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在泉城辦武備學堂

du8.版權所有

段祺瑞再到濟南,已是距他第一次整整18年了,正好是他人生歲月的一半。18年前,泉城對他冷冷清清,連那位族叔也只是滿足他溫飽而已;而l8年後的今天,段祺瑞卻是以山東巡撫最重要的隨官而開防這個古城的。防務、家居安頓好之後,他競微服作了一次舊地重遊,憑著記憶去尋覓那昔日的一番酸楚。泉城,流水依舊,垂楊裊裊,而那位當年逼他發奮的族叔,卻早已離開了人世。段祺瑞望著長空,心情無不悲愴地想:「叔父大人,侄兒更來濟南了。物是人非,歲月滄桑,侄兒總算可以挺胸告慰祖宗了。

段祺瑞在小站的第3年,即戊戍,l898年,這年10月,新建陸軍改名為武衛右軍,由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節制,段祺瑞仍統炮隊,總辦隨軍學堂。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大大傷害了中國人的自尊。這一年,廣東舉人康有為來京會試,聯合來京會試的舉人1300餘人上書朝廷,請求「遷都抗戰,變法圖強」。這就是近代史上所稱的「公車上書」。第二年,康有為中了進士,授職工部主事,繼續上書請求變法。朝廷和舊臣都不樂意變法,變法處處受阻,康有為只好跑到廣州、上海和他的弟子梁啟超等人通過輿論,宣傳變法。法國強佔了中國的膠州灣後,朝野大為震驚。康有為跑回北京,第五次上書要求變法。就在小站新建陸軍改為武衛右軍前不久,康有為又進行第六次上書,要求變法。迫於形勢,光緒皇帝終於於l898年6月下了「明定國是」的詔書,變法開始。

變法詔書是光緒皇帝發的,但朝政卻是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還得她說了算。慈禧一面答應變法,一邊卻讓光緒皇帝開去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穌的各項職務,令他出京回籍。什麼原因呢?因為翁同轢是光緒的老師,又是支持變法的。慈禧同時調來王文韶參予軍機,派榮祿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山東要地,袁世凱是榮祿的心腹,袁世凱任了山東巡撫,段祺瑞才有山東之任。

段祺瑞在濟南城跑足了,這才回到新設的山東武備學堂的公署。

袁世凱是來做山東巡撫的,段祺瑞是炮隊統帶隨任,另加了一職山東武備學堂總辦,成了濟南城中數一數二的人物。剛剛三十過半的人,年輕有為,春風得意,正想舒開膀臂大幹一番事業的時候,不想家中遭到不幸。夫人吳氏一病不起,春日未盡,便丟下一雙兒女撒手去了,時年只有33歲。段祺瑞帶著19歲的兒子和12歲的女兒,過起了艱難的歲月。

天有不測的風雲,人有旦夕的福禍。這是沒有辦法的。是福是禍,該來的必來,不該來的也別想。

段祺瑞家遭不幸的時候,袁世凱倒是猛然間動了興奮之心袁世凱來山東,不單單是想有一支軍隊,還想佔有一片地盤。齊魯盛地,河海通達,米糧煤炭都是高產之地。佔有山東即佔有東半中國。袁世凱萌生了野心,他要做山東王,他想要攏絡人,段祺瑞自然便成了他第一關注人物。

段祺瑞家喪那一天,袁世凱親來致祭。致祭一畢,坐在段的小客廳里,袁世凱說了話。「芝泉,夫人走了,是一件傷心的事。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你要節哀,要自己保重。」

段祺瑞憂傷地說:「兒女都還不成人,我又沒有時間照顧他們,也不會照顧他們,好生生的一個家,豈不拆散了。」

「事情是不錯的,人又有何辦法呢?」袁世凱說:「路還是要一步不停地往前走的,總不能都隨著亡人過去吧?你好好休養身體,待過些時日,欣情平靜了,我想我會找一個合適的人為你重新安一個家。」

「心慌意亂,女兒兒子都在悲悲切切中,哪裡還有那個心腸?」段祺瑞嘆著氣、搖著頭。

「以後再說吧,不安家,無論怎麼說都是不行的。」袁世凱十分正經的說:「芝泉呀,這事你就放心吧,我會為你操辦的。」

袁世凱走了。

段祺瑞把他的話當作一般安慰,心裡熱了一下也就放下了——他對吳氏有感情,吳氏剛走,他不忍新馬上再娶。何況兒女們幼小的心靈正在苦痛,更不忍心給孩子增添苦痛。

段祺瑞放下此事了,袁世凱卻沒有放下,他一直左右盤算,前後思索——

袁世凱經歷的時代,仍然是中國積以成習的「家天下」,皇帝世襲,公侯蔭子蔭孫;就連爭起地盤來,還得是「父子兵」才能團結一氣。袁世凱習慣這些,熟悉這些,更有意效法這些。原先,小站練兵,他就想練成一支自己的親兵,自少是讓那些官兒除了所屬關係還要加一層師生或者什麼親屬關係。對於段祺瑞,他更是另眼看待。當初,他想讓他們之間多一層師生關係。可惜,到小站來,段祺瑞大小也是個「老師」,師之中便很難再分長幼輩了。他想收段為義子或別的什麼晚輩,可是,段祺瑞雖已看透,卻從不就範。「我只比他小6歲,為什麼要他做父字輩?」弄得袁世凱很有些不高興,但也無良策。

du8.版權所有

現在,良機到了,袁世凱的靈機動了,他要給段續弦,要把自己的表侄女兒又是義女的嫁給他。

——這裡,我們得說一點袁世凱的家事。

袁世凱有個姑母嫁給了江西撫巡、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張芾張小浦了,張家卻也轟轟烈烈地過了不少年。後來,原因種種,家敗了,那張巡撫丟了官,不久也別了人世。張巡撫是陝西人,做官時比較清政,並沒有積蓄多少家業,如今官一敗,老家也不像個家了。呼呼閃閃的一個大家族,轉眼間就只剩一個老祖母領著一個不到20歲的小孫女了。老人家無依靠,便來到京城投奔娘家侄兒袁世凱。袁氏姑母哭哭啼啼對侄兒說:「姑母家敗了,歸天天不收,歸地地不留,只有你這個侄兒是親人了,你不會看著姑母下火坑吧?」

袁世凱忙說:「姑母,千萬不說別的話,你永遠是袁家的人,侄兒養你的老。以後就是侄混塌架了,討飯渡日,要一碗也得給姑母半碗吃。你老人家放心吧。」

袁氏揉著淚,說:「我沒有看錯這個侄兒,這個侄兒跟姑親。姑有靠山了,姑活下去!」

跟隨姑母來的孫女叫佩蘅,長得不十分俊秀,人卻聰明,性情又溫柔。一進門,袁世凱便十分喜歡他。那時,大太太於夫人只生袁克定一個兒子,夫婦倆商量之後,便跟姑母說,要認佩蘅為義女,「親上加親,就顯得更近了。」姑母滿口答應。佩蘅給袁世凱夫婦嗑了頭,便改口「爸爸、媽媽」叫得十分親熱。袁世凱樂得眉開眼笑,說:「女兒,爸爸不會虧待你的,以後,你的終身大事也全由爸爸作主了,我會讓你高高興興嫁出去的。」

現在,張佩蘅也是20大幾的人了。袁世凱想把她續給段祺瑞。這一天,袁世凱把段祺瑞請到巡撫客廳,泡上香茶,先問了些武備學堂的事情,又問了陣子家中情況,然後說:「芝泉,咱們來山東二月不短了,事務越來越忙。我想,你是沒有時間過問家中的事了。這樣,我作主,最近把續弦的事辦了吧。」

段祺瑞說:「辦?怎麼辦?八字還少一撇,再說,我也還沒有想過這事。」

「為啥不想?」袁世凱說:「這又不是什麼醜事,大丈夫興家立業,理所當然!有什麼左思右想的?至於說人嗎,我作主,保你稱心如意。」

「是誰家?」段祺瑞問。

「說起來,你也知道,或許人你也見過。」袁世凱說:「打聽不需打聽,會滿意。」

「誰家?」段祺瑞又問。

「就是我家新認的義女,叫張佩蘅的。」袁世凱說:「是我姑母的孫女,跟隨姑母來我家不少日子了。人很正派,又很脫灑。我想你是見過的。怎麼樣?」

段祺瑞略一沉思,便說:「是不是就是那個江西巡撫張芾張大人的孫女二?」

袁世凱點頭稱是。「從小在爺爺任上也是受過極嚴家教的,人品是沒說的。」

這位張家小姐,段祺瑞是見過的,也頗為同情她。「生長在衙門中,也算是大家閨秀,不幸的是家敗了,這如花似玉的女孩也跟著落迫流離,真夠可憐的。」想到這,他還曾經甚是讚揚袁世凱呢,「張家雖然敗了,袁大人並未冷眼相待,而是收留家中,妥為關照。這才是真正的至親至友呢!」想到這佩蘅小姐就要成為自己的內助了,心中確實激動,覺得能有這樣名門出身的女子來作續弦,也是自己之福,何況又是自己頂頭上司主婚。袁世凱想拉段祺瑞為肱股,段祺瑞何嘗不想靠袁世凱為靠山!「果然親戚結成了,袁世凱便成了泰山,自己不是根基更牢了嗎!」不過,段祺瑞還是謙謹地說:「袁大人的盛情美意,祺瑞心領了。只是,我是個窮軍人,身邊還有兒子,果然事成了,豈不虧待和委屈了張家小姐。」

「不要說這樣的話。」袁世凱說:「也算你們前世有緣,今世有幸。我再說一句,此事我作主了,議個吉日,我便把佩蘅送過來。」段祺瑞不計較晚袁世凱一輩了,滿口答應了這門親事。從此,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