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萬里疆 第549章 八省旱災與稅制改革

物理學院非常有錢,不僅接受社會捐贈,而且在機器製造廠有股份。

蒸汽鑄幣機、蒸汽紡紗機、蒸汽織布機、蒸汽毛紡機,憑這四樣就日進斗金。

鑄幣機需要朝廷公文,由官方下單訂貨,不得隨意私造。

另外三種機器,則敞開了賣給商賈,佔據99%的市場份額。剩下1%的市場份額,則是廣東那邊在仿造,機器性能相對有些落後。

如今的機器製造廠,王淵作為主要投資人占股55%。另有30%股份,由參與機器研發的學生,進行科研技術入股。最後15%股份,屬於物理學院入股,所獲利益歸學院集體所有。

從物理學院走出的學生,外放做地方官的時候,都可在學院申請路費,視任職地點遠近而給予幫助。在接受路費資助的同時,該學生必須立誓,今後做官不得貪腐,要有一顆仁政愛民之心。

翁萬達就有申請路費,他一路南下徽州,手裡頭還算寬裕。

越往南走,翁萬達就越感覺不對勁,過了鎮江之後,到處都是已經乾涸的田地。

他沿途詢問南來商賈,得知江南數省乾旱嚴重,立即寫信給王淵,請朝廷下令督撫和御史,趕緊清查各地常平倉。糧倉空虛的趕緊補齊,同時防止糧食被盜賣,一定要壓住即將飛漲的糧價。

其實,不用翁萬達寫信,朝廷就已經收到消息。

文淵閣。

因為族人捲入兩淮私鹽案,楊一清辭職沒有獲准,這陣子都窩在家裡稱病不出。

毛紀焦急道:「入夏以來,江南數省大旱,各地請求減免春糧賦稅,今年江南的春糧,恐怕會減產六成以上。近日,各地督撫又紛紛上疏,由於旱情嚴重,夏糧播種困難,個別州縣的夏糧恐將絕收。南直隸、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廣西、雲南、貴州,一共八省出現大面積旱情!江西、浙江有蝗災跡象。」

眾皆無語,不知如何應對。

全國的主要產糧區,一大半都出現旱災,哪來的糧食去賑濟?

「今年的漕糧,恐怕難以足額運抵京城,」楊廷和對王淵說,「王尚書,請敦促錦衣海衛,從南洋多運一些糧食到北京。」

專門把王淵請來內閣議政,恐怕目的就是這個。王淵也不敢打包票,只能說:「盡量吧。」

王瓊說:「出現旱災的八省,不但要減免春糧,還應當免除夏糧賦課。就算沒有旱災的州縣,也應該一併免除,如此可讓地方多留些糧食,或許可以稍微平緩一下糧價。」

蔣冕憂慮道:「大明總共就兩京十三省,八省夏糧全免,朝廷如何支撐?」

王淵說道:「去年沒有邊患,廣西之亂平定後也沒打大仗,太倉儲糧估計還有不少剩餘。大家都節衣縮食,典禮祭祀也不要搞了,和尚、道士的歲米也別給,總是能撐過今年的。」

朱厚照年輕的時候,一會兒信佛,一會兒信道。不但招來大量僧侶,還給他們建造寺廟,這些寺廟沒有廟田(表面上沒有),全靠中央財政來養活。

蔣冕說:「京郊良田,被閹宦侵佔無數,可趁機全部收回。」

楊廷和道:「此事宜速辦。」

王淵說:「近二十年興建的京中寺廟,可以全部搗毀!西苑裡邊的寺廟,不再給一粒糧食,餓得快死了他們自會離開。」

王瓊補充一句:「若有搶佔民田為寺田者,收回田地,罰沒糧食,勒令還俗!」

漕糧無法足額運輸,還要免除八省夏糧,中央必須保證京畿地區的糧食供應。

谷大用離京時走得乾脆,田產、房產、店鋪或捐或賣,親戚族人也全部帶回老家。但是,張永因為病情嚴重,弟弟和外甥都不聽話,現在還有大量京畿產業沒動。

把張永留京的親戚,全部抄家問罪,必然能弄來大量錢糧。

還有皇帝的兩個舅舅,已經失寵十多年。抄家是肯定不敢的,卻可以罰沒田莊,又能弄來許多糧食。

和尚、道士……這些皇帝招攬的僧侶,加上他們的徒子徒孫,人數總共有好幾萬。全部勒令還俗,罰沒糧食和廟田,又能省下糧食無數。

豹房附近也有寺廟,而且建在皇城之內,王淵暫時不敢動,但他有權停發僧侶的月糧(這些糧食由光祿寺提供)。嗯,也不算停發,只是拖欠而已。畢竟國家困難,出家之人慈悲為懷,應當為國為民做出貢獻嘛。

楊廷和說:「陛下那裡,應該先去通氣。」

「此事我來辦。」王淵攬下差事。

楊廷和、毛紀、蔣冕、王瓊紛紛拱手:「便勞煩王尚書了。」

八省旱災,茲事體大。

一旦處理不善,不說餓殍遍地,還有可能造成民變。

面對如此局勢,內閣首先和睦起來,楊廷和與王淵也暫時放下矛盾,先攜手共渡難關再說。

為啥四川私鹽案,王淵沒有逮著楊廷和死懟?

以朱厚照現在的心思,只想求穩多活幾年,根本不可能放楊廷和歸鄉。王淵如果不能一擊致命,政治矛盾很可能升級為黨爭,到時候國家大事很難正常處理。

王淵做事留三分,楊廷和心知肚明,兩人早就達成默契。

因此遇到八省旱災的大事,雙方才可以密切合作。這在嘉靖朝是不可能的,政治鬥爭過於激烈,都不給對方留活路,互相之間拖後腿,最終倒霉的還是老百姓。

王淵突然說:「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把課稅改革也推動一下。」

楊廷和眉頭緊皺:「就算要改革,也該明年再說,現在必須穩定地方。」

王淵解釋道:「我並非是要大改,而是改實物課稅為征錢。目前,銀元與銅幣已經流通各省,但只有部分稅項是繳納銀錢,其餘還是以實物稅收為主。不如借著八省旱災之機,從明年開始,地方課稅全部折算為新錢(銀元、新銅錢),好讓地方也多一些喘息餘地。」

蔣冕問道:「糧食課稅,若全部改為徵收銀錢,那每年的漕糧從哪裡運來?」

王淵說道:「保留運河、長江沿岸,部分產糧區的本色徵收。這些地方的糧課,足以支撐每年400萬石漕米。」

四位閣臣暫時沒說話,都在仔細思量利弊。

若只保留長江、運河兩岸,部分產糧區的實物稅收。那絕對能省下無數運輸成本,於國於民都是大好事,但會傷及漕運官員、士卒的利益。

毛紀問道:「一旦完成改革,空置下來的漕兵、漕工,至少在二十萬人以上,這些人的生計如何安排?」

王淵笑道:「大部分漕兵、漕工,恐怕日子會更好過。」

眾人沉默。

事實真如王淵所說,漕兵、漕工看似有鐵飯碗,但他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就算沒有運輸任務的時候,也會被漕運武官役使干私活,整年勞累卻沒啥工資可拿,只能憑藉微薄的口糧度日。不運漕米了,反而是好事,他們可以自己打工賺錢,是一種人力資源的解放。

可萬一找不到工作呢?

而且,找工作之前,還得解決他們的戶籍問題,漕兵和漕工的戶籍是單獨立冊的。

這才是重點,也是官員所說的「百萬漕工衣食所系」的本意。

王淵繼續說道:「改糧為錢的地區,少量漕兵和漕工,繼續留用運輸稅銀,剩下的全部轉為民戶!」

「不可,」蔣冕提醒道,「全部轉為民戶,對王尚書而言,只是一句話的事情。但對那些漕兵和漕工來說,他們只有戶籍,卻不能分到土地,全都會變成流民。一下子多出二十萬流民,若有宵小振臂一呼,行那陳勝、吳廣之事怎辦?」

王淵微笑道:「官府不再鉗制戶籍便可,流民自然都能變成遊民。」

「胡鬧,」楊廷和堅決反對,「若不再鉗制戶籍,天下丁糧如何徵收?」

王淵說道:「最合理的辦法,應該是『攤丁入畝』。但攤丁入畝肯定無法推行,那就暫時不管。丁糧如何徵收,地方官自己會解決,你盯著戶籍,丁糧就好征了?」

楊廷和無言以對。

丁糧,即人頭稅。

康熙說「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不是說國家不提高稅收,而是說以某年為定額,今後新增的人口數量,不用再繳納人頭稅了。

這八個字純屬廢話,就算國家想加徵人頭稅,那也是難以辦到的,地方官就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法定人頭稅越多,地方官就越難完成任務,因此主動瞞報人口,戶籍黃冊上的人口數量總是難以增長。

雍正搞出一個「攤丁入畝」,人頭稅因此取消,全國人口頓時爆炸式增長。這並非意味著,真實人口數量打著滾的往上翻,而是百姓和官員願意如實進行人口登記了。

大明的人頭稅,主要有三種,即:里甲銀、均瑤銀和鹽鈔銀(還有其他稅種,但可以忽略不計)。

鹽鈔銀,就是按照人口數量,徵收食鹽消費稅,這筆錢需要上交中央。

王淵的新鹽法,實際取消了鹽鈔銀,把消費稅直接算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