上放一個威力巨大的「核彈」了。

看著興沖沖地離開的小皇帝,徐晉不由苦笑,今天拿到張璁的《大禮疏》後,他還猶豫要不要遞上去,但剛才看到朱厚熜那無助的樣子,最終感情戰勝了理智,還是將奏本交給了出去。

可以預料,七月初一的大朝會將會有一場「龍爭虎鬥」,嘉靖朝持續十幾年的「大禮議」之爭即將拉開序幕。

轟隆隆……

一聲悶雷橫過長空,入夜後的京城竟下起了滂沱大雨,狂風雷電交加,而此時的黃河中下游,河南、山東一帶亦是陰雨連綿,而且已經持續幾天了。

大明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一,大朝會,嘉靖帝朱厚熜命司禮監秉筆太監畢雲,當庭誦讀觀正進士張璁的《大禮疏》,並下旨要求為父親興獻王在京立一座廟宇,此舉瞬時掀起了軒然大|波,並且越演越烈,震蕩整個朝堂。

之前的朝堂上,廷臣幾乎一邊倒地支持內閣首輔楊廷和,但張璁這份《大禮疏》一出,本來鐵板一塊的廷臣便開始出現分裂了,首先倒戈的是禮部左侍郎王瓚,他明確表示支持張璁,緊接著有更多的大臣跟風倒戈,其中不乏朝中的勛貴。

於是乎,朝臣徹底分裂成兩派,每天在廷上各執一詞地打嘴炮,大家引經據典,吵得不可開交。這下朱厚熜爽了,也為之鬆了口氣,每天都幹勁十足地臨朝,然後坐在龍椅上「吃瓜看戲」,偶爾幫忙拉個偏架什麼的。

不過,好景不長啊。楊閣老眼看形勢趨向失控,於是開始耍流氓了,暗使幾名言官輪流上疏彈劾禮部左侍郎王瓚,而王瓚確實身上不幹凈被抓了辮子,只得上書請求辭官自保。於是楊廷和便趁機把王瓚貶到南京任禮部主事。

楊閣老收拾了王瓚,無疑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之前上躥下跳地支持張璁的朝臣都縮了。楊廷和能順利地過渡兩代皇帝,政治手腕可不是蓋的,緊接著又讓吏部「落實」了觀政進士張璁的職務,同樣調到南京禮部坐冷板凳。

於是乎,「大禮議」的第一輪交鋒就這樣被楊閣老簡單粗暴的終結了,然而,這顯然是治標不治本,本來意見統一的朝臣已經出現分裂,再起紛爭只是遲早的事。

正所謂夜長夢多,楊廷和顯然也意識到這件事拖得越久會越麻煩,於是稍作出了讓步,承諾只要朱厚熜承認弘治帝為皇考,他便同意給興獻王加帝號,改稱為:本生父興獻帝,而興王妃則稱為:本生母興國太后。

楊廷和的這個提議顯然很有誠意了,不過小皇帝朱厚熜還在猶豫中,並沒有立即表示同意。

……

七月初七本是牛朗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然而天公卻不作美,今天,京城大雨傾盆。

就在天色黑下,城門將要關閉時,一騎快馬從廣安門疾沖入城,駿馬的四蹄踢得地上的積水像箭一般四散飆飛,馬背上的騎士身披蓑衣,身後背著一隻暗紅色的筒狀物體,上面還插有令旗,赫然正是八百里加急的驛使。

正因為如此,守城門的官兵並未阻攔,而是放任快馬狂馳進城。

七月初八清晨,一條爆炸性的消息在朝中傳開了,河南和山東交界段的黃河缺堤了,沿岸數以千計的村鎮被洪水淹沒,百姓死傷不計其數,損失相當慘重。

與此同時,當地錦衣衛眼線的密報也送到大內,密報上反映了地方官救災不力,常平倉中的儲備糧食虧空嚴重等問題,而且,當地百姓民心惶惶,隨時有發生民變的危險。

於是,朝臣的目光都迅速聚焦到黃河缺堤這件事上,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議考」之爭暫時被丟到一邊,畢竟洪水無情,賑災的事容不得半點耽擱,而且大災之後往往有大疫,不立即採取措施,後果會相當嚴重。

嘉靖帝當天便連下數道聖旨,敦促地方官搶修河堤,同時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安定民心,掩埋屍體,以免發生民變和瘟疫。另外,著令內閣立即選派欽差前往災區督辦賑災事宜,同時徹查地方常平倉有無虧空。

七月初八下午,文華殿附近的內閣,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四老均到齊了,此外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通政使均到場。

這是朝臣的最高級別會議,幾乎所有重要部門的一把手都到齊了,目的就是推舉督辦賑災事宜的欽差。

經過約莫半小時的商議,大家最終決定推舉都察院副都御史蕭淮擔任欽差正使。

既然欽差正使有了,接下來便是討論副使的人選,正當大家各抒己見時,一直沉默的首輔楊廷和淡道:「欽差副使便由翰林修撰徐晉擔任吧!」

此言一出,四周頓時鴉雀無聲,靜默了片刻,禮部尚書毛澄首先道:「本官附議!」

「本官附議!」戶部尚書楊潭立即跟進。

緊接著三輔毛紀,還有四輔蔣冕也表示同意,次輔梁儲暗嘆了口氣,隨即也表示附議,就當致仕之前再助老搭當一臂之力吧!

內閣四老,再加上兩名六部尚書,這份量已經足夠了,其他人再反對已經沒什麼意義了,於是都紛紛表示同意。

楊廷和見狀點頭道:「既然大家沒意見,那本官便擬旨,任命副都御史蕭淮為欽差正使,翰林修撰徐晉為欽差副使。」

在場一眾大臣均神色各異,都是官場老狐狸了,又豈會瞧不出楊閣老「垂青」徐晉的原因,無非是尋個由頭把他調出京罷了。

聽說皇上經常未服出宮跑去見徐晉,而且觀政進士張璁那封《大禮疏》之所以能繞過內閣,直接送到皇上的手中,估計也是徐晉暗中幫的忙。

而現在正是逼使皇上接受內閣提議的節骨眼,楊閣老顯然不想節外生枝,所以趁機把徐晉這根「攪屎棍」調出京去。負責賑災事宜,沒有幾個月時間絕對回不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