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永·弘安戰役ぶんえい こうあんのえき

公元13世紀,蒙古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各汗國國主的領導下,逐漸成為了世界幅員最為遼闊的帝國,而它們從西伯利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成為世界統治者的過程,也是世界軍事歷史上最成功的征服行動之一。自成吉思汗將原先各自為政的蒙古游牧部落統一之後,蒙古人在馬背上向西征服世界的過程中罕有敗績,整個歐亞大陸的版圖都已經被蒙古人重新劃分了。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卻在蒙古帝國建立後的整整70年里並未受到影響。當時日本雖然在經濟和文化方面與中國、朝鮮淵源頗深,但由於自平安時代便中斷了與後兩國之間的正式外交聯繫,直到蒙古人佔領整個亞洲東亞大陸,並將矛頭指向日本之後,日本這個相對封閉的島國才被重新推向國際舞台。而舉兵攻日之人,就是元朝開國大帝忽必烈。

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元大都,登基成為元帝國皇帝,使自己手下那些原先居住在蒙古包中的游牧部落逐漸定居到了漢族城市中。在元帝國建立僅僅三年後,忽必烈就開始計畫將日本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與西亞大草原上那種蒙古人熟悉的機動戰爭不同,這一仗將從朝鮮的港口和河流入海口展開。儘管蒙古人擅長馬上作戰,但想要入侵日本,他們就不得不將大部分戰馬丟在身後,乘船登上日本徒步作戰。而對13世紀的日本武士們而言,他們也還未曾體驗過大陸式的大規模戰鬥,對朝鮮和中國步兵所採用的密集隊形以及弓箭齊射戰術也一無所知。總體而言,雙方均要投入一場自己並不擅長的戰鬥中。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中國、朝鮮、日本三國的關係一直在戰爭與和平之間搖擺不定,而忽必烈治下的元帝國總算是首次捅破了戰爭的窗戶紙。1274年元帝國對日本的首次進攻也是亞洲大陸軍隊首次從朝鮮跨過對馬海峽(亞洲大陸距日本最近的航線)進行跨海作戰。在此之前,由於被稱為「倭寇」的日本海盜頻頻前往亞洲大陸進行搶劫,日本人當時在東亞大陸的名聲並不好,甚至很多中國和朝鮮人將自己參與蒙古軍隊進攻日本看做是對倭寇的報復。

作為進攻日本的跳板,朝鮮與蒙古人首次發生衝突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當時蒙古騎兵在追擊契丹人的過程中跨過了鴨綠江,並要求朝鮮方面為其提供給養,但卻遭到朝鮮官府拒絕。盛怒之下的蒙古人不再追擊契丹人,反而對朝鮮進行劫掠。到1231年,在蒙古人攻克了朝鮮北部一系列要塞之後,高麗王朝被迫逃往江華島避難。在蒙古擴張過程中,這是他們第一次面臨跨海戰鬥。雖然江華島與朝鮮大陸之間的海峽僅有一公里寬,但蒙古人卻拿不出任何辦法來跨過這個水溝,更沒有辦法迫使高麗朝廷投降。對於四十年後的侵日之戰而言,這場戰爭要算是一個非常不好的預兆。

在對朝鮮繼續發動了數次突襲之後,蒙古軍隊於1254年再次踏入了高麗領土,而這一次蒙古人又和上次一樣被迫在江華島面前止步。直到1258年,高麗朝廷的內亂才使得蒙古人有了攻克江華島的機會。在先前的幾次戰役中,江華島的防禦並非由高麗國王指揮,而是被交給了一批堅定抗擊蒙古入侵的朝臣。但當主戰派的領袖被刺殺之後,高麗國王重新接過了朝政和軍事大權,並表示希望和蒙古簽訂和平協定,甚至還給蒙古人送去了人質。

在蒙古騎兵不斷進入高麗王國進行突襲劫掠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蒙古首腦卻將注意力集中到了一個更大的計畫上——征服西夏、金以及南宋。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所進行的一切戰役中,這個計畫是耗時最長、過程最為複雜的。從成吉思汗進攻西夏開始,直到1279年才由其孫忽必烈征服南宋畫上句號。無論是敘利亞、俄羅斯、波蘭還是後來對日本發動的首次進攻,都是與進攻征服西夏、金以及南宋同時進行的。由於這片土地幅員遼闊,蒙古軍隊在征服的過程中不得不面臨無數困難。在整個征服過程中,蒙古人也在經歷著由游牧民族向封建帝國的轉變,這點差異從成吉思汗所住的蒙古包和忽必烈所居住的皇宮就可見一斑。

1232年,蒙古大將速別額台率領大軍攻克開封,宣告了金的滅亡。到了此時,南宋非但不為蒙古人的野心感到擔心,認為憑長江天險即足以將北夷拒之門外,因此對於自己長久以來的對手金國滅亡而歡欣不已。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正是金國的存在,才為南宋構成了一道阻止蒙古人入侵的屏障。現在這道屏障已經消失,南宋上下卻鮮有人為此擔心,反而是金國的使者告知南宋,現在宋王朝要面臨遠比金更為可怕的敵人了。自此之後,蒙古人就開始了進攻南宋的準備工作,期間只因蒙哥汗逝世而在1259年暫時停頓。托雷的四子忽必烈在繼承汗位之後,開始向南宋發動猛攻。蒙古侵略戰首先由1260年至1262年間的突襲劫掠拉開序幕。1265年,雙方在四川爆發了第一場大規模會戰,蒙古軍取得完勝,擊敗宋軍佔領四川,並奪取了146艘宋軍戰艦。在過去上百年時間裡,宋朝對於水軍的發展始終相當重視,並在臨安和長江沿岸各地建立了不少造船廠,幾位皇帝也經常親自前往造船廠視察。宋朝建立強大水軍最初是為了應對倭寇和其他海盜在東南沿海的劫掠,但這些戰艦很快就在抗擊金人入侵的戰鬥中證明了自己的重要性。忽必烈選擇俘獲而非摧毀宋軍戰船,表明他已經認清蒙古必須擁有自己的水上力量。作為一個馬背民族的領袖,他對於制海權重要性的認識驚人地具有預見性。在攻克朝鮮後,高麗王國在被征服之後,也將戰船轉交到了忽必烈手中。到了此時,蒙古人已經擁有進行跨海作戰的能力了。

攻克四川之後,蒙古大軍將矛頭轉向了重鎮襄陽,並展開了圍攻。在圍攻過程中,攻守雙方均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使戰鬥不停陷入僵局。最終這場轟轟烈烈的大戰進行了足足五年,襄陽才落入了蒙古軍手中。攻克襄陽後,忽必烈沒有浪費任何時間,迅速揮軍向南宋首都臨安挺進。忽必烈軍中最能幹的將領伯顏在1275年率軍渡過揚子江,並在一系列戰役中利用大量拋石機和弩炮將宋軍擊敗。在揚州圍攻戰中,伯顏利用配重式拋石機和各種爆彈不斷轟擊揚州城,將城牆、廟宇和塔樓摧毀,攻克揚州。在繼續向臨安進攻的過程中,宋軍的堡壘一座接一座被伯顏攻克,很多驚魂未定的宋軍方一見到蒙軍便舉手投降了,臨安也不可避免地落入蒙軍手中,宋恭宗趙隰被伯顏俘獲。趙昰和趙昺在重臣保護下逃出臨安,前者於1276年在福州登基成為宋端宗。此後蒙軍攻勢不減,很快就攻至福州城下,趙昰、趙昺二人不得不再次向南逃亡,並最終抵達雷州。1278年,趙昰駕崩,趙昺登基成為宋朝末帝,但很快就在蒙軍追趕下再次南遷逃往崖山。1279年,蒙古大軍包圍崖山,企圖再次乘船逃亡的宋軍被蒙古艦隊切斷去路,包括趙昺在內的800餘名宋朝皇室全部跳海自殺,為延綿300餘年的宋帝國畫上了悲壯的句號。

作為成吉思汗以來蒙古軍所面對的規模最大的侵略戰,忽必烈似乎本應將全部力量集中在滅宋之戰上。但早在1274年,蒙古人就集中戰艦展開了首次侵日作戰。要麼是出於掠奪日本黃金的意圖,要麼是出於蒙古征服世界的「天命」意識,又或者是為了將日本拉入東亞官方貿易圈,忽必烈是出於什麼原因選擇在完全征服南宋前就進攻日本,目前已經無法獲知。

1266年,忽必烈首次派出兩位使臣前往日本,向日本傳達國書,要求與日本建立「友好邦交」,國書的字裡行間飽含著對日本的武力威脅。忽必烈的使臣們在出發後首先前往朝鮮,並要求後者派出嚮導,幫助使臣橫渡對馬海峽。但朝鮮官吏們卻勸阻元朝使臣,不要在此時穿過那片海況惡劣的海峽,而且即使船只能夠抵達日本,那些「固執而堅強,完全不懂得禮節和規矩」的日本人也很可能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朝鮮人的這些描述無疑與先前幾百年里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完全不同。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要求與日本建立「友好關係」的國書送到了日本人手中,很快就引起了公卿和武家兩方面的激烈討論。不過無論是公家還是武家,均拒絕接收忽必烈的來信。高麗使臣只得兩手空空地回國,而這次外交挫敗也成了促使蒙古人遠征日本的第一個導火索。

1269年,由70名朝鮮人和蒙古人組成的使節團前往日本對馬島,再次要求日本政府對忽必烈的國書給予回應。這一次朝廷本打算做出正式回應,但卻遭到幕府阻攔。使節團再次空手而歸,只得綁架了兩名對馬島民帶往元大都。在為元大都的輝煌奢華所震驚後,二人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即被送回日本。作為一種外交手段,忽必烈希望二人在目擊了蒙古的巨大實力後回到日本大肆宣揚自己的所見所聞,以日本人自己的親眼所見來懾服日本政府。在此期間,幕府終於開始認真討論應如何回應忽必烈的國書,並提出了一份回覆草案,但最終還是沒有送交給忽必烈。

1270年底,忽必烈派出趙良弼前往日本時,本想為後者派遣3000人馬作為護衛,對日本進行明確的軍事威脅,但趙良弼最後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