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身後事 第795章 中華大帝

遷都太原的新皇,年號「歸運」。

取自漢代班固《典引》:「膺當天之正統,受克讓之歸運。」

「歸運」即順時而至的天運,表示皇帝乃奉天承運登基,並非陰謀篡立的偽帝。若非大明已有正統皇帝,估計山西的那幫商賈,會直接以「正統」為年號。

被迎入北京登基的新皇,年號「昭德」。

取自漢代劉向《說苑》:「天有昭德,寶鼎自至。」同樣含有奉天承運之意。

當中央朝廷的君臣,聽說山西冒出個皇帝,立即頒布詔書通告天下,將山西朝廷斥為忤逆叛亂之輩,號召全國官民兵將共討之。

還未正式出兵,朝中就爆發激烈黨爭。

出自山西豪族的官員,因「勾結偽帝」而下獄,沿海地區官員徹底掌控朝政。

也有跑得快的山西籍官員,麻溜奔往太原,索性在太原朝廷當官。

昭德皇帝傳下聖旨,召集大軍勤王,其實是想發兵征討山西。

整個松遼盆地的邊軍,都只當沒接到詔書,那裡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小冰河時期已漸漸過去,松遼軍民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甚至,沒了朝廷盤剝,他們還過得更滋潤,都司和總兵都選擇按兵不動,借口是要防備北方蒙古入侵。

整個東北地區,王淵執政時是三大營,隨著朝廷實控地盤擴大,如今已擴建為六大營。因為之前二十年的混亂,東北六大營分為三股勢力,一占遼寧,一占泰寧(吉林),一占原朝鮮北部(鴨綠江和清川江之間)。

前面兩股勢力,互相攻伐,都想吞掉對方,最後一股勢力只求自保。他們都不願幫朝廷打仗,但也不敢拒絕,張口就要百萬兩銀子的開拔費。

只有山東總兵黃宗德,那是真正的忠義之士啊!

黃宗德帶著三萬團練大軍,不要朝廷一分錢,自費進京聽候皇命。

昭德皇帝龍顏大悅,升授黃宗德為後軍右都督,冠加三英,賜鬥牛服。又命兵部左侍郎王賢,掛總督帥印,帶著黃宗德一起征討山西。

王家與黃家,再度聯手。

只不過嘛,王淵是跟黃崇德聯手做生意,而王賢則是跟黃宗德聯手除叛逆。

二人帶著西苑新軍一萬、山東團練三萬、京畿民夫五萬,浩浩蕩蕩的朝山西殺去。

太原的歸運皇帝,純屬被趕鴨子上架,但既然已經黃袍加身,也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聽聞北京已經發兵,歸運皇帝也整軍抵抗,對外宣稱誓師東征偽帝,擁有北方邊軍兩萬餘,其中一半屬於火槍騎兵,另有數萬山西團練和民夫。

雙方在代州附近展開戰鬥,黃宗德的山東團練財大氣粗,裝備大量新式火槍和火炮,初時打得山西軍隊差點崩潰。

關鍵時刻,負責策應斷後的西苑新軍,莫名其妙的不戰而逃,王賢和黃宗德被斷了糧道。

王賢以文官總督身份,誓不投降,力戰而死。

黃宗德殺出重圍,回到北京時,身邊只剩數千殘兵,而且火炮輜重全部遺失。

黃宗德上疏怒斥西苑新軍將領,反被南方系官員反咬一口,說他畏敵不前才導致損兵折將。而西苑新軍將領,則是當機立斷,保住了朝廷官兵的有生力量。

黃宗德差點因此被下獄,帶著滿腔怒火返回山東,從此不再理會中央命令。

這屬於山東(外加天津)商賈集團,與江浙商賈集團的爭鬥,雙方在紡織行業的競爭已持續上百年。

而為國捐軀的王賢,也因為跟黃宗德交往密切,非但沒有被死後追加榮譽,反而被定了個紙上談兵、指揮不當的罪名,只因已經身死才不予追究責任。

王氏子弟震怒,大部分選擇辭官。

一支退回天津組建團練,控制天津的鐵路、河港和海港,直接掐斷北京的漕運路線。

一支前往湖廣,全力資助王元珍。

一支前往貴州,支持王賁擴張實力,王賁是王淵大哥王猛的後代。

朝中的江浙集團官員傻眼了,由於漕運路線被掐斷,整個京城糧價暴漲。他們不得不做出妥協,將兵部尚書的位子,交給留在朝中的王氏官員。

歸運元年,或者說,昭德元年。

歸運皇帝再次東征,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王淵的城西舊宅被佔領。

山西朝廷兵馬大元帥下令:「王太師,聖人也,不可輕侮,不得損其舊第一草一木。」

又把宅中諸多王氏子弟,「請」到北京城下,讓負責鎮守北京南外城的王皋投降,並承諾升王皋為內閣次輔、加太師銜。

王皋面無表情,下令道:「開炮!」

城樓巨炮調整角度,對著諸多王氏子孫發射,一炮轟死王皋自己的親孫子。

兩軍都驚駭莫名,北京守軍義憤填膺、士氣大振。山西軍隊則懾於王皋忠義,又念及王淵的聖賢之名,竟然選擇圍而不攻,還把王氏子孫全部擄去太原,每天好酒好肉的伺候著。

北京城太堅固了,就算帶著巨炮,也得打好幾個月。

山西軍隊圍城半年之久,城中餓殍遍地,天津王氏終於帶兵來救。攻城方糧草不濟,把北京周邊搶掠一空,終於灰溜溜的選擇撤軍。

王皋借著保衛北京的大功,開始清洗內閣和六部,急詔素有賢名的南京禮部尚書金芳回京,火速擔任內閣首輔。又清洗守城時表現糟糕的勛貴,將他們的土地分給流民和佃戶,再拿出王家在北京的錢財和土地,分給西苑官兵補發軍餉。

北京朝廷,在京畿地區輕徭薄賦,天津王氏也願提高商稅,終於給中央回了一口血,頗有百廢待興、再造河山的味道。

而山西的歸運朝廷,則被山西商賈控制,全面清理山西境內匪寇,保障轄地內的工商業環境。他們不理會已經打爛的陝西,而是出兵攻打河南,因為山西糧食不足,必須佔領河南才能回血。

河南地方軍閥奮起反抗,但根本不是北方邊軍的對手,山西朝廷迅速佔領河南全境。

昭德三年。

眼見北直隸有些起色,權傾朝野的王皋,突然被皇帝誘捕下獄,竟是昭德皇帝想要收攏大權,不願做一個受人擺布的傀儡。

王皋悲憤不已,雖然皇帝不敢殺他,只是逼他交出大權。但王皋剛烈異常,自殺於獄中,留下血書遺言:「煌煌大明,國將不國。王氏子孫愧對祖宗,望天下英豪重造乾坤!」

同樣被軟禁的內閣首輔金芳,聽聞王皋的死訊,當晚便吞煤自盡,留下血書:「生不可救社稷,死或能醒人心,吾隨岸磊公(王皋)共赴黃泉去也。」

昭德皇帝直接傻眼了,他真不敢殺王皋,這……這何至於此啊。

昭德皇帝下令厚葬王皋、金芳,京城內外人心盡失,皇帝得到大權卻頭疼不已。

天津王氏首領王鰲,憤而傳檄天下,喊出「誅暴君」的口號,先是斷絕漕運,接著又帶天津團練攻打北京。被剋扣糧餉的京城官兵,主動開城投降,北京百姓直接攻入皇宮,將紫禁城搶掠一番,將昭德皇帝弔死於午門城樓。

王鰲雖然佔領京城,卻很快不知所措,麾下也開始爭吵不休。

一派喊著擁立王鰲為帝,一派喊著迎奉太原天子,一派喊著另擇宗室登基。

王鰲代表著天津、山東商賈利益,屬於絕對的既得利益者。他下不了決心自立為王,只想延續大明的統治,最終選擇迎奉太原天子。

山西那邊,反應很扯淡。

歸運皇帝想要去北京,山西商賈卻不放人,因為去了北京之後,朝政肯定被王氏控制。

歸運皇帝被逼著寫詔書,說朝廷早已遷都,讓王鰲去太原做官。

而北方邊鎮的將領,一些支持山西商賈,一些則想去北京的花花世界。被擄到太原的王氏子孫,趁機慫恿將領兵變,口號是「清君側、迎帝歸」。

兵變被鎮壓,王氏子孫被殺死三十多人,剩下的全部趁亂逃離山西。

山西商賈繼而展開清洗,導致攻佔河南的邊軍叛亂,總兵鄭越(武進士鄭虎後代)自立為河南王。

王鰲得知同族被屠三十多人,徹底跟山西朝廷鬧翻,也對宗室不再抱希望,自封為直隸總督,苦心經營白骨露於野的北直隸。

經過這些事件,大明皇室權威降到極點,已經沒人把皇帝當回事兒了,但同樣也沒人敢率先稱帝,而是出現一堆一堆的地方「藩王」,王朝末年的藩鎮割據正式形成。

南方沿海最有意思。

昭德皇帝被北京百姓弔死,歸運皇帝被山西商賈控制,南直隸的官員和商賈,不再認可北方政權。

徽商和江淮商賈,另立宗室為帝,改元「大興」,再次出現二皇並立局面。

可是,浙江、福建和廣東,卻不願聽南京號令,居然搞出三省聯合自治。他們設置三省聯合議會,又下設省議會、府議會、州縣議會,各級官員必須聽取議會的意見,否則不能頒布任何法令。

王元珍佔據湖廣、江西之後,大量王氏族人、大同社成員、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