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本跋

1963年,《撒馬爾罕的金桃》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到1997年,英文平裝本印刷了11次,精裝本印刷了8次,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漢譯本199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版。這次再版,除了改正錯字、全面核校史料外,還做了兩項技術處理,一是將原來附在書後的注釋改成了頁下注,再就是重新編製了漢文索引,希望這些工作能為漢文讀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漢譯第三版的最大改動,是將《唐代的外來文明》直譯成了《撒馬爾罕的金桃》,作者名也由謝弗改作薛愛華。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學術界中外關係史的研究剛剛展開,對西方漢學界的了解程度遠不如現在詳悉。當時考慮到《撒馬爾罕的金桃》這個書名對中國讀者來說相當陌生,遵從出版方的建議,將原書名改譯成了比較直白的《唐代的外來文明》。二十多年來,中外關係史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原作者及其著作也更多地被大陸學術界了解和接受。作者另一部著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的漢譯者程章燦先生在「代譯序」中指出,作者對作品的命名,有一個特定的模式,即以一個富有形象性的詞語為正題,再加上一個說明性或限制性的副標題。如《珠崖:早期的海南島》(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70)、《神女:唐代文學中的龍女與雨女》(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73)、《步虛:唐代對星空的探討》(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77)《時間之海上的幻境:曹唐的道教詩》(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85)等都是如此。為保留原作者的命名風格,這次將書名改譯作《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

從前大陸學術界對作者漢文名字也不甚了了。如《美國學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譯作「肖孚」,也有更多學者譯作「舍費爾」或是「謝弗」;直至晚近出版的《北美中國學》(中華書局,2010),也譯作「愛德華·謝弗」。早年港台學者多將作者的名字譯作「薛愛華」,周法高先生在《漢學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72)附錄「西人原名漢譯對照表」中,更明確地將本書作者「薛愛華」標作「西人本人所使用的漢字譯名」。漢譯本初版面世後,不時會有朋友提及作者本人有漢名的事,但為了避免讀者將新舊版誤作兩個作者,同時我也沒有找到作者本人使用「薛愛華」這個漢名的確切根據,所以在漢譯本第二版中對作者姓名一仍舊譯,沒有做改動。鑒於三聯書店在譯介作者其他著作時,採用了「薛愛華」這個名字,為防止使用不同的名字在讀者中造成不必要的誤解,這次新版對作者名也改從「薛愛華」。

吳玉貴

2015年5月30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