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千秋運河 一、開河原因

年紀大一點的人都知道,過去老人家嚇唬不聽話的小孩子,常常會說:馬虎子來了。小孩聽大人說得如此嚴肅,也會安靜上一陣子。這嚇人的「馬虎子」到底是何方神聖呢?其實,馬虎子真正的讀法應該是麻鬍子,大名叫麻叔謀。而說起麻叔謀的可怕之處,又涉及隋煬帝時期一個最著名的工程——開鑿大運河了。

隋煬帝修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有名的程度和秦始皇修長城屬於同一個重量級別。基本上,人們只要想到秦始皇,就會想到修長城;想到隋煬帝,也一定會想到開鑿大運河。如果隋煬帝的一生,只允許探討一件事,那麼,沒有任何其他選擇,要探討的一定就是大運河。既然大運河如此重要,那麼就要了解一下,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究竟是怎麼修成的?還有,大運河對隋煬帝、對中國歷史,又意味著什麼?

就在大業元年(605)三月二十一日,隋煬帝剛剛下令營建東都洛陽之後四天,他又下了一道新的命令,徵集百萬男丁,開挖一條水道,把黃河和淮河連接在一起,這條水道就是大運河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後來叫通濟渠。

營建東都本來就是一項重大工程,既然一項重大工程剛剛開展,應該是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比較緊缺的時候,為什麼隋煬帝非要在這個時候再上馬一項新的大工程?關於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原因,有兩個流傳最久的解釋,一個是游江都,另一個則是壓王氣。

這兩個解釋,其實都出自一本唐朝的筆記小說《煬帝開河記》。根據《煬帝開河記》的記載,隋煬帝有一次看到一幅《廣陵圖》,立馬就呆住了,眼睛盯著畫一動不動,好久都不願意離開。蕭皇后很奇怪,就問他:這畫怎麼那麼好,陛下都看呆了?隋煬帝說:「朕不愛此畫,只為思舊遊之處。」我不是愛這幅畫,只是懷念以前遊覽過的地方。

於是左手搭在蕭皇后肩膀上,右手指著圖上的山水、村落、寺宇,一一講給蕭皇后聽。蕭皇后明白,隋煬帝這是思念揚州了,就提議:「帝意在廣陵,何如一幸?」既然想念揚州,何不前往游幸呢?

隋煬帝一聽,很是動心,第二天就召見大臣,說要坐大船,走水路,下揚州。

這條水路怎麼走?隋煬帝說,可以先進入黃河的支流汴河,從汴河到黃河,再進入東海,然後再從海路到淮河,再到揚州。可是,他這個想法剛一提出來,就有大臣表示反對,說這樣走必然經過孟津,那個地方水流湍急,不安全。

怎麼辦呢?蕭皇后的弟弟蕭懷靜提議道:最近有術士說睢陽(今屬河南商丘)有王氣,這個說法不能小覷。如今既然陛下想走水路,天然水路又不安全,還不如人工挖一條水路,從汴河一直挖到淮河,這條水路肯定經過睢陽,這樣一來,不光是交通安全問題解決了,順便也把睢陽的王氣給挖斷了,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隋煬帝覺得很有道理,馬上下令執行,這才有了大運河。

按照這種說法,開鑿運河就是隋煬帝懷舊和迷信的產物。這樣的解釋可信不可信?當然不可信。它有兩大問題。

第一,《煬帝開河記》作為筆記小說,硬傷太多了。比如,它說隋煬帝在當皇帝之前是陳王,這當然不對,眾所周知,他的封爵是晉王。還有,說蕭皇后的弟弟叫蕭懷靜也不對,遍查史書,蕭皇后的兄弟都是單名,而且排斜玉旁,比如蕭琮、蕭瑀等,兄弟們的表字都帶一個「文」字,如蕭琮字溫文,蕭瑀字時文,絕對沒有一個叫蕭懷靜的兄弟。連這麼基本的問題都搞不清,這本小說的整體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第二,這部筆記小說把隋煬帝說得過於迷信了。聽說睢陽有王氣,就興師動眾地挖一條大運河去厭勝,這完全不符合隋煬帝的性格。此前提到過,隋煬帝改元大業,有人說大業的「業」字(繁體字作「業」),可以拆成一個「苦」字和一個「末」字。所以,「大業(業)」就是「大苦末」,不吉利,隋煬帝不為所動,照樣用大業做年號,可見隋煬帝是個相當理性的人,並不迷信。既然如此,他怎麼會因為一個荒唐的王氣之說,就啟動這麼一項大工程?這實在太貶低隋煬帝了。

讀者朋友們可能會覺得,就算如此,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為了下揚州總沒有錯吧?這個說法其實半對半錯。

先說半對。可以肯定,開鑿大運河確實和隋煬帝游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業元年(605)三月二十一日,隋煬帝下令開挖通濟渠。而在三天之前的三月十八日,隋煬帝已經下詔,宣布要遊歷淮海。而且,當年八月通濟渠和邗溝開通,隋煬帝馬上就沿著運河下揚州了。這說明隋煬帝挖運河與下揚州確實息息相關。說開鑿大運河是為了下揚州,並沒有錯。

那為什麼又說半錯呢?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也好,下揚州也好,都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情感或者喜好問題,而是有著複雜和深刻的背景,其中有兩方面最為重要。

第一,南方的政治穩定。

第二,南方的經濟發展。

先看南方的政治穩定。隋朝是由西邊的北周、東邊的北齊和南邊的陳朝三部分構成的。隋文帝雖然用軍事手段把三部分整合在一起,但是,作為被征服地區,東邊和南邊一直不太穩定。開皇十年(590),南方不是曾經全境皆反嗎?南方一旦發生叛亂,就需要隋朝做出反應。可是,隋朝的都城大興城遠在西北,山遙路遠,信息不暢。另外,即使信息通了,如何從北方調集兵力、財力到南方,也是一件麻煩事。

要知道,在人類發明鐵路之前,人員也好,物資也好,只要是大宗的運輸,就數走水路最方便,因為水力比人力、畜力都強大多了。可是,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一江春水向東流,除了西北的額爾齊斯河和西南的瀾滄江,鮮有南北走向的水道。這樣一來,如果想把北方的士兵運到南邊,就會相當不便。

楊廣是當年平陳戰爭的統帥,又親自參與南方平叛,此後坐鎮揚州十年,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深入的認識。怎麼解決呢?他一上台,先營建東都洛陽,要在東部地區建立政治中心,目的就是及時對東邊和南邊的事態做出反應。

與此同時,他還要開鑿大運河,利用人工水道把北邊和南邊聯繫起來,這樣也好解決戰爭狀態下運兵的問題。換句話說,在當時,開鑿大運河首先是江南維穩的需要,也是維護統一的需要,是一個政治舉措。只有考慮到這個因素,才能解釋為什麼隋煬帝剛剛下令營建東都,隨即就下令開鑿大運河,然後馬上巡遊揚州。因為在隋煬帝看來,這三件事本來就是三位一體的關係。

再來看第二個背景,南方的經濟發展問題。開鑿大運河,可不是單向的政治考慮。它除了能把北方的軍隊運到南方之外,還能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這就涉及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江南開發。

在更早的秦漢時期,江南地區還一片荒蕪,人煙稀少,非常落後,在整個國家中的經濟地位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當時的政治中心在關西,經濟中心在關東,都屬於黃河流域,所以,跟一江春水向東流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大動蕩,很多北方人都到了南方,南方逐漸被開發,成了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

到隋朝的時候,南方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四十,而且發展後勁十足,儼然是成長最快的經濟區,這就不能忽略不計了。經濟中心逐漸南移,而政治中心還在北方,兩個中心無法溝通,這樣一來,原來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成了問題。隋煬帝鎮守江都十年,對這種形勢的改變認識得非常清楚,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也有必要開鑿大運河,溝通南北。

這樣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有著非常嚴肅的政治、經濟目的,是隋煬帝判斷形勢、高瞻遠矚的結果,絕不是帝王享樂或者是迷信這樣膚淺的理由所能概括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