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老臣伏誅 二、新仇舊恨

高熲、賀若弼、宇文弼都是三品大員,是隋煬帝手下的重臣,因為這幾句牢騷,就把這樣幾位元老重臣處以死刑,這個懲罰也太誇張了。

那麼,隋煬帝為什麼要這樣做?除了隋煬帝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之外,這裡面至少還有三個原因值得考慮。

第一個原因,這三個人在歷史上都跟隋煬帝有矛盾。

高熲跟隋煬帝的矛盾最明顯,他是當年楊廣當太子的最大障礙。

賀若弼又有什麼問題呢?此人在平陳戰爭中不聽楊廣的命令,搶了頭功。當年,楊廣是平陳戰爭的最高統帥,賀若弼也好,韓擒虎也好,都是他派出去的先頭部隊。按照計畫,賀若弼應該等楊廣率領主力部隊過江,再一起攻打陳朝的首都建康。可是,賀若弼和韓擒虎過江之後,發現形勢一片大好,乾脆沒等楊廣,就自行投入戰鬥,一直打到建康城,活捉了陳後主,搶了楊廣的頭功,這讓楊廣很是惱火。所以,他率領主力部隊進入建康城後,第一件事不是犒賞軍隊,而是先把賀若弼和韓擒虎給抓了起來,要治他們違抗軍令的罪。幸好後來隋文帝及時解救,這才沒有被正法。但無論如何,賀若弼還是給隋煬帝留下了目無上司的印象。

宇文弼和隋煬帝又有什麼過節?他當年擔任過漢王楊諒的行軍司馬。楊諒造反,讓隋煬帝一直耿耿於懷。

這樣說來,三位大臣原來都不是楊廣的嫡系,甚至是楊廣的反對派。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這三個人都是隋文帝時代的元老,總有點兒倚老賣老,對隋煬帝不夠尊重。

先看高熲。高熲為什麼讓隋煬帝覺得不受尊重?主要是因為他太不領情了。高熲反對立楊廣當太子,因此在隋文帝晚期被革職為民,是隋煬帝又重新起用了他。按隋煬帝的想法,高熲應該感激他寬宏大量、不計前嫌,從此唯他馬首是瞻才對。

遺憾的是,高熲並沒有因此唯命是從。他剛一當上太常卿,就跟隋煬帝發生了矛盾。隋煬帝到處巡遊,需要展示隋朝的盛世繁華。用什麼來展示?他認為,大搞各種文藝演出,用藝術的形式來展示是最好的方式。可是,別看隋文帝給隋煬帝留下了那麼多遺產,唯獨在文藝方面沒能給他奠定基礎。

為什麼呢?因為隋文帝是個嚴肅的人。他覺得,北周和北齊之所以滅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太過娛樂化,整天聽那些宮廷藝人演奏從西域傳來的靡靡之音,還讓藝人當官,結果君子道消、小人道長,這才亡了國。所以,文帝當政之後馬上下令,遣散北齊和北周的宮廷藝人,打造嚴肅認真的政治風氣。後來,隋文帝雖然也出於統治的需要制禮作樂,但是,他打造出來的宮廷音樂都是所謂的雅樂正聲,規矩到刻板的程度,娛樂性不強。

隋煬帝想要繁榮文藝,宮廷現有的資源又不夠,怎麼辦?這時候,隋煬帝就回想起北齊北周時代藝術的繁榮局面了。下令把原來遣散的北齊和北周的宮廷藝人都召回來,還在民間大肆徵集散樂。

所謂散樂,其實就是前面一直提到的百戲,那就不是嚴肅音樂了,而是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歌舞戲等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基本上和清朝時候北京天橋的表演是一個性質,屬於民間通俗文藝。

當時,高熲官居太常卿,制禮作樂本來就是他的本職工作,隋煬帝下詔徵集散樂,他應該配合才是。

那麼,高熲是不是全力配合呢?並沒有。因為這和高熲的理念嚴重不合。要知道,高熲給隋文帝當了十八年宰相,毫無疑問,隋文帝的主張也正是他的主張。高熲和隋文帝一樣,是個有點清教徒精神的人。他覺得,隋煬帝要的那些東西無非就是淫詞艷曲、靡靡之音,這簡直就是亡國之兆,他怎麼能夠同意!

既然不同意,高熲就給隋煬帝提意見了。他說:「此樂久廢。今或征之,恐無識之徒棄本逐末,遞相教習。」陛下,您說的這套通俗音樂也好,百戲也好,都廢棄很久了。如果現在再從民間徵集,我怕老百姓會覺得陛下喜歡這種淫詞艷曲。要知道,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您這一開口子,天下必然紛紛效法。這樣一來,父教子,兄教弟,大家都去學那種東西,天下的風氣可就敗壞了!

高熲說這種音樂歌舞廢棄有理,收集起來有害。廢棄散樂是隋文帝的政策,收集回來是隋煬帝的政策,這不是明擺著說隋煬帝不及隋文帝嗎?這就叫是古非今,以隋文帝壓隋煬帝。這讓隋煬帝非常不痛快。

在隋煬帝看來,高熲提意見,並不是老大臣責任感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是自以為是元老重臣,不把他這個天子放在眼裡。這個傢伙,當年反對自己當太子,自己都沒有跟他計較,反倒還提拔他。現在他居然恩將仇報,蔑視自己的權威,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當然不會接受高熲的意見,反倒非常不悅。

高熲一看上諫無效,只好悄悄跟底下人發牢騷說:「周天元以好樂而亡,殷鑒不遙,安可復爾!」北周天元皇帝就是因為喜歡這些淫詞艷曲才亡國的,這才過去幾天,怎麼我們皇帝就要重蹈覆轍呢?把隋煬帝比喻成亡國之君周宣帝,這不是大逆不道嗎?這樣一來,隋煬帝對他更是恨之入骨。

再看賀若弼。賀若弼為什麼讓隋煬帝覺得不受尊重?因為他太驕傲了。說起賀若弼的驕傲,在歷史上真是大名鼎鼎,任誰也受不了。

當年,賀若弼平陳有功,自以為應當出將入相,但是,隋文帝並不這麼想。平陳之後,隋文帝提拔了楊素當宰相,讓楊素和高熲搭班子,主持朝政,並沒有提拔賀若弼,他就因此憤憤不平。到處跟人講,高熲和楊素都是吃乾飯的貨,沒有真本事。

這可把隋文帝氣壞了,就當面質問他,高熲和楊素都是我任用的宰相,你卻說他們無能,你是什麼意思?

賀若弼才不怕隋文帝質問。他昂然說:「熲,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並知其為人,誠有此語。」高熲是我哥們,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我太了解他們啦,說他們是吃乾飯的,這是我在了解的基礎上做出的客觀評價,一點錯都沒有。

高熲和楊素是隋朝最有本事的兩個大臣,賀若弼居然這麼評價,還不是驕傲自大嗎?隋文帝算是一個好皇帝,對他這樣的驕傲都覺得難以容忍,所以,晚年對他頗為冷落。

那麼,賀若弼有沒有因此反省,收斂一些?完全沒有,在隋煬帝面前,他更驕傲了。再舉一個例子。

隋煬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問他:「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優劣如何?」楊素、韓擒虎、史萬歲這三個人,朝野都說他們是良將,你給我評價評價,他們誰優誰劣?這其實是把四大名將中除他以外的三大名將都拿了出來,請他評價。

賀若弼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虎)是斗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楊素是個猛將,但是沒有謀略;韓擒虎是個勇將,但是沒有領導能力;史萬歲擅長騎射,單兵作戰還不錯,但是當不了大將。總而言之,三個都不行。

楊廣接著問他:「然則大將誰也?」他們三個都不是大將,那你說大將是誰?

「弼拜曰:『唯殿下所擇。』」賀若弼下拜施禮說,殿下,您看著辦吧,您說誰就是誰了。明擺著,他覺得自己才是大將,真是目空一切。

他這樣目空一切,隋煬帝當然不能接受。要知道,隋煬帝本人也是驕傲自大的人。在隋煬帝看來,如果說人間還有文武全才,那就是他本人,怎麼可能是賀若弼?所以,隋煬帝上台以後,對賀若弼更加疏遠。

如果賀若弼是個細緻的人,這時候應該知道,皇帝不喜歡他瞎說,該學會閉嘴了。可是,賀若弼其實是個粗線條的人,毫無察覺,照樣信口開河,這次議論隋煬帝北巡太過奢侈就是明證。他這麼口無遮攔,如果換一個皇帝,也許還會覺得賀若弼就是這麼一個性格,不用放在心上。但是,隋煬帝就不一樣了。因為此前早有過節,他覺得賀若弼之所以這樣肆無忌憚,就是沒把他放在眼裡,這樣的人當然不能容忍。

再看宇文弼。宇文弼為什麼讓隋煬帝覺得不受尊重?說起來宇文弼最冤枉,因為他聲望太好了。宇文弼這個人才兼文武,曾經給《尚書》和《孝經》做過注,在北周和隋朝都立過戰功,而且,當地方官也很有成績,這才被提拔到中央,擔任禮部尚書。

按照《北史·宇文弼傳》的說法,此人「歷職顯要,聲望甚重,物議多見推許。」歷任多種重要工作,每一樣都做得特別好,所以聲望極高,算是一個公認的有本事的人。

一個人這麼有本事、有人氣,隋煬帝本來就覺得不放心,現在,他居然公然批評隋煬帝,更讓隋煬帝覺得他是倚仗自己的聲望,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第三個原因,這三個人私議朝政,有結黨嫌疑。

其實,當時對隋煬帝的政策議論紛紛的並不止這幾個人。比如高熲說「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是跟誰在議論?他的聽眾是建築專家何稠。另外,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