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征高句麗 三、天下皆反

儘管三征高句麗最後還是沒有得到任何實質的成果,但好歹隋煬帝總算把重心轉移到國內問題上來了,這對挽救當時的亂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當時國內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民造反。怎樣對付造反?隋煬帝開出的藥方是:「詔民悉城居,田隨近給。郡縣驛亭村塢皆築城。」老百姓都搬到城裡去集中居住,讓起義軍找不到給養,也讓老百姓不能投奔起義軍。他以為,這樣就能夠把起義絞殺了。

問題是,老百姓都是農民,搬到城裡去住,地怎麼種?隋煬帝給出的說法是「田隨近給」,也就是在城市旁邊就近分田,可事實上,政府根本沒有那麼多現成的郊區田地可分。所以,所謂分田只是一句空話而已。真正的後果是,老百姓被迫搬家之後,都活不下去,只能鋌而走險,投奔起義軍。這真是適得其反!

這個藥方不靈,那就只能是強加鎮壓了。征討高句麗的大軍一回來,馬上就投入了國內戰場。來護兒是一員猛將,他的兒子也相當英雄。特別是他的第六個兒子來整,進入山東、河北戰場之後,更是所向披靡,所以當時有一首歌謠專唱來整:「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十萬眾,只畏榮公第六郎。」長白山頭到處都是戰場,我們的壯士十十五五,手握長槍。我們不害怕官軍十萬眾的圍剿,只害怕榮國公來護兒的第六個兒郎。

因為來整率軍從遼東地區進入山東、河北地區鎮壓,一下子,山東地區的起義沉寂了不少。

另一個更厲害的將軍是張須陀,他也是在山東戰場上湧現出來的得力戰將。按照《隋書·張須陀傳》中的記載,此人「性剛烈,有勇略」,有勇有謀,而且,曾經在隋朝的兩大名將史萬歲和楊素手下當過軍官,是個能征慣戰的老將軍。

大業七年(611),王薄在長白山起義。當時,張須陀正擔任齊郡丞,長白山屬於他的管轄範圍。面對聲勢浩大的農民軍,張須陀毫不畏懼,憑藉兩萬人的力量,大敗王薄的十萬聯軍,一下子就打出了威風。

到大業十年(614),張須陀已經升任齊郡通守,領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負責管轄今天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蘇乃至安徽部分地區的鎮壓任務。

在這個新崗位上,張須陀照樣幹得如魚得水。他之所以能夠當此大任,除了因為他本人戰功卓著之外,還因為他手下有兩員得力幹將:一個是羅士信,另一個是秦瓊。

看過《隋唐演義》的人知道,這是所謂隋唐十八條好漢里的第七條和第十六條好漢。很多人都知道,在《隋唐演義》中,秦瓊是個中年人,羅士信是個傻小子。這只是小說家的說法,並不可信。事實上,這兩個人都是少年英雄。

年輕到什麼程度?當時秦瓊十八歲,羅士信只有十五歲。

英雄到什麼程度?秦瓊是後來唐朝的大將,凌煙閣功臣,民間所謂兩大門神之一。不是天縱英雄,怎麼能上得了凌煙閣,當得了門神?

羅士信出道的時候只有十四歲,還是個孩子,個子也小,只是膽子特別大,整天要求上陣殺敵。張須陀一聽就笑了,對他說,你怕是連甲胄都穿不上吧。羅士信二話不說,往身上連披兩副盔甲,再掛上兩壺箭,飛身上馬,顧盼神飛,把張須陀看得目瞪口呆,從此就把羅士信帶在身邊。

羅士信有一點與眾不同,別人上了戰場,都是斬首級回來請賞,只有羅士信專割鼻子,每次一出戰,必定帶回來一串鼻子,令敵人聞風喪膽。

此時,張須陀負責河南道十二郡討捕,這兩個少年英雄就派上用場了。當時,張須陀的最大敵人叫盧明月。此人從涿郡起家,一路轉戰到山東地區,有十多萬部眾,聲勢很大。而張須陀手下只有一萬多人。人少也就罷了,更糟糕的是,張須陀跟盧明月對峙了十多天之後,糧食也吃完了,只好先行撤退。

問題是,敵眾我寡,就這麼撤退,難免會被敵人追殺。怎麼辦呢?張須陀問部下:「賊見兵卻,必輕來追我。其眾既出,營內即虛,若以千人襲營,可有大利。此誠危險,誰能去者?」敵軍見我們走了,一定會來追殺的。他們要是來追殺,大營一定空虛,如果這時候我們去劫營,肯定能取勝。問題是,劫別人大營是件非常危險的事,誰敢去?

有了金剛鑽,敢攬瓷器活。這樣的任務,正合了秦瓊和羅士信的心思。兩個少年英雄主動請纓,趁著夜色,率領一千人埋伏在路邊的蘆葦叢里,看著張須陀率領主力部隊撤退。

盧明月這邊一看張須陀撤退,果然率眾來追殺。這時候,秦瓊和羅士信帶著伏兵直撲盧明月營寨。來到營外,兩人身先士卒,沿著柵欄先爬了過去。要知道,盧明月雖然去追張須陀,但也不可能傾巢出動,營寨里還有不少人留守,眼看有人來劫營,這些人自然也要奮力抵抗。只見秦瓊和羅士信手起刀落,一連砍殺了十幾個人。這樣一陣衝擊,盧明月的留守部隊馬上就亂了套。

這時候,兩個少年再打開營門,讓手下士兵進來,四處殺人放火,把盧明月的大營燒成了一片火海。盧明月正追張須陀,回頭一看自己的大營起火了,趕緊回來救援,這時候,張須陀再率領大軍殺了個回馬槍,和秦瓊、羅士信他們兩面夾擊,把盧明月的部隊殺了個七零八落。最後,盧明月只帶著數百騎突圍而去,其餘的全部做了隋軍的俘虜。這樣一來,官軍在河北、山東的局面也跟著為之一振。

眼看自己手下的將軍這般出色,隋煬帝也覺得十分欣慰,趕緊命令畫工到軍隊里,專門給張須陀和羅士信畫了像,擺在自己面前,整天欣賞。按照隋煬帝的想法,如果將士們都能像張須陀、羅士信這樣奮勇殺敵,那麼,國家安寧也就指日可待了。

可是,就在隋煬帝積極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有一則讖語開始流傳,讓隋煬帝的目光又從外面轉移到了自己的身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