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清帝退位了

清室快300年了。能夠300年不死,說明它還是有生命力的。現在,它老了,該死了。也是歲數盡了。不過死也不那麼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一個龐然政權!

清室將傾的局面,旗人也並不是沒有看到。南北義和期間,奕勖和貝子溥倫也主張從速退位,以保皇室安全。隆裕太后問攝政王載灃「有何意見?」載灃心神不安地說:「事到如今,別無良策了。可是,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和輔國公載澤一群,卻堅決反對退位。他們說天下得之不易,「自我而失,對不起列祖列宗。,,不僅不同意退位,溥偉還夥同滿族一群主戰派組織了一個保全皇室的宗社黨,要繼續打下去。

就在這時候,北京城發生了一件頗為震驚的血案:一天,袁世凱從宮中乘著一輛金漆朱輪的馬車出來,經過丁家街三義茶館門外時,競被人扔出一顆炸彈炸翻了;馬拖著車拚命奔跑,跑到祥宜坊酒樓門外又一顆炸彈飛來。袁世凱的衛隊營管帶袁金標以及一個排長、兩個趕車夫和兩匹馬均被炸死,只有袁世凱逃脫倖免。事後,有人說是同盟會幹的,也有人說是宗社黨乾的。抓了幾個同盟會員,以後因為證據不足,也被保釋出來。

總之,南北形勢都很緊張。袁世凱抓著段祺瑞緊緊不放,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徐樹錚不愧是好文才,展紙提筆,邊思邊寫,龍飛鳳舞;段祺瑞坐在一旁,一字一句,仔細斟酌,袁世凱竟真的高枕無憂,躺在太師椅上,閉目養神起來——他累了,精神十分疲憊,大事壓頂,懸而不定;兩顆炸彈,人死馬亡,驚魂未穩,怎麼能安心休息?現在好了,總算有眉目了。「這一著再不行,我就可以兵諫了!」想到兵諫,他馬上坐起來:「芝泉,你過來,我有話說。」

段祺瑞放下手中稿子,走到袁身邊。

我想了一件事,必須著重說出來。」袁世凱說:「要說明我軍之困境和難處,說明民心之所向。朝廷若不體恤官兵之難,官兵若有異動,我們這些作將者……」

「我明白了。」段祺瑞說:「我們一定要讓朝廷心驚!」「也是不得已時留的一個退步。」

「要不要告訴溥偉他們,不行我們就要兵諫了!」

袁世凱搖搖頭。「何必明言。意思表出,足以夠了。」

經過字斟句酌,一個《為痛陳利害,懇請立定共和政體,以鞏皇位而奠大局》的諫文即起草成功。段祺瑞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從頭到尾細審了一遍,滿意地點點頭。「很好,很好。就這樣定吧。」他把稿子交給段祺瑞時,又說:「下一步就是署名問題了。我看這樣,聲勢大一點,上次那份通電是l8個將領,這次,要多。越多越好。」段祺瑞陡然多了一番心思:「上次18個將領是反對共和的,通電發出尚不到一個月。現在,180度大轉彎,要立共和了,豈不自相矛盾嗎?,,他問袁世凱:「這個通電上要不要對上次通電略作解釋?」「解釋什麼?」袁世凱搖搖頭。「當初是當初,今日是今日。這種事,說不清。越解釋越糊塗。不解釋!」

段祺瑞點點頭,不再說話。

段祺瑞依照北洋「族譜」,把當前影響最大的將領,通通排入名單,然後一個一個通了通訊。他們包括尚書銜古北口提督薑桂題,護理兩江總督張勳,察哈爾都統何宗蓮、副都統段芝貴,河南幫辦軍務倪嗣沖,陸軍統制王占元、曹錕、陳光遠、吳鼎元、李純、潘矩楹、孟恩遠,河北鎮總兵馬金敘,南陽鎮總兵謝寶勝,第二軍總參議官靳雲鵬、吳光新、曾毓雋、陶雲鶴,總參謀官徐樹錚,還有陸軍統領官、巡防統領蔣廷梓、朱灃藻、王金鏡、鮑貴卿、盧永祥、陳文運、李厚基、何豐林、袁乃寬、施從濱等。這些人都是袁世凱一手培養起來的,是段祺瑞親密同夥,北洋系中的骨幹。他們惟恐北洋散板,惟恐袁世凱倒台,平時,還想著法兒向袁、段請命,今日有事找到他們了,哪會有不答應的。於是,一個一個都在通電上署了大名。段祺瑞論資排輩地把名單排了一下,共計是42位。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領銜的這份42將領的「請立共和政體」的通電便向天下發布出來。因為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歷史文件,故而全文錄後:竊維停戰以來,議和兩月,傳聞宮廷俯鑒輿情,已定議立改共和政體,其皇室尊榮及滿蒙回藏生計許可權各條件:×日大清皇帝永傳不廢;日優定大清皇帝歲俸不得少於4百萬兩;日籌定八旗生計、蠲除滿蒙回藏一切限制;日滿蒙回藏與漢人一律平等;日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日保護一切私產。民軍代表伍廷芳承認列於正式公文,交萬國平和會立案。云云。電馳報紙,海宇聞風,卒士臣民,罔不額手稱慶,以為事機至順,皇位從此永保,結果之良,軼越古今,真國家無疆之休也!想望懿旨,不遑朝夜。乃聞為輔國公載澤、恭親王溥偉等一二親貴所尼,事遂中沮,政體仍待國會公決。

棋瑞自應力修戰備,靜候新政之成。惟念事變以來,累次懿旨,莫不軫念民依,惟國利民福是求,惟塗炭生靈是懼。既頒十九信條,誓之太廟,又允召集國會付之公決,又見民為國本,宮廷洞鑒,具征民視民聽之所在,決不難降心相從。茲既一再停戰,民軍仍堅持不下,恐決難待國會之集。姑無論牽延數月,有兵潰民亂、盜賊蜂起之憂。寰宇糜爛,必無完土。瓜分慘禍,迫在目前。即此停戰兩月間,民軍籌餉徵兵,布滿各境。我軍皆無後援,力太單薄,而加以兼顧數路,勢益孤危。彼則到處勾結土匪,勒捐助餉,四處煽擾,散布誘惑。且於山東之煙台,安徽之穎、壽境界,江北之徐州以南,河南之光州、商城、固始,湖北之宜城、襄樊、棗陽等處,均已分兵前逼。而我皆困守一隅,寸籌莫展。彼進一步,則我之東皖、豫即不自保。雖祺瑞等公貞自勵,死生敢保無他,而餉源告匱,兵氣動搖,大勢所趨,將心不固,一旦決裂,何所恃以為戰?深恐喪師之後,宗社隨傾。彼時皇室尊榮,宗藩生計,必均難滿志。即擬南北分立,勉強支持,而以人心論,則西北騷動,形既內潰;心地理論,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祺瑞等治軍無狀,一無何惜,特捐軀自效,徒殉愚忠,而君國永淪,追悔何及?甚非所以報知遇之恩也。況召集國會之後,所公決者,尚不知為何項政體?而默察人心趨向,恐仍不免出於共和之一途,彼時萬難反汗,是徒以數月水火之患,貽害民生,何如預行裁定,示天下以至公?使食毛踐土之倫,歌舞聖明,零涕感激,咸謂唐虞至治,古今同揆,不亦偉哉!祺瑞受國厚恩,何敢不以大局為念,故敢比較利害,冒死陳言,懇請換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以現在內閣及國務大臣等暫時代表政府擔任條約、國債及交涉未完各事項,再行召集國會,組織共和政府。俾中外人民成與維新,以期妥奠群生,速復地方秩序,然後振刷民氣,力圖自強!中國前途,實維幸甚,不勝激切待命之至。

一紙通電,滿天驚雷,朝野無不震驚!

住在紫禁城裡的隆裕皇太后,手捧著這件通電,尚未看完,便昏倒在龍座上——

44歲的隆裕葉赫那拉氏,垂簾聽政4年了,比起她的姑母慈禧葉赫那拉氏,她可是吃盡了苦頭:小皇帝溥儀,屁事不懂;攝政王載灃,又是個拿不起、放不下的庸才;還有幾位親王,大都是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誰是她的頂梁大柱?她器重了袁世凱,她頂著重重壓力把袁世凱又拉出來,給他高位,給他大權,她希望袁世凱能夠為她穩住局面。可是,這個重新出山的袁世凱,沒有消滅革命黨,卻和革命黨議起和來了——議和了兩個月,竟針對著清帝退位和建立共和政體兩件事鬧騰。而今,段祺瑞這一群武將競逼起宮來!隆裕,一個女人,她束手無計了。她哪裡有她姑母那樣的「福份」呀!早幾天,她已經在御前會議上哭了幾場了。現在,段祺瑞扛著大刀殺到宮門來了,要立即逼她出去。「怎麼辦?」她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她想把袁世凱找來,問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可是,他派人去了,袁世凱說:「前線緊急,無暇進宮。」

她想找攝政王來,讓他把八旗顯貴找來,一起商量個對策。可是,攝政王卻給她帶來一個又是震驚的消息:滿族親貴聽到那個通電,紛紛攜著眷屬朝天津、大連和青島跑去了;沒有跑出去的,都變著法兒朝袁世凱家中跑,請袁「派兵保護」。

隆裕又哭了,她哭得悲悲切切,涕淚滿面。「我怎麼不跟著先帝和姑母一起死去呢,死了多好。這個爛攤子為什麼會落到我肩上,那麼多皇親貴胄、英英武武,他們為什麼不攤這樣的事?」哭著、抱怨著,她又想起了段祺瑞:「段祺瑞是個什麼東西,我咋記不清這個人了?他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能耐,一下子就勾結了幾十個將領,難道他們都是孫中山、黃興早就派進朝中來的姦細?」

正是皇太后哭得昏天地黑的時候,有侍衛報:「袁世凱派人來問安!」

隆裕精神一振,她覺得此時袁世凱派人來,也許是解她困的。忙說:「傳見!」

——段祺瑞的通電發出之後,他就把他駐在廊房的三鎮大兵主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