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雁門之圍 三、內外交困

離開雁門之後,往哪裡走?按照一般想像,現在里里外外都一團糟,應該回老家,回大興城。因為關中是關隴貴族集團的老巢,也是隋朝的根基所在。既然外面亂了,那至少應該把家守好。不光我們這麼想,老臣蘇威也趁機勸隋煬帝:「今盜賊不息,士馬疲弊,願陛下亟還西京,深根固本,為社稷計。」現在外面兵荒馬亂,軍隊也已疲憊不堪,請陛下趕緊回西京大興城,把我們的根本保住。

面對老臣的勸諫,隋煬帝點頭答應了,但是,答應得不情不願。為什麼?因為他有英雄情結。

當年,項羽兵敗烏江,有人勸他渡過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說,我率八千子弟出來,現在就剩我一個人,我沒臉回去。現在,隋煬帝其實也不乏這種想法,當年在大興城登基的時候,那是何等的豪邁,一心想當個功追漢武的好皇帝。可是現在家裡亂了,外頭輸了,這時候回去,怎麼見關中父老?

宇文述雖然在雁門被圍的時候沒出過什麼好主意,但這時候,他可看出隋煬帝的態度來了。怎樣才能讓皇帝滿意呢?宇文述說:「從官妻子多在東都,宜便道向洛陽,自潼關而入。」我們確實應該回大興城,但是文武百官的妻子、兒女都在洛陽,所以我們不如先去洛陽把他們接上,然後再從潼關回大興城,這也不晚。這個建議,等於給隋煬帝緩了一步,隋煬帝馬上欣然接受了。

就這樣,一行十多萬人又來到了東都洛陽,總算是能夠休整一下了。休整之後應該幹什麼事?按照一般道理,最緊迫的事情就是論功行賞。這可是隋煬帝當初承諾的,士兵們也都眼巴巴地盼著呢。事實上,一到洛陽,隋煬帝也確實召集大臣討論這件事了。那麼,大臣是什麼態度呢?

老臣蘇威先打了頭炮。他說:「勛格太重,宜加斟酌。」當初設的賞格太重了,怕是國家承受不起,還是再斟酌一下吧。

這不是言而無信嗎?一聽蘇威這麼說,親自指揮打仗的老將樊子蓋坐不住了,他憤然道:再怎麼困難,也不能失信於將士。人無信則不立,何況是皇帝呢!陛下難道忘了當初危難之際自己對將士的承諾了嗎?

蘇威和樊子蓋的意見哪個更有道理?當然是樊子蓋的,因為這是一個政治信譽問題。那麼,隋煬帝到底聽誰的呢?他聽蘇威的。樊子蓋再想爭執幾句,隋煬帝眼睛一瞪,威嚇道:「公欲收物情邪!」你想拿我的國庫去收買人心嗎?嚇得樊子蓋再也不敢說話了。

從這點來看,隋煬帝很像項羽。當年,韓信曾跟劉邦分析過項羽的弱點,他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對待將士恭敬慈愛,語言溫和,將士生病了,項王會心疼得流淚,甚至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但等到有人立下戰功,按規章制度應該加官晉爵時,他卻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磨得失去了稜角,也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謂的婦人的仁慈了。也就是說,項羽只有小算計,不講大原則。這不是和隋煬帝一樣嗎?

那麼,隋煬帝到底是怎麼獎賞將士的呢?

當初他說,只要參戰就當官,現在改了,一共一萬七千立功將士,真正授勛官的只有一千五百人,還不到十分之一。

當初他說,起家就給六品官,現在也改了,以前如果是白丁,只給立信尉,這是從九品官。

當初他說,每人賞一百段布,現在也一筆勾銷,一毛不拔。這三項重賞都落了空,士兵可就炸鍋了,紛紛罵皇帝過河拆橋。

更要命的是,雁門被圍的時候,隋煬帝信誓旦旦地說,以後一定不再征討高句麗了,將士都覺得這是最後一次拚命,所以才奮勇殺敵。可是現在,剛剛從雁門回來,隋煬帝又發話了,明年還要討伐高句麗!這樣言而無信,以後誰還敢再相信他說的話!所以,「將士無不憤怨」。這樣一來,隋朝的禁軍也跟隋煬帝離心離德了。

光是對士兵過河拆橋還不夠,隋煬帝居然又拆到大臣頭上了。雁門被圍的時候,誰出的主意最管用?當然是蕭瑀。可是,隋煬帝大概覺得自己居然淪落到讓蕭瑀指點,很丟面子吧,一回到東都洛陽,就對群臣說:「突厥狂悖,勢何能為!少時未散,蕭瑀遽相恐動,情不可恕!」突厥人悖逆犯上,有什麼了不起的?剛圍了雁門幾天,蕭瑀就在那兒聳人聽聞,恫嚇寡人,這樣的人我怎麼可能饒恕呢!

怎麼處理他?隋煬帝乾脆把蕭瑀貶為河池(今陝西鳳縣)郡守,讓他從自己身邊走人了。

又是打壓樊子蓋,又是貶走蕭瑀,官員的心也都涼了。

事已至此,應該怎樣評價雁門之圍呢?我覺得,因為這次冒失的北巡,隋煬帝又有兩大損失。

第一,跟突厥關係惡化。因為雁門之圍,隋朝跟突厥的矛盾公開化了,突厥也就再次成為大隋邊境的最大威脅,這可比跟高句麗失和厲害多了。為了防範突厥,隋煬帝被迫加強太原、馬邑等地方的邊防,任命表兄弟李淵擔任太原留守。後來,恰恰是李淵利用了手中的權力,拉起造反的大旗,隋朝也最終變成了唐朝。

第二,因為雁門之圍後對將士和謀臣處置失當,隋煬帝又進一步失去了軍心,也失去了正直的大臣,更加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本來國內形勢已經亂成一團,現在,又加上了糟糕的四夷形勢和難以收服的人心,隋煬帝可以說是一錯再錯。那麼,下一步,他準備怎樣收拾局面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