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祿·慶長之役ぶんろく けいちょうのえき

早在織田信長於本能寺之變中遇害前,便曾萌生過在統一日本後對明朝發動進攻的野心,而實現這一野心的第一個步驟,便是將朝鮮納為自己的屬國,以此為跳板進攻大陸。秀吉確立了自己在日本的統治權後也繼承了這一野心,同時他也希望能夠打破明朝在對外貿易上的封閉政策。這就促使著秀吉在1587年調遣大軍擊敗島津氏後將包括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在內的一批親信將領分封到了九州,為出兵海外進行準備。日本的軍隊自大和政權在公元7世紀派兵支援朝鮮西南部的百濟國抗擊唐朝進攻以來,除倭寇海盜外便再沒有邁出國門,而其上一次與外國發生大規模戰爭還要追溯到公元13世紀的元寇來襲時期。

對於朝鮮問題,秀吉事實上並不想要戰爭,而希望能夠在外交方面達成和解,但和解的基礎卻必須是他自己想要的條件,即朝鮮成為自己的屬國,並支援日軍從朝鮮進入中國的計畫。在蒲生氏鄉剛剛平定陸奧和出羽的農民起義後,秀吉便命令諸大名做好渡海出兵的準備,而他自己也在九州北部建造了名護屋城作為大本營。

早在平定了九州之後,秀吉命令剛剛臣服的對馬大名宗義調作為中間人要求朝鮮向自己納貢稱臣。1588年,宗義調命令自己的嫡子義智、僧人景轍玄蘇以及博多豪商島井宗室前往朝鮮。不過由於朝鮮歷來與對馬的宗氏關係緊張,交涉遲遲沒有進展。直到夾在秀吉與朝鮮中間的宗義調終因過於焦慮苦悶而死,暫時回國的義智繼承父位後的1590年3月,朝鮮才終於派通信使前往日本。

這支超過300人的大使節團雖然於7月便到達京都,秀吉卻到11月才予以接見,朝鮮使節在覲見秀吉後也只對他統一日本表示了祝賀,而沒有在入明的問題上給予任何答覆。此後一年中,秀吉依舊在進行外交努力,但最終卻仍然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朝鮮甚至向中國納貢成為後者屬國以尋求保護,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對亞洲大陸的侵略已經無法避免了。而這一巨大的行動,也將耗盡豐臣政權的鮮血。

1592年1月5日,豐臣秀吉正式對全國所有大名下令進行臨戰動員,其動員的兵力達到了空前的三十萬人。按照秀吉的計畫,在進攻朝鮮時將使用日本西部大名手中的大約16萬兵力,與此同時東國部隊將集中在名護屋附近,佔領朝鮮全境後再渡過對馬海峽投入對明朝的進攻之中。在此過程中,由於諸大名的部隊人數相差極為懸殊,從最小的數百人到最多的毛利軍3萬人,難以在海外協調作戰。為此秀吉首次將16萬西國大名的部隊分別編成九個軍,其人數在1萬人至3萬人之間,每個軍均可單獨進行一方面的戰鬥,而且由於各軍均擁有數量龐大的僕役人員,因此也可以算是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後勤支援。但致命的是,這支大軍卻並沒有一位最高前線指揮官,各軍的將領事實上也根本沒有像秀吉那樣統領超過一個軍兵力的能力。在當時的日本,擁有這種能力的將領僅剩下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兩人,前者由於無法在國內找到一位合適的代理人而無法前往戰場,後者也因為秀吉擔心其在戰場上獲得過大聲望而不敢將他派上戰場。

從1592年3月開始,以小西行長、宗義智為首的第一軍18700人在對馬完成了集結工作。由於秀吉的目的始終在於進攻明朝,宗義智和小西行長也一直在通過往來於朝日之間的商人進行著外交努力,因此這一工作直到雙方開戰後也沒有停止。按照計畫,第一軍將首先登陸釜山,在朝鮮半島南端開闢登陸場,並確保其周邊陣地的安全。在此之後,加藤清正、鍋島直茂領導的第二軍22800人和第三軍11000人也將在朝鮮南岸登陸,並與第一軍互相支援迅速向北推進,以最快速度攻克王都漢城,迫使朝鮮與日本講和,加入日軍進攻明朝的行動。在前三個軍北進同時,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軍的總計84700人也將相繼登陸,鎮壓各地叛亂,確保前三個軍後方交通線的安全。此外,第八軍和第九軍則作為總預備隊駐紮在對馬島,隨時做好進入朝鮮支援其餘七個軍的準備。

與秀吉集結的全日本大軍相比,朝鮮部隊雖然對外宣稱擁有20萬人,但卻根本沒有認清日本人已做好了進攻準備,因此在戰前沒有進行臨戰動員,至日本軍踏上朝鮮半島時僅有寥寥數萬名正規部隊,而且兵力也被分散在朝鮮各地,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應對日軍的快速進攻。對於朝鮮潛在的動員能力,秀吉所仰仗者即為快速的閃電攻勢,只要自己的部隊能夠不斷打擊在更多重鎮之上,對方便永遠不能有效動員。

1592年4月12日,第一軍在700餘艘戰船的運載下登上了釜山海岸。日軍在入侵前的消息封鎖使朝鮮人受到了奇襲,當錦旗招展的日本武士在大批戰艦掩護下到達朝鮮時,朝鮮守軍便受到了極大震撼。僅僅一天之後,日軍便憑藉大批鐵炮的火力優勢攻陷了釜山城。14日,東萊城也被日軍攻陷,15日,慶尚道左水營連同艦隊一起落入日軍手中。短短4天時間,第一軍便攻克了慶尚道的大半地區,將釜山港及其周邊地區握入了日軍手中。在此之後,第一軍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快速向北,在接下來的三天內相繼攻克梁山城和密陽,其在登陸一周之內快速向前推進了將近100公里。朝鮮方面在日軍快速打擊下根本沒能組織起有效防禦,只能任由對方蹂躪自己的土地。

在釜山陷落後,加藤清正的第二軍也在17日登陸,並立刻取道向北,在次日即攻陷了彥陽城。4月20日,加藤清正兵臨慶州城下,從彥陽逃亡而來的潰兵與當地守軍以及民兵會合在一起,出人意料地集結起了一支數千人的部隊進行抵抗,不過很快即因為缺乏統一指揮而被日軍擊潰,慶州城也落入日軍手中。

彥陽陷落當日,黑田長政、大友吉統的第三軍在釜山以西的安骨港登陸。當日本艦隊抵達時,朝鮮人試圖將戰船連接起來封鎖安骨港入口,但卻被日軍艦隊突破了。後者在控制港口後立刻便對其附近的金海城發動進攻,此地守軍雖然進行了防禦準備,但日軍卻很快便開始收割附近的麥子來填充城外壕溝,並利用鐵炮壓制朝鮮城牆上方的守軍,很快便攻克了金海城。其後第三軍向西攻入昌原,並開始經由昌寧、玄風、星州和金山等地越過秋風嶺進入忠清道,向漢城進軍。

在日軍三個軍的前衛部隊攻擊下,慶尚道此時已經徹底陷入了一片混亂。朝鮮雖然在此地駐紮有一萬餘人的正規部隊,但均已在日軍登陸後十天內即被擊潰,只剩下對日軍暴行不滿的民兵力量仍在抵抗,但到此時為止的效果也十分微弱。朝鮮只得認命李鎰為慶尚道巡邊使負責重新組織半島南部的防禦,不過派給他的增援兵力卻只有300人,其餘部隊只能從慶尚道本地徵調。到20日李鎰抵達尚州時,其手下僅能集中一千餘人,很快便被24日抵達城下的小西行長擊敗,陣亡人數超過300人。

不過在此之後,日軍終於即將面對一支擁有較強實力的守軍了。在李鎰抵達尚州的第二天,朝鮮又任命申砬總領慶尚道、全羅道以及忠清道的全部兵力,並為其配備了多達3000名騎兵,這對於幾乎完全以步兵組成的日軍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威脅。到日軍擊敗李鎰時,申砬手中已經集中了8000兵力,如果他將這支部隊部署在李鎰自尚州陷落後便據守的鳥嶺隘口,日本方面的第一軍便將在前進時面臨極大困難。不過申砬卻並沒有作此部署,反而命令李鎰從鳥嶺撤退,與自己一同據守忠州,而將通往此地的交通線完全讓給了日軍。

申砬此時已經認清,即使自己能夠在鳥嶺阻止第一軍的前進,加藤清正和黑田長政也能夠從第一軍兩翼進抵忠州,反而使自己被切斷在鳥嶺。自己手中的兵力又少於任何一支日軍,難以利用內線優勢將對方分別擊敗,只能儘可能在忠州以西的平原上充分發揮騎兵的威力擊敗對方。

4月27日,第一軍通過鳥嶺進抵忠州,申砬將全軍部署在了漢江以南的彈琴台高地上,寄希望於趁日軍從鳥嶺躍出隘口後秩序發生混亂時對其進行攻擊。其佔據的陣地面對著一片平原,可以使騎兵的衝擊力得到發揮。但致命的是,由於背靠河流,騎兵在發動衝鋒後無法回到步兵背後進行重組。而且出乎他的意料,日軍在隘路中的行軍並沒有遇到任何困難,至當天中午便完全展開在了忠州以西的平原上。這樣一來,當朝鮮騎兵真正發動衝鋒時,便迎面撞在了日軍早已完成部署的方陣步兵面前。與任何試圖攻擊完整步兵隊列的騎兵一樣,朝鮮人也很快即被擊退。可此時背後的己方步兵卻阻擋了騎兵的後退重組,致使全軍的秩序都發生了混亂,大量步兵被向後潰退的騎兵擠下了斷崖,甚至連申砬本人也在會戰中陣亡了。

儘管超過4萬的敵軍近在咫遲,漢城周邊的朝鮮軍隊卻還不到敵軍的一半,而士兵們甚至還在不停逃亡。5月2日,第一軍在登陸釜山僅僅20天後便在沒有受到抵抗的情況下進入了漢城,朝鮮國王和全體朝臣則早在19日便逃往了北方的平壤,希望能夠在那裡召集足夠的兵力進行據守。但當他們於7日抵達平壤後,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