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老臣伏誅 三、誅殺後果

那麼,應該怎樣看待隋煬帝誅殺老臣這件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考慮。

第一,這件事雖然看似是因為議論朝政引起的,好像是隋煬帝拒絕納諫的經典案例,但其實背景沒有這麼簡單,而是有著鮮明的清除隋文帝時期元老重臣的意味。

這三個大臣都是隋文帝時期的老臣,他們之所以不滿意隋煬帝的做法,往往是基於和隋文帝政治風格的對比。元老重臣的存在,本來就容易讓年輕皇帝產生壓抑感,更何況是隋煬帝這樣一個權力意志特彆強烈的皇帝!自然會覺得難以忍受。

這樣看來,這次清洗不僅僅是拒絕勸諫的問題,它還存在著清除文帝政治勢力,給自身統治開道的因素。它意味著朝廷的洗牌。

第二,這次誅殺老臣,也意味著對關隴貴族集團的一次重大打擊。

關隴貴族集團形成於西魏、北周時期,在隋文帝時期繼續占統治地位。這個集團的成員普遍文武兼備,出將入相。另外,他們身份高貴,對皇權也有很大制約。楊素以及高熲等人其實就屬於這個集團。現在,這幾個關隴貴族集團中最有實力的老臣相繼被清除,這一方面意味著隋煬帝的權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給出身於其他地區的官員地位上升開闢了道路。

第三,這次事件對隋煬帝的政治統治產生了四個非常不利的影響。

第一個影響,它一下子讓隋朝損失了好幾位優秀的政治家。這幾位老臣全都出將入相,算是當時最有經驗的政治家。特別是老臣高熲,無疑是隋朝最有能力的大臣。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熲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海內富庶,熲之力也。」高熲有文韜武略,辦理政務很在行,在朝做官將近二十年,大官小官都很推崇他。隋朝的富足,與他的功勞是密不可分的。

這樣的人,對於把握政治方向,穩定政治局面都有重大價值。隋煬帝的統治一直比較冒進,本來需要能夠制衡他的人。誰能制衡他呢?元老重臣應該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現在把元老重臣都處死,能夠制衡隋煬帝的力量也就缺失了,朝廷的糾錯機制更加薄弱,這對朝政當然會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個影響,它也不利於隋煬帝政治形象的塑造。這幾個老臣對隋朝都忠心耿耿,而且很有政治節操和社會聲望。殺掉這樣的老臣,本來就容易引人反感。特別是老臣因言獲罪,尤其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按照史書記載,高熲死的時候,「天下莫不傷之」。天下人都替高熲傷心,那也就意味著,天下人都不認可隋煬帝的做法。這樣失人心,犯眾怒,對一個皇帝而言自然相當不利。

第三個影響,它讓隋朝的政治風氣變壞了。什麼風氣呢?就是至關重要的進諫與納諫的風氣。在皇帝和大臣的關係上,皇帝是指揮棒。皇帝能夠寬仁納諫,大臣才能勇於進諫。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後來的唐太宗和魏徵。相反,如果皇帝拒絕納諫,多數臣子就會為了自身的利益,明哲保身,甚至見風使舵。現在,幾位元老重臣因言獲罪,一下子就給朝臣發出了一個不良信號:皇帝不喜歡聽不同意見,以後,能不開口的地方最好就別開口了。這樣一來,朝廷里一言堂的情況就更加明顯,這當然不利於政治統治。

第四個影響,這次事件也暴露出隋煬帝性格的重大缺陷。那就是剛愎自用,害怕別人勝過自己。這些老臣之所以不為隋煬帝所容,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有實力、有威望。隋煬帝因為自視過高,最恨的就是別人的實力和威望,必欲除之而後快。然而,好皇帝的標準並非樣樣都高明,而是能夠把大臣的才華髮揮到極致,就像當年漢高祖承認自己不行,但是大膽起用張良為師、蕭何為相、韓信為將那樣。一個皇帝如果害怕大臣有能力,只喜歡不如自己、順從自己的大臣,怎麼可能開創良好的政治局面呢?

這樣看來,因為誅殺老臣,隋煬帝在政治上又失了一招。表面看來,他除掉了文帝時代的老臣,樹立了自身權威,統治更加穩固,但其實,這件事造成的不利影響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

那麼,他會努力挽回局面,還是會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