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揚威塞北 一、出巡塞北

隋煬帝通過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和巡遊江南,基本上把東部和南部的問題解決了,現在,該解決北部的問題了。

隋朝的北邊是突厥人的天下。突厥曾經是隋朝的最大邊患,但是,經過隋文帝時期的一系列戰爭,突厥的威脅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特別是開皇二十年(600),隋朝扶持親隋的啟民可汗當上了東突厥的大可汗,讓他掌管居住在今天蒙古草原的突厥各部,雙方關係更是友好。

隋煬帝即位之後,啟民可汗曾經親自入朝,表示忠誠。儘管如此,隋煬帝還是不敢掉以輕心,他還想進一步加強對突厥的控制。

隋煬帝是個精力極其充沛的人,他不喜歡待在都城發號施令,他永遠喜歡用親臨現場的方式解決問題。所以,這一次,他的安排還是出巡,親自到啟民可汗的地盤走一走,讓他看看,大隋帝國神威無比,天下無敵。

大業三年(607)四月,隋煬帝下詔,親率五十萬大軍,十萬匹戰馬,僧、尼、道士、女冠等宗教界人士,以及百戲班子從京師大興城出發,巡行塞北草原。按照計畫,隋煬帝的行程安排是先到榆林(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旗黃河南岸),從這裡出塞,深入蒙古草原,巡視啟民可汗的牙帳,然後往東到涿郡,再從涿郡南下回來。

簡單來講,就是由西向東,在蒙古草原兜一個圈子。毫無疑問,這次巡行的目的就是要向啟民可汗宣示國威軍威,震懾草原。

可能有讀者會奇怪,宣示國威軍威,帶軍人很好理解,為什麼要帶宗教職業者和藝人?其實,這才正是隋煬帝心目中最想展示的國家綜合形象。

在這個綜合展示里,軍人代表什麼?代表武力,屬於國家的硬實力。宗教界人士呢?代表文治,屬於國家的軟實力。有了這些人,才能展現出隋朝相對於北方草原的文明優越性。

可是,既然要展示文明,為什麼不用儒生做代表?這其實就是入鄉隨俗了。儒家學說是適應農耕民族發展起來的文明體系,它所倡導的尊祖敬宗、耕讀傳家等學說並不適合草原生活,所以,草原民族對它很難理解,也缺乏興趣。但是,草原民族對宗教頗為信仰,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所以,隋煬帝就想用佛教和道教這些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宗教來和他們溝通,展示自己的文明成果。

那藝人又代表著什麼呢?代表國家的繁盛。有道是藝術無國界,多姿多彩的藝術表演歷來都是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更重要的是,隋煬帝帶去的百戲裡面好多都是吐火、噴水一類所謂的幻術,這些東西,正好可以突出隋朝的神秘感。

這樣看來,這個代表團的人員構成絕對是隋煬帝精心思考的結果,他要通過這支隊伍,來展現隋朝各個方面的成就。所以說,這次北巡也是一次炫耀之旅,當然,炫耀的目的最終還是震懾。

最高領袖出訪,在任何時代都是大事。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這準備工作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要做好雙方的溝通工作,包括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回,由什麼級別的人接待,商談些什麼主要事宜,等等。第二則是要搞好安保,包括走哪條路線,沿途做哪些準備等,確保領袖在整個行程中的安全。現在,隋煬帝出巡塞北,當然也要做這兩方面的準備。

先看溝通問題。要知道,雖然歷史上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一直打交道,但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帶五十萬大軍巡行塞北,這可是開天闢地頭一回。隋煬帝怕把啟民可汗嚇著,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怎麼辦?先派人和啟民可汗溝通一下。

隋煬帝派出了隋朝著名的突厥通長孫晟。很多隋突之間的大事都是他去溝通的,當年啟民可汗投靠隋朝,也是他穿針引線的結果。現在,隋煬帝仍然派長孫晟先去通報啟民可汗,告訴他,隋煬帝準備北巡,這次北巡雖然要帶很多軍隊,但是,目的絕對是和平,請他不要擔心。

長孫晟奉命前往啟民可汗牙帳,啟民可汗也趕緊召集各個依附部落諸如奚、室韋等部族,請各個首領都到自己的牙帳里來聽隋煬帝的最高指示。

所謂牙帳,是突厥可汗的大帳,但其實也就是一個大的蒙古包,直接在草地上搭建而成,大帳裡面固然鋪上了地毯,但是帳外的地面上都長滿了青草。這在草原民族看來是司空見慣,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妥。

但長孫晟不這麼認為。他左右一看,滿地是雜草,心想,陛下北巡,不就是要立威嗎?我何不借這些雜草來啟發一下啟民可汗,讓他知道皇帝的威風!

長孫晟信步走出大帳,指著大帳前面的雜草對啟民可汗說,這草真香啊!

啟民是個老實人,一聽,趕緊俯下身子去聞,聞了又聞,卻怎麼也聞不到香味。難道是自己的鼻子失靈了?百思不得其解,啟民可汗只好睏惑地問長孫晟:我怎麼聞不到香味呢?

長孫晟笑說:其實我也沒聞到。但是,按照規矩,天子臨幸的地方,諸侯王都要親自洒掃御道,把御道上的雜草剷除,來表達自己的恭敬之心。現在我看見你這牙帳外長了這麼多草,我還以為是特意留的香草呢!啟民可汗一聽,恍然大悟,趕緊謝罪:「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賜,得效筋力,豈敢有辭。特以邊人不知法耳,賴將軍教之;此將軍之惠,奴之幸也。」這真是我的罪過!我這一身骨肉,都是天子賜給我的,天子讓我出點力,拔拔草,我怎麼敢推辭呢?我之所以沒有提前拔草,完全是因為我是邊疆百姓,不知道禮數,現在幸好將軍您教我了,這是您對我的恩惠啊!

說完之後,馬上拔出佩刀,親自砍倒牙帳周圍的雜草。那些附屬部族的首領一看,也趕緊追隨。拔光了雜草還不算,啟民可汗還往前多想了一步。長孫晟說天子巡幸,諸侯都要親自打掃道路,可我們草原上並沒有固定道路,怎麼辦呢?那就開一條道路吧。

啟民可汗決定,徵集所有的部落百姓修路,從榆林的北邊修起,一直修到他的牙帳,然後再從牙帳一路往東,一直修到涿郡。總之,只要是在他的地面上,修路的事他全包了。

這條路有多長?一共三千里,而且,路寬百步,也算是當時最高等級的草原高速了。因為專門為迎接隋煬帝才修的,所以就叫御道。

這就能看出長孫晟的厲害了,不僅把隋煬帝交代的事情辦妥了,而且連隋煬帝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提前替隋煬帝打好了預防針,還外帶賺了一條高規格的巡訪道路,一舉三得,隋煬帝滿意得不得了。

再看安保問題。照理說,隋煬帝帶著五十萬大軍,安保應該沒有問題,可再多的軍隊也要看怎麼調度。有關軍隊調度問題,當時就出現了兩派意見。

第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太府卿元壽。他說:「漢武出關,旌旗千里。今御營之外,請分為二十四軍,日別遣一軍發,相去三十里,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相屬,千里不絕,此亦出師之盛者也。」當年漢武帝出塞的時候,隊伍排了一千里長,如今陛下您出去,規模不能比漢武帝小。依我之見,除了您自己的御營之外,咱們把其餘軍隊分成二十四軍,每天出發一軍,每一支軍隊相隔三十里,互相之間可以看到旗幟,可以聽到角鼓。我們就這樣一天一天地發兵,最後也能綿延一千里,這多威風啊!

很明顯,這種意見主要目的是追求排場,可以叫花架子派。元壽這個意見一提出來,馬上有人反對了,誰呢?定襄太守周法尚。他說:「不然,兵亘千里,動間山川,猝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道路阻長,難以相救,雖有故事,乃取敗之道也。」這可不行!大軍綿延千里,不就是長蛇陣嗎?長蛇陣可是兵家大忌。各路軍隊離得太遠,彼此隔山隔水,誰也照顧不到誰,萬一皇帝遇難,別的軍隊甚至都不知道,路途遙遠,援救不及時,這不是自取滅亡嗎?雖然有先例,但是不可取!

隋煬帝一聽也覺得有道理,就問周法尚,那你說怎麼辦?

周法尚說:「結為方陣,四面外拒,六宮及百官家屬並在其內;若有變起,所當之面,即令抗拒,內引奇兵,出外奮擊,車為壁壘,重設鉤陳,此與據城,理亦何異!……臣謂此萬全之策也。」我們不如把五十萬大軍結成方陣,讓後宮和百官的家屬在這個方陣的最裡頭,由軍隊環繞四周。萬一有人攻打我們這個方陣,他打哪一面,哪一面就先跟他抵抗,然後再調度其他軍隊策應,同時把車子都集結起來,圍成壁壘,守衛皇帝和內眷。這樣一來,雖然我們是在草原上行軍,但是,也能收到和城裡一樣的防守效果。要知道,我們最擅長的就是守城,而草原部落最不擅長的也正是攻城,以我之長攻彼之短,這才是萬全之策啊!

隋煬帝一聽,非常欣賞,決定就依周法尚之策。就這樣,安全問題也解決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