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楊諒叛亂 三、決勝原因

楊諒叛亂可是非常有實力的一場叛亂,佔地面積廣,發動兵力多,準備充分。既然如此,楊廣為什麼就能夠迅速打敗楊諒?楊廣跟楊諒比,有三大優勢。

第一,楊廣名分上佔優勢。無論如何,楊廣是皇帝,是合法統治者,而楊諒則是叛亂分子,這在名分上已經高下立判了。在這種情況下,楊諒如果能以當時社會上議論紛紛的楊廣弒父為號召,堅決不承認楊廣的皇帝地位,興兵討伐,還能贏得一部分人心。但是,楊諒並沒有質疑楊廣的皇帝地位,相反,卻打出楊素造反,他去清君側的旗號。《論語·子路》中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沒有名分,那還怎麼維持人心?別說別人,就連楊諒的大舅子豆盧毓,都站在了楊廣這邊。

豆盧毓是楊諒的妃子豆盧氏的哥哥,就在楊諒手下做事。一看楊諒起兵,他就對自己的弟弟說:我若是自己騎一匹快馬,連夜回到大興城,跟楊諒劃清界限,倒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只是為自己考慮罷了,於國家無益。反過來,如果我暫且留在楊諒身邊,做地下工作,找機會算計他,那不就是給國家做更大的貢獻了嗎?所以,我雖然反對楊諒造反,但是,我不能走,我要堅守自己的崗位。

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呢?當時,楊諒自己向南出兵,讓豆盧毓守晉陽城。楊諒剛走出去沒多遠,豆盧毓就直接把城門關上了。楊諒聽說之後氣得七竅生煙,趕緊回師,豆盧毓則率領城上的士兵向楊諒放箭。不過,楊諒畢竟是王爺,豆盧毓只是個將軍,守衛西門的士兵害怕楊諒,就違背豆盧毓的命令,放楊諒從西門進來了。楊諒進城之後自然大開殺戒,豆盧毓就壯烈殉國,成了大隋的烈士。雖說功敗垂成,但是,這件事本身就說明,楊諒叛亂在道義上是不佔優勢的,而隋煬帝楊廣則算是得道多助。

第二,楊廣在用人上佔優勢。楊廣最重要的決策就是任用楊素。楊素治軍嚴酷,而且身先士卒,這兩個特點在打楊諒的過程中表現得相當突出。能夠起用這樣優秀的將軍,隋煬帝已經成功了一半。

反觀楊諒這邊就不行了。他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不會使用人才。就拿王頍來說,此人足智多謀,給楊諒提的建議也都切中時弊,但是,楊諒卻優柔寡斷,將信將疑。楊諒兵敗後,王頍逃到山裡,自知難免一死,就對兒子說:「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於此。不能坐受擒執,以成豎子名也。吾死之後,汝慎勿過親故。」大意是說,我的計謀並不亞於楊素,只可惜楊諒不採納我的建議,所以咱們今天才淪落到這個地步。但我現在也不能白白地讓他們抓住,讓那群豎子成名,所以乾脆自殺算了。但是,兒子你應該逃生。怎樣逃生呢?我告訴你,你出去以後,千萬不要去到親朋故舊家裡,寧可找生人,也不要找熟人。切記切記!

王頍說完就自殺了。他的兒子灑淚逃走。東躲西藏幾天後,他的兒子餓得受不了,還是違背了王頍的告誡,去投親靠友了,結果被親友出賣,最終被楊素殺死。整個過程,完全符合王頍的預判。試想,王頍臨死之前還能把後續問題考慮得如此明白,可見頭腦不簡單,但是,楊諒對他言不聽計不從,他也就發揮不了作用。

第三,楊廣在個人領導素質上佔優勢。為什麼楊諒在戰爭中屢出臭棋,既不能喊出有水平的口號,又不能堅持穩定的作戰方略,還不能相信並任用有本事的人?關鍵是他自身素質不行。他其實就是一個被慣壞的孩子,只知道要造反,卻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反。該進攻的時候不進攻,該防守的時候不能防守,患得患失,優柔寡斷。

相反,隋煬帝楊廣卻曾經北破突厥、南平陳朝,軍事經驗豐富。兩個人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當年,隋文帝活著的時候,雖然喜歡楊諒,但是也警告過他:「彼取爾如籠內雞雛耳。」楊廣要是抓你,就像一個人把手伸進雞籠子里抓一隻小雞一樣。真是知子莫若父。以隋煬帝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來打楊諒這樣一個昏庸無能的叛亂分子,誰勝誰負自然就在意料之中了。

就這樣,楊諒叛亂雖然規模浩大、來勢洶洶,但是,才一個多月就以失敗告終了。

那麼,楊廣會怎樣處理這個弟弟?別看楊廣曾經逼死兄妹,但是這一次,他倒願意表現一下勝利者的寬仁大度了。他說:「朕終鮮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諒一死。」我兄弟少,真不忍心殺他,所以我就違反一次法律,饒他一命吧,只把楊諒除名為民了事。

當年,隋文帝楊堅不是吹噓自己五子同母,絕無紛爭嗎?如今他自己逼死了老三楊俊,廢掉了蜀王楊秀,他的兒子楊廣又逼死了老大楊勇,廢掉了老五楊諒。除了楊廣一支,剩下的四個兒子無一善終,真是說嘴打嘴,可悲可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