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煬帝失策 二、隋煬帝對策

那麼,隋煬帝是不是這樣考慮的呢?非常遺憾,隋煬帝根本沒有這樣思考經驗教訓,也根本沒有採取上述兩種措施。恰恰相反,他對官員也罷,對百姓也罷,都採取了完全錯誤的做法。

先看官員。楊玄感叛亂之後,隋煬帝對待涉案官員嚴懲不貸。叛亂剛一結束,隋煬帝就成立了以御史大夫裴蘊和民部尚書樊子蓋為首的專案組,專門審理涉案官員。

這兩個人審案都有特點。裴蘊的特點在於既不看事實,也不看法律條文,只看皇帝臉色。樊子蓋的特點則是冷酷無情,心狠手辣。把案子交到這兩個人手裡,其實也就意味著,隋煬帝要拋開法律條款,重判、重罰。舉兩個人的例子為證。

第一個,楊玄感本人。他已經被弟弟楊積善殺死了,運回來的時候,已然是一具屍體,但是,就算是屍體,隋煬帝也不放過。他先把楊玄感的屍體五馬分屍,再把這些屍體的碎塊兒陳列在街頭整整三天,又把碎塊剁成肉醬,最後一把火焚燒了事。要知道,隋朝的法律中最重的處罰是斬首,根本就沒有五馬分屍這一類酷刑。可隋煬帝不按照法律辦事,又把這些老早就廢除的酷刑撿了起來,這不僅僅是從重處理,更是法外施刑。

事實上,不光是首犯楊玄感被處以極刑,楊玄感的幾個弟弟,無論有沒有參與叛亂,也全部被殺光。可憐楊素為隋煬帝做了那麼大的貢獻,最後因為楊玄感叛亂,終致斷子絕孫。

第二個,楊玄感的軍師韋福嗣。楊玄感畢竟是首惡,讓隋煬帝二征高句麗的大業泡湯,損失難以估量,隋煬帝發泄一下怒火也情有可原。問題是,隋煬帝殘酷對待的,可不只是楊玄感一個。楊玄感的軍師韋福嗣罪行沒那麼重,對他的處理仍然是挫骨揚灰。

韋福嗣當初給楊玄感當軍師的時候,本來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所以,一到楊玄感解除對洛陽的包圍,率軍西走的時候,他就腳底抹油,開溜了。主動到洛陽城投案自首,希望坦白從寬。在洛陽關了一陣子,楊玄感兵敗後,又從洛陽被押往隋煬帝駐蹕的高陽受審。當時,李密他們這些頑抗到底的人也已經被抓住了,韋福嗣就跟他們一塊兒押送。

李密是個明白人,他知道,只要被押到高陽,一定不得好死,所以,在路上,就跟押送他的獄卒攀上了交情,把幾個同案犯身上的金銀全都搜羅到一起,打點獄卒,還經常請獄卒喝酒。喝來喝去,和獄卒喝出了感情,獄卒對他們的管理也就越來越不嚴格。

有一天,李密把獄卒都灌醉之後,居然穿牆逃跑了,而且叫韋福嗣跟他一起跑。然而韋福嗣沒有跑,他說,我跟你不一樣,我並非主動造反,而是被迫跟從楊玄感的,即使在楊玄感手下的時候,我也沒少替朝廷考慮,從來沒有認真給楊玄感出過什麼主意。更重要的是,我是在楊玄感兵敗之前就主動投案自首的,所以,就算到了高陽,我也不怕,皇帝頂多是罵我兩句罷了,然後該怎樣怎樣,我何必冒險逃跑,落得個不忠不義的罪名?於是就規規矩矩地到了高陽。

到高陽之後,隋煬帝是不是像他想像的那樣對他從寬處理了?才沒有。隋煬帝把韋福嗣替楊玄感寫的勸降書放在了他的面前。那上面清清楚楚寫著「廢此淫昏,更立明哲」,連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都敢說,你還想活著,笑話!

隋煬帝一聲令下,韋福嗣就被綁在了一個木頭杆子上,又在頭上套上車輪,固定住。隨後隋煬帝下令文武百官一起朝他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把韋福嗣射得渾身像刺蝟一樣。這還不夠,射完了箭,也把他五馬分屍,挫骨揚灰。

本來韋福嗣是脅從犯罪,又是主動投案,還抵制住了半路逃跑的誘惑,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得到寬大處理,現在居然落得和楊玄感一樣的下場,這就不免讓人感到冤枉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韋福嗣畢竟是楊玄感的軍師,幫楊玄感寫了那麼多宣傳品,把隋煬帝罵得體無完膚,隋煬帝生氣也難免。問題是,還有很多人並沒有參加叛亂,只是因為跟楊玄感關係不錯,也被砍了頭。

楊玄感號稱禮賢下士,好多讀書人都跟他交了朋友。這些人也就是跟楊玄感喝喝酒、寫寫詩的交情,叛亂的時候,連楊玄感都沒想起他們,也沒讓他們參加。現在倒好,隋煬帝把他們一一追查出來,處死的處死,戍邊的戍邊,這些人才真是比竇娥還冤。

隋煬帝這樣做對不對呢?一言以蔽之,大錯特錯。要知道,楊玄感造反這件事,是關隴貴族集團內部的一次重大分裂,涉案人員比較多,影響力也比較大,本來就非常敏感。說到底,隋煬帝還是靠著統治集團對他的擁護才打敗了楊玄感,所以,他的所作所為,都應該是以進一步團結這些人為目的。

隋煬帝如果明智,就應該盡量裝糊塗,縮小打擊面,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無事,這才能夠彰顯皇帝的胸懷,逐漸安定人心,彌合統治集團內部的裂痕。

但是,隋煬帝的所作所為恰恰相反。他該糊塗的地方不糊塗,該懷柔的地方不懷柔,無論主犯從犯,一律嚴懲不貸,看起來好像是威風八面,頗有震懾作用,其實,這是把好多本來可以團結的人都推到敵對方去了。

有道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本來,楊玄感叛亂已經把統治集團撕開了一個口子,現在隋煬帝不僅不努力把這個口子縫起來,反而還把這口子繼續往大里撕,這不是大錯特錯嗎?

再看對老百姓。楊玄感之所以能在起兵之初取得那麼大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百姓受不了隋煬帝的兵役、勞役,所以才追隨楊玄感造反的。隋煬帝如果明智,就應該吸取教訓,盡量安撫百姓才是。

怎樣才能安撫百姓?一方面,當然要減輕對老百姓的壓迫,這是普遍性的做法;另一方面,還要盡量對參與這次叛亂的老百姓從輕發落,充分釋放誠意,才能緩解矛盾。

然而,到這個時候,「懷柔」這個詞早就不在隋煬帝的詞典之內了。他採取的措施根本不是緩解矛盾,而是進一步激化矛盾。楊玄感叛亂之後,隋煬帝讓裴蘊、樊子蓋組成專案組,專案組的工作方針,隋煬帝跟裴蘊說得清清楚楚。他說:「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不盡加誅,無以懲後。」為什麼楊玄感能夠糾集那麼多人?就是因為天下人太多了。人多就會造反,所以,還是別要那麼多人好,乾脆把造反的人一律殺掉,也好懲前毖後。

一個皇帝,一個在儒家話語體系里本該子育萬民的大家長,居然說出這樣的話來,這不是反人民嗎?

裴蘊他們一看皇帝這個態度,那就大開殺戒吧。凡是跟楊玄感有牽連的,一律砍頭抄家。到底什麼叫跟楊玄感有牽連呢?楊玄感圍攻東都的時候曾經開倉放糧,凡是從他那裡領過米的,就算是跟他有牽連,一律抓起來活埋。

那麼,他們一共殺了多少人?據史書記載達到三萬多人,流放的還有六千多人。《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做皇帝的如此不把老百姓的生命當一回事,老百姓造反的心只會越來越盛。

本來,自從隋煬帝準備攻打高句麗,太行山以東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起義的隊伍,到楊玄感叛亂之後,起義隊伍的數量和規模一下子擴大了不少。東到山東,西到寧夏,北到河北,南到江淮,到處都有人造反,而且很多造反隊伍都達到了十萬人以上的規模,原來的星星之火,慢慢開始有了燎原之勢。按照《隋書·食貨志》的說法,就是「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全天下的老百姓,十個中有九個是盜賊(起義軍),這不是全民皆反嗎?

這樣一來,因為楊玄感起兵造成的影響,更因為隋煬帝接下來的處置失當,隋朝官員的離心傾向不斷加劇,老百姓的造反規模也越來越大,天下大亂,已經初露端倪。

當初,隋煬帝剛剛接到楊玄感造反的消息時,非常害怕,就把老宰相蘇威叫到大帳之中,問他:「此兒聰明,得無為患?」楊玄感是一個聰明人,他造反是不是一個很大的禍患?

蘇威說:「夫識是非,審成敗,乃謂之聰明,玄感粗疏,必無所慮。但恐因此浸成亂階耳。」什麼叫聰明?審時度勢才叫聰明,楊玄感現在造反,其實就是不會審時度勢,所以也談不上聰明,成不了什麼氣候。我只是怕他成為禍根罷了。

現在看來,老宰相的擔心非常有道理。

接下來,隋煬帝是會盡量挽回局面,還是會沿著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