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揚威塞北 二、耀武揚威

兩個關鍵問題都解決了,隋煬帝就一路北上了。啟民可汗不敢怠慢,親自率領自己的附屬部落酋長到榆林迎接。兩位君主一見面,隋煬帝就開始展示實力了。

隋煬帝到底是怎樣耀武揚威的?除了前面提及的五十萬大軍和高規格使團之外,還有兩樣東西給他爭足了臉,一個是大帳,一個是觀風行殿。

大帳是什麼?是按照突厥牙帳的樣子打造的帳篷。長孫晟到啟民可汗那裡,不是嫌人家的牙帳寒酸嗎,隋煬帝就要造一個高規格的大帳給啟民可汗看看。這個任務,就交給了隋朝的工程建築專家宇文愷。

隋朝的兩個都城大興城和洛陽城都是宇文愷設計督造的,連一座都城都能裝在他心裡,現在讓他建一個大帳,那還不是小菜一碟!

宇文愷建造的這個大帳,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大到什麼程度?一個帳篷可以容納上萬人。啟民可汗不是親自到榆林迎接隋煬帝嗎?他可不是一個人去的,連他的手下,再加上附屬部落的酋長,一共有三千五百人。隋煬帝大手一揮,讓他們全進到帳篷里來。

這一招可把啟民可汗鎮住了,有生以來,哪見過這麼大的帳篷!再看看,這帳篷里可不光是他們這三千多人,還有隋煬帝的儀仗隊,也是好幾千人。這還不算,雙方分賓主坐下後,隋煬帝帶來的那些藝人也都上場了,有的表演噴霧,有的表演背山,有的表演吐火,再加上樂隊演奏,美女跳舞,又得好幾百人,但是,這帳篷還是只顯得熱鬧,不顯得擁擠。

在這麼大的帳篷里一坐,啟民可汗真是自慚形穢,自己的牙帳跟隋煬帝的大帳相比,的確是小巫見大巫。其實,這正是隋煬帝要達到的效果。你有的,我也有,但是我的比你的好。

再看觀風行殿。大帳確實是體積龐大,有氣勢。但是,這個東西還是啟民可汗能夠想像出來的,是他熟悉的東西。隋煬帝覺得,這還不夠震懾,他想要一個突厥人完全沒有的東西,而且,這個東西還要體現出華夏文明的特色。這可難不倒工程建築專家宇文愷。他又給隋煬帝造了一個觀風行殿,一下子,這兩個需求都滿足了。

觀風行殿是什麼?簡單講,就是一個高規格的活動宮殿。雖然只是用板子搭起來的,但是,也照樣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而且,這個宮殿的規模還足夠大,大到除了隋煬帝和蕭皇后外,還能容得下幾百個侍衛,簡直就如同真的宮殿一般。這不就是突厥人沒有,又體現隋朝特色的建築嗎?

既然叫行殿,肯定要能夠走才行。宮殿怎麼走呢?按照《隋書·宇文愷傳》的記載,這個行殿的下面裝有輪軸,人能夠推著走,而且走得還挺快,「推移倏忽,有若神功」。一會兒就推進很遠,跟神仙在那兒助力一樣。這也太神奇了。

連今天的人都覺得神奇,當時的突厥人就更覺得神奇了。要知道,普通突厥百姓本來就沒見過宮殿,更沒見過還能走的宮殿。所以,隋煬帝坐在觀風行殿里在草原上行走的時候,沿途的突厥牧民都以為是神仙降臨了,十里之外就趕緊跪下來磕頭,這效果,多震撼!

隋煬帝是個好大喜功之人,這樣的人表演慾望特彆強烈,一看自己表演如此成功,觀眾如此滿意,他當然飄飄然了。

就這樣,到大業三年(607)八月初九,隋煬帝和蕭皇后一行一路招搖,終於來到了大利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西北)的可汗牙帳。在這裡,隋煬帝和蕭皇后就各自分工了。隋煬帝臨幸啟民可汗牙帳,蕭皇后則臨幸可賀敦義成公主的牙帳。這可是歷史上中原王朝的皇帝第一次駕臨草原民族可汗的牙帳,啟民可汗自然激動不已。

怎麼表現激動的心情?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啟民可汗「奉觴上壽,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袒割於帳前,莫敢仰視」。啟民可汗帶頭跪倒在隋煬帝面前,按照草原民族表示尊敬的最高規格風俗,割下身上的肉,獻給隋煬帝吃。要知道,隋煬帝可是親自參加過對突厥的戰爭,領教過突厥人的強大。現在,看見曾經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跪倒在自己面前,他真是心花怒放,即興賦詩一首:「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氈帷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索辮擎膻肉,韋韝獻酒杯。如何漢天子,空上單于台。」(《雲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賦詩》)大意是說:邊塞之上旌旗飛揚,可汗的龍庭迎來了皇帝的翠輦。如今我駕臨啟民可汗的牙帳,可汗的百姓都把氈房的門向我打開,猶如每天他們向著太陽打開。啟民可汗像漢朝的呼韓邪單于朝見漢宣帝那樣,在我面前叩首了,他手下的其他首領也都像漢朝的屠耆單于一樣接踵而來,在我面前跪拜。他們向我獻上了羊羔,獻上了美酒,面對此情此景,我終於覺得自己已經超越了漢武帝。為什麼呢?因為漢武帝打匈奴,只是把匈奴打跑了,自己只能登上一座空空如也的單于台。而我現在是讓和匈奴一樣強大的突厥人拜倒在腳下,讓他們對我心服口服,這難道不比得到一片空地更偉大嗎?可以看出,這首詩寫得非常得意,非常豪邁。

啟民可汗表示效忠,隋煬帝當然也不能虧待他,一定要表現出宗主國的大度。隋煬帝下令,賜給啟民可汗和義成公主金瓮各一口,賜給突厥人二十萬匹絹帛,還在禮儀上給予啟民可汗特殊優待,讓他在朝拜的時候站在諸侯王之前,而且贊拜不名。

這些優待,一方面表明了隋突友好的特殊關係,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強化了突厥的附屬國地位。到這一步,應該說,隋煬帝北巡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那麼,隋煬帝是不是就覺得心滿意足,從此高枕無憂了?這就太小看隋煬帝了。事實上,就在這次出巡期間,隋煬帝還做了兩個決策,非常值得深思。

第一件,拒絕啟民可汗要求改穿華夏衣冠的請求。此前寫到,啟民可汗主動到榆林迎接隋煬帝的北巡儀仗。一到榆林,啟民可汗就給隋煬帝上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奏表。奏表先追溯了當年自己落難時文帝對他的高天厚地之恩,接著又講了隋煬帝即位以來給他的種種好處。最後說:「臣今非是舊日邊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憐臣時,乞依大國服飾法用,一同華夏。」我現在從內心來講已經根本就不是昔日那個突厥可汗了,我就是大隋的一個臣民,我也不想穿這身突厥的袍子了,請您賜給我華夏衣冠吧,我想要從裡到外都成為一個大隋臣民。

要知道,在古代,改變衣服就意味著改變民族文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就有一個改變服飾的內容。清朝入關,也曾要求全國剃髮結辮。現在,啟民可汗自請改穿華夏衣冠,這可是最高規格的歸順了。這不正是隋煬帝此行的目的嗎?

那麼,隋煬帝是否欣然同意呢?並沒有。他回覆道:「斷髮文身,咸安其性,旃裘卉服,各尚所宜。……但使好心孝順,何必改變衣服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生活的環境,也有和這個環境搭配的衣服。突厥人是馬背上的民族,整天騎馬打獵,還是穿原來的衣服比較合適。所以,啟民可汗只要內心忠順就夠了,何必非得改變衣服?非常委婉,但是非常堅決地拒絕了這一請求。

那麼,隋煬帝為什麼要拒絕啟民可汗的易服請求?我想,除了隋煬帝自己提出的理由之外,至少還有兩個層面的考慮。

第一個層面,他在考慮,如果讓突厥人改變服飾,做隋朝的臣民,在當時的條件下,隋朝有沒有可能直接統治突厥人?其實是不可能的。與其到時候承擔失控的苦果,還不如像現在這樣,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隋朝只進行羈縻控制。這樣,既不會引起整個草原的大波動,還能給隋朝防守北部邊疆。

第二個層面,他也在考慮,能不能讓啟民可汗一個人穿華夏衣冠?那就更不可能了。因為要想維護啟民可汗的地位,就必須讓他和突厥百姓儘可能地保持一致。如果部落百姓發現啟民可汗過於中原化了,可能就會和他離心離德。這樣一來,隋朝苦心培植的親隋勢力就倒台了。如果隋朝想長久地藉助啟民可汗控制突厥,就決不能允許他改變服裝。所以,隋煬帝強調,只要有一顆恭順的心就可以了,何必非要表露出來呢!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儘管隋煬帝好大喜功,但在關鍵問題上一點都不糊塗,拿捏分寸非常到位。

第二個決策更耐人尋味。就在隋煬帝此次北巡期間,大業三年(607)七月二十九日,隋煬帝下詔:發丁男百餘萬修築榆林以東的長城。轉過年來,大業四年(608)七月,他再發丁男二十萬,繼續修長城。

可能讀者朋友會質疑,隋煬帝這次震懾草原的效果不錯,啟民可汗對隋朝也非常忠誠,難道隋煬帝還信不過他?為什麼在如此友好的局面下,隋朝還要修長城呢?

其實,從這就可以看出隋煬帝的過人之處了。他確實希望通過威懾的方式來降服突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他對啟民可汗的表現也確實相當滿意,儘管如此,他一直沒有放棄對突厥的警惕和防範。

他知道,整個隋朝的北方安全絕不能建立在哪一個人的忠誠之上,也絕不能僅僅建立在威懾之上。所謂不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