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紡織品

室內的帷幕都是用古代的錦繡製成,

象牙的箱子里滿藏著金幣;

杉木的櫥里堆壘著錦氈綉帳、綢緞綾羅、美衣華服,

珍珠鑲嵌的絨墊、金線織成的流蘇

以及銅錫用具……

——威廉·莎士比亞《馴悍記》,第二幕,第一場

在九世紀中葉時,有個叫作「女蠻國」的國家。這裡的人瓔珞被體,危髻金冠,所以又被稱為「菩薩蠻」。據蘇鶚寫的傳奇故事中記載,九世紀中葉,當女蠻國向長安的唐朝宮廷進貢時,在他們的貢品中有一種叫「明霞錦」的紡織品:

大中初,女蠻國貢……明霞錦,雲煉水香麻以為之也。光耀芬馥著人 ,五色相間,而美於中華錦 。

在唐代,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支那地區傳入唐朝的紡織品中,有一種以「朝霞」知名的紡織品,這些打扮得像菩薩一樣的阿瑪宗人 貢獻的這種神奇的紡織品,似乎就是在「朝霞」的基礎上,經過想像加工而形成的產物——「朝霞」是一種精美的棉紡織品,在下文中我們將對這種棉織品進行比較詳細的討論。正是因為唐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華美的紡織品和最精緻的編織品的原產地和生產中心,所以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樣一種思想,即世上必定有比唐朝生產的所有紡織品都更美麗的織品,而這種想法正好與蘇鶚誇張的想像力不謀而合。

就唐朝紡織品的製作而言,最有用的纖維是蠶絲。蠶絲有兩種,一種是由家蠶繅出的長絲,另一種是由野蠶繅出的短而易斷的一種纖維,這種纖維需要紡成細絲。蠶絲之外,還有製作素雅的和裝潢用的亞麻布的許多植物纖維,其中包括苧麻、葛、大麻、芭蕉和竹。羊毛在遠東大多被用來製作毛氈,而當時的毛織品則更多地具有伊朗文化的特色。

利用這些纖維製作的紡織品名目繁多:由唐朝的織染署提供的一份正式的織物品目單上,規定了各種紡織品的製作種類:織紝之作有十個種類,其中包括絹、綾、羅、紗以及亞麻布和毛織品等,組綬之作有五種,紬線之作有四種,其中包括柞蠶絲 。在唐朝的紡織品中,最有特色的是一種緯線斜紋圖案。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新的紡織方法。斜紋織作在西方有悠久的歷史,而在薩珊織作物中,緯線斜紋尤其具有重要的地位。雖然在古代中國就已經知道了經斜紋,但是在紡織中並沒有太多地使用。經面緞紋是唐朝的一項新發明,它是一種由許多精美的經線完全蓋住緯線的經斜紋 。這種圖案美麗的織物通常被稱作「錦」,它實際上是一種彩色的綾。儘管有些錦在唐朝仍然是使用古老的經線樣式製作的,但是絕大多數唐錦都是緯線棱斜紋圖案 。不過唐朝也能夠生產在絲線上編織著金葉的真正的錦。似乎是在八世紀時,牆氈織物也已經通過回鶻突厥人傳到了中國內地 。此外,唐朝還能生產印花織物。這些織物都是通過「底片」的方式印染成的,即先將設計圖案刻在印花模板上,織物則被壓在模板之間,然後將染料注入鏤空的地方。從八世紀起,唐朝人就已經掌握了這種技術。這與印度和西方典型的以蠟作為排色物的印染方法正好相反。

我們可以將「孔雀羅」——或如我們所說的「peacoet」——看作唐朝紡織品所具有的華美艷麗的特色的一個典型的例證。孔雀羅是由河北道恆州織造的,它是一種精美華貴、表面閃光的織物 。從六世紀起,孔雀羅就成了追求奢侈時尚的婦女們喜愛的一種織物 。下文就是隋朝宮女丁六娘為她的心上人穿著打扮的「十願」:

袖裁孔雀羅,紅綠相對參。

映以蛟龍錦,分明奇可愛。

粗細君自知,從郎索衣帶 。

唐朝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分布在長江口一帶和四川。在這些地區,眾多勞動者辛勤織作,生產了大量美艷鮮亮的紡織品,以滿足唐朝豪門權貴的需要。據說有七百名織工專門為楊貴妃生產她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紡織品。精美的紡織品促使唐朝的社會風氣日益腐敗,因而龐大的紡織行業就成了時時遭受詆毀的目標,有時還因此局部地呈現出了衰退的跡象。例如唐代宗曾經在大曆六年(771)下詔,禁斷有複雜的文字圖案的紡織物,其中包括單色和彩色的綾以及帶有圖案的紗。禁斷這些紡織品不僅因為它們「異彩奇文,恣其競誇」,而且也由於「纂組文綉,害女工也」。雖然在詔令中規定「其常行『高麗白錦』,雜色錦及常行小文字綾、錦等,任依舊例造」,但是蟠龍、對鳳、麒麟、獅子、孔雀、天馬以及芝草等紡織物上的形象都在被禁止之列 。唐文宗也在太和三年(829)頒布了一道類似的詔令,規定「四方不得以新樣織成非常之物為獻,機杼纖麗若花絲布、繚綾之類,並宜禁斷。敕到一月,機杼一切焚毀」 。

在唐代宗允許流通的紡織品中竟然會發現朝鮮的織物——如果「高麗白錦」並不僅僅是一種描述性的名稱的話——這實在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看來外來的紡織品並不一定會使唐朝的風氣腐敗。儘管唐朝有卓越的紡織業,但還是進口了大量外國製作的布匹,也許正是由於唐朝自身具有最發達的紡織業,才促成了外來紡織品的大批進口,因為發達的紡織業刺激了人們對於新奇的紡織品的強烈興趣。作為亞洲各地精美貨物的徵集者,唐朝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些進口貨的影響,而且當時有一些表現出明顯的外來觀念印記的唐朝產品也運送到了國外。所以在日本奈良的正倉院和法隆寺保存下來的精美的唐朝的紡織品以及在中亞高昌地區發現的幾乎同樣的紡織品,都展現出了普遍流行的薩珊波斯的裝飾形象、圖案和象徵。一般說來,這些東西已經完全融進了唐朝文化 。例如法隆寺收藏的一件織物,就是由四個圓環圖案裝飾而成的,每個圓環內都有四個長著鬍鬚、策馬持弓的薩珊王的形象,但是在他們的駿馬的側面,卻刺著漢字圖案 。又如在八世紀末寫作的一篇題為《海人獻文錦賦》的文章中,也描述了一個「舞鳳」的圖案,其中就有「……重葩疊葉,紛轉以成文」的描寫 。在花卉渦卷或圓圈圖案中表現動物形象,這是一種典型的伊朗式的紋樣,而這些獻給唐朝的禮物,則必定是屬於著名的,表現花環中的「鳳凰」的唐錦的典型樣式 。

金衣

開耀元年十二月(682年初),吐火羅使臣向唐高宗貢獻了金衣一領,但是這件昂貴的禮物遭到了高宗的拒絕。唐高宗拒絕接受類似這樣的奢華物品,幾乎是我們預料之中的事 。

毛織品

東、西突厥斯坦的羊毛在中世紀是很有名的 。除了毛毯和地毯之外,唐朝人對於毛織品是很熟悉的(例如在唐朝的詩歌中就經常提到毛織品)。小地毯和絨毯在當時似乎還沒有輸入唐朝。在唐朝本土也有毛織業,以滿足唐朝人對於毛織品的需求,但是獺褐不是唐朝生產的毛織品。九世紀時,吐蕃向唐朝貢獻氂牛尾、金銀器等珍貴物品時,還一起貢獻了獺褐 。獺褐——或許我們應該稱之為「毛布」(hair cloth)——是用水獺毛製成的。雖然水獺在唐朝本土並不罕見,就在九世紀時,有一位以捕魚為業的唐朝人甚至訓練了十餘頭聰明的水獺為他捉魚 ,但是這種非同尋常的織物(唐朝的「羊駝呢」?)卻是外來的,儘管它的外表不是。

唐朝本地出產的毛織品幾乎與吐蕃貢獻的毛織品同樣稀奇:長江河口附近的宣州出產一種兔毛製成的「毛布」 ,甘肅(會州)和鄂爾多斯地區(豐州)也能生產駝毛織品 。唐朝人製作這些駝毛織品的技術很可能就是從西方的伊朗人那裡學來的。

毛毯

開元十四年(726),安國王派遣使臣來到唐朝,請求唐朝皇帝幫助他們抵禦大食入侵者。這些使臣攜帶了大量珍貴的禮物,其中包括鬱金香、「石蜜」,還有「拂林綉氍毬」 ,安國王的妻子「可敦」獻給唐朝皇后的禮物是「柘辟大氍毬二、綉氍毬一」 。作為這些珍貴禮品的回報,他們請求唐玄宗賜給安國國王鞍轡、器仗、袍帶,賜予其妻可敦以衣裳、妝粉 。其他的羊毛毯(包括「舞筵」)也是在八世紀時由罽賓、米國、突騎施、赭時以及史國的君主貢獻到長安來的 。在天寶九載(750)運進唐朝京城的「綉舞筵」中,有些特意以「大毛」 和「長毛」等字眼來形容它們的特徵,這些必定是指長毛簇絨毛毯 。李賀在一首詩中曾描寫過一種用金蛇裝飾的舞席,如果說這種舞席可能是來源於波斯的話 ,那麼,他在另一首詩中提到的中國—波斯名稱「毾㲪」則毫無疑問就是伊朗地毯——我們確信在八、九世紀時,這種波斯的羊毛毯在唐朝的富豪家裡根本算不上是罕見之物。下面引用的這首《宮娃歌》很值得翻譯出來,供讀者參考。在引用這首詩之前,有必要先在這裡略作解釋。首先,我們要知道「守宮」就是一種壁虎,根據古代傳說,這種小小的蜥蜴可以用硃砂來餵養。用硃砂將蜥蜴喂到它的身體變成紅色時,就將它放入臼中搗碎,然後將液體點在皇帝嬪妃的身上。據稱,點了這種液體的婦女,如果不發生性關係的話,這些紅色的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