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醒來後,身體果然感覺好了很多,完全沒有了這幾天以來的無力感,腦子也很清楚。來到大廳後,大家已經都在了,正在討論日食的問題。這時我才想起來,明天就是觀測的日子了。
眾人中我看見了維納斯,她今天看起來氣色很好,看來經過一天的休息,她已經恢複得很好了。我正猶豫著,要不要再好好感謝一番。這時一道人影從我面前閃過,隨即腳尖突然傳來一陣痛感,我差點兒叫出聲來。定睛一看,才發現剛剛走過的是涅普頓,她正端著餐盤,向餐桌上已經落座的眾人發放著餐食。她肯定是故意踩到我的,只不過不知道她是仍在生著昨天的悶氣,還是只想跟我開個玩笑。她剛剛踩下去的力度,可完全不像是開玩笑的樣子。
薩杜恩見我痛得擠眉弄眼的樣子,以為我發燒還沒好,便走過來關心了我幾句。我只能敷衍了幾下,把剛剛的苦果吞進了肚子里。此時維納斯正和墨丘利交談著什麼,我走近一聽,他們好像剛剛談到了觀測日食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項。畢竟直接觀測太陽還是有一定危險性的,稍有不慎就會對視網膜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見我走了過來,兩人才停止交談,維納斯首先向我打了個招呼。我趕緊回禮,並為昨天的事再次向她道謝。與往常成熟打扮不一樣的是,今天維納斯穿了一件牛角扣紅色外套,下半身搭配藍色的牛仔褲,整體看起來顯得更加青春靚麗了一些。我只是看了一眼,心裡都不免有些異樣的感覺了。
不過維納斯對待我也和平時一樣,並沒有因為前天晚上給予我的特殊照顧而顯得優待幾分,之後我就加入了她與墨丘利的談話。早餐開始後,我們這個三人談話的圈子很快就擴散到全席了。
之後大家一邊吃著早餐,一邊聊著各種關於日食的知識。眾人中看起來最為興奮的當數墨丘利,他一直說個不停,激昂的演說讓其他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看他一個人表演。墨丘利看來是早有準備,關於日食,古今中外的記載他都有所了解。
在世界各民族的日食傳說中,當太陽突然消失,天地陷入黑暗,人們普遍認為是妖精作怪或神靈發怒。比如我國古代就認為是天狗吞食了太陽和月亮,人們通過敲鑼打鼓去恐嚇它,讓它吐出所吞食的東西。印度神話中,人們把太陽的突然消失歸咎於一個叫作「拉胡」的魔鬼,認為是它把太陽咬了一口,造成日食。古埃及的太陽教徒相信,存在著一條食日的蟒蛇,而另外一些埃及傳說認為,日食的發生是因為一隻想在天庭稱霸的禿鷹企圖奪走太陽神的光芒。在美洲大陸,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每次見到日食,女人都會歇斯底里地驚叫,因為她們認為這是魔鬼即將降臨世間吃掉人類的信號。美國的奧吉布瓦印第安人在日食發生時,會向天空射出帶著火焰的箭,意圖「再度點燃太陽」。
有記載的最早的日食,出現在我國夏朝仲康時期,據《尚書·胤征》記載,這一年「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說這一年九月的朔日,日月會於房星附近發生日食,樂官慌亂地敲起鼓來,主幣的官員急匆匆駕車取幣以禮天神,老百姓亂作一團,奔走相告以救日。但這次日食發生過程中「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主管天地四時之官羲氏與和氏背離值守,在私邑嗜酒荒亂,未能準確預報日食的發生,從導致了如此混亂不堪的局面。胤侯接受王命,去征伐羲和,最後的結果是羲氏與和氏均被處以死刑。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對日食的觀測與預報,並且很早就設有專門的官員來管理相關事宜。最早的時候,限於認識水平低下,還不能準確預報日食,因此很多天文官都因此丟了性命。後來這種嚴苛的條令就越來越寬鬆了,司天之官也逐漸發現了各種天象的規律。如後來東漢張衡、元代郭守敬等人均是皇帝親命的專事天象的高級官員,他們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許多年來,日食、月食和彗星都被人當作不可避免的災禍的預兆,甚至神明的警示。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的小亞細亞半島上有兩個小國呂底亞和米底亞,由於部落紛爭,互相攻伐,五年都未分勝負。在第六年的某次戰鬥中,忽然天昏地暗,黑夜驟然降臨。兩國的戰士都以為是神明示警,於是立即拋下武器停止戰爭。這次日食,竟出乎意料地消除了一場戰爭。據後來的天文學家計算,那次的日食應該發生在公元前五八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午後。
關於月食,也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據說哥倫布剛剛到達如今的牙買加島時,被當地的加勒比人敵視,而當時的加勒比人人多勢眾,要將他和他的隨從餓死。哥倫布想了一個辦法,由於當時即將發生月食,哥倫布便宣言如果加勒比人不給他們食物,他那夜就不給他們月光。後來果真發生了月食,月食剛一開始,加勒比人便投降了,他們以為哥倫布是上天派下的神靈。這次的月食發生在一五〇四年五月一日,當時有很多天文學家都預測到了。
現在我們都知道日食的發生是因為月球位於日地之間,擋住了太陽投射向地球的光線;而月食則是因為地球位於日月之間,擋住了太陽投射向月球的光線。但要認識到這一點,卻不是那麼容易的,在我國古代尤為突出。
由於我國古代天文學的認識中,關於天地結構的理論一直存有重大缺陷,這也影響了其他方面的論說,比如日食與月食的理論。漢代之前,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限,往往將各種天文異象歸結為具體的物象,除了天狗食日食月的傳說,甚至還有蟾蜍、麒麟、龍的出現。後期,則以陰陽之說盛行。早在戰國時,賢者甘德指出:「日,陽精之明耀瑰寶,其氣布德而至,生本地曰德,德者生之類也。德傷則亡,故曰食。」陰陽說將日月食與主政者的德行聯繫了起來,德傷則陰陽衰,陰陽衰則日月食。
不過關於日食成因的正確理解也從很早就有了端倪,西漢劉向在《論九道》中提道:「月者陰精……交出黃道之上,與日相掩則食焉。」這種月掩日則食的說法起初並不被看好,但在後期則完全超越了陰陽說成為主流。
而關於月食的理論則確實經歷了一番波折。東漢張衡在其《靈憲》中提出:「(月)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張衡認為,日光被地體遮掩而形成暗虛,當月亮正好運行至暗虛時則發生月食。這一說法已經很符合現代科學理論,但《靈憲》的天地觀中一直認為「眾星被耀,因水轉光」,月亮所得的月光必須經過水的作用,這也是我國古代很多學者天地結構理解有誤的一大體現。
梁代的蕭子顯則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認為:「日有暗氣,天有虛道,常與日沖相對,月行在虛道中,則為氣所弇,故月為食也。」與張衡認為地體產生暗虛的說法不同,這裡提出了日體本身就有暗氣的說法,當月亮行經暗氣所形成的暗虛時,便發生日食。這種說法給本就脆弱的科學月食理論雪上加霜,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古代天文學者都陷於地體暗虛和日體暗虛兩種學說之間的爭論,忽視了對天地結構本質的探討。直到明清時期,西方的宇宙學說傳入,這一謬誤才逐漸得到了糾正。
西方其實很早就認識到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比如亞里士多德就通過觀察月食陰影的形狀,判斷出地球是個球體。在托勒密的地心說理論中,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往外依次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以及恆星天,眾多天體圍繞著地球以不同的速度運轉。這樣的理論也確實能解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但要做到對日食和月食的準確預測,顯然是不夠的。
在很早之前,古巴比倫人就通過對日食和月食的觀察,發現了一個規律,一次食之後再發生完全一樣的食中間需要經過十八年十一天多一點,這個周期被稱為「沙羅周期」。我們知道,在月食的時候,月亮必須處於與太陽相衝的位置,經過一個周期之後,可以回到同樣的位置。但我們也知道,並不是月亮逢沖即食,它還必須在黃道上,也就是日月軌道的交點。月亮回到交點的周期,叫作交點周期,是二十七點二一天;連續兩次相衝的時間,叫作會合周期,是二十九點五三天。要實現食的完全重複,這個沙羅周期必然是這兩個周期的整數倍,也就是六千五百八十五點三二天,即十八年零十一天八小時。經過這個周期,月亮會再次相衝並同時回到黃道軌道上了。而且,由於地球和月球軌道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圓形,太陽、月亮離地球的距離是不斷變動的,會發生日食有時是全食、有時是環食的現象。
而在早期的地心說中,月球和太陽都以一個完美的圓形軌道圍繞著地球運轉,很難完整地解釋這一現象。所以後期的地心說中又添加了偏心輪的概念——地球在天體圓軌道中心的一旁。為了解釋行星的逆行現象,又添加了本輪和均輪的概念,行星沿本輪做圓周運動,本輪的中心又在另一均輪圓周上以地球為中心運行。隨著天文學家對天體運行觀測的增加,為了使得理論與觀測結果相符,這樣的本輪和均輪有時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