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楊諒叛亂 二、一舉平叛

到底誰勝誰負,那就要看怎麼打了。先看楊諒一方。楊諒一起兵,就走了一步臭棋。他打出了一個口號,叫「楊素造反,清君側」。這口號實在不怎麼有力。要知道,楊諒當時最值得利用的事情就是爸爸隋文帝楊堅死因不明,天下議論紛紛。如果這個時候打出楊廣弒父,自己替父報仇的旗號,那就等於從政治上顛覆了楊廣的合法性,同時也給自己贏得了名分。可是他居然說什麼楊素造反,這就陷入了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套路之中。既然如此,只要皇帝出來闢謠,說楊素沒有造反,他的行為不就沒有合法性了嗎?所以說,這是一步臭棋,在政治宣傳上已經丟分了。

這還不算,緊接著,楊諒在戰略部署上又開始丟分了。楊諒雖然已經起兵,但這仗應該怎麼打,他還真沒想清楚。這時候,那個攛掇他起兵的王頍來給他出主意了。他說:「王所部將吏家屬,盡在關西,若用此等,即宜長驅深入,直據京都,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據舊齊之地,宜任東人。」

什麼意思呢?楊諒的部眾和家人都在關西地區,得要合理利用。這裡指出了兩條路,讓楊諒選。

一條路是奪權,就是王頍所說的「長驅深入,直據京都」。一鼓作氣打到大興城去,自己當皇帝。

還有一條路是割據,就是王頍所說的割據舊齊之地。

這兩條道路不同,接下來的戰略部署也不同。如果楊諒想要奪權,那就應該盡量利用手下關隴豪傑的力量;如果楊諒想要割據,那就應該盡量利用原來北齊的文武官員。

兩條路都擺在楊諒面前,楊諒卻拿不定主意了,他兩頭都不想放棄。而這種首鼠兩端的心態意味著作戰方向不明,戰略部署又丟分了。

還好,眼看著王爺拿不定主意,大軍不知道往哪裡去,一個叫裴文安的官員給他出了個兩全的主意。裴文安說,大王您的實力非常強,可以兼顧。一方面,您可以安排一些老弱病殘,非主力部隊,在山東地區扼守要害,順便也攻城略地;另一方面,您要把主要兵力用在向西突破上。

如何向西突破?裴文安毛遂自薦說,我願意做前鋒,攻打黃河東邊的蒲津關(今陝西大荔縣東)。在蒲津關渡過黃河,就進入京畿地區了。等我渡河成功,您再率領大軍跟進,大興城那邊肯定措手不及。他措手不及,您兵臨城下,在這種情況下,京師內部肯定不穩,到那時候,您再借著軍威號令天下,誰敢不從?十天半個月之內,天下不就都是您的了嗎?

平心而論,這是非常務實的一個意見,表面上兼顧了奪權和割據兩頭,但核心意思還是要奪權,而且有具體可行的方案。楊諒一聽,很高興,就這麼辦了。

於是,楊諒委任裴文安為柱國,率領大軍,直奔蒲州城而去了。

這支征西大軍打得比預期還順利,沒損失一兵一卒就進了蒲州城。為什麼?因為楊諒這邊使了一計——移花接木。

他挑選了幾百個精銳騎兵,都蒙上冪籬(當時貴族婦女出門戴的面紗),來到蒲州城下,謊稱是楊諒的女眷,要回大興。既然是王爺的女眷,守城的士兵自然不敢隨便檢查,馬上開門放行。結果,這幾百個精壯騎兵一進城,馬上露出本來面目,直接就朝蒲州刺史的衙門殺過去了。蒲州刺史毫無思想準備,事起倉促,乾脆棄城逃跑了。

就這樣,裴文安兵不血刃拿下了蒲州城。拿下蒲州,按照原定的計畫,接下來就要渡過蒲津關,過黃河了。而一旦渡過黃河,楊諒至少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勝算。

那麼,事情是不是就這樣順利進行的?

非常遺憾,並沒有。就在這勝利在望的關鍵時刻,楊諒又走了一步臭棋。他緊急叫停裴文安說,你回來吧,別再往西打了,我不想奪權了,咱們專心經營東邊得了。你趕快把黃河上的浮橋給拆了,守住蒲津關,別讓楊廣他們打過來就行。這豈不等於在戰略部署上忽然變卦了?

楊諒為什麼會這樣做?因為他膽怯了。要知道,楊諒雖然是并州總管,但是,因為受寵,他根本沒上過戰場,更沒打過硬仗。現在,一旦渡河,可就是和二哥楊廣真刀真槍地幹上了,楊廣是個厲害角色,他能打得過嗎?還未交鋒,楊諒自己先心裡發虛了。

這時候,他又想起王頍所說的第二條道路了,與其決一死戰,還不如穩妥一點,割據山東呢,日後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當皇帝,不也挺好嗎?所以,乾脆改主意,不往前進攻,改防守了。

問題是,他這樣臨時改為防守,到底對不對?其實大錯特錯。要知道,他是叛軍,雖然暫時有兵力上的優勢,但是就總體實力而言,絕對不如朝廷,所以兵貴神速,只有打楊廣一個措手不及,才有可能取勝。而楊廣那邊雖然暫時因為準備不足,處於劣勢,但是,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就能調兵遣將,發揮整體優勢。此刻楊諒居然主動放棄優勢,拿自己的弱項去拼楊廣的強項,那不是自找倒霉嗎?

果然,楊諒這邊一鬆勁兒,楊廣那邊馬上就用勁兒了。派來一個戰神級別的將領領導平叛戰爭。這個戰神是誰?就是楊諒口號里要消滅的宰相楊素。楊素可是常勝將軍,平生還沒打過敗仗。接到命令之後,楊素馬上率領大軍趁著月黑風高,銜枚夜度,偷襲蒲津關,楊諒這邊的守軍還在做夢,蒲津關已經被楊素一舉拿下了。蒲津關易手,戰爭局面其實就初步扭轉了,原來是楊諒率軍往西打,現在,成了楊素率軍往東打了。

往東怎麼打?楊素決定,擒賊先擒王。只派少量軍隊牽制山西南邊的州縣,自己率領幾萬主力部隊一路北上,直撲楊諒的老巢晉陽。楊諒派了一個叫趙子開的將軍,率領十多萬大軍,在晉陽南邊的霍邑迎戰。趙子開也是個有本事的人,仗著自己人多,在每一個山口都豎起了柵欄,嚴防死守,自己則屯兵高壁,居高臨下。

楊素這邊只有幾萬人,敵眾我寡,地形又不利,硬拼肯定不行。怎麼辦?楊素是個有智慧的人。他把大部分主力留下,跟趙子開對峙,自己悄悄率領一小隊騎兵,往霍邑東北邊的霍山摸下去了。這支別動隊沿著懸崖峭壁,摸到了趙子開大營的後面。悄悄安營紮寨。紮下營之後,楊素髮話了:咱們留三百人守營,其餘人跟我去衝擊趙子開的大營。誰願意留下來?士兵一聽要衝擊趙子開的大營,都嚇傻了。咱們這兒才一個別動隊,人家那裡幾萬大軍,怎麼衝擊?那不是找死嗎?紛紛要求守營。一共三百個名額,你爭我搶,大打出手。

一看這情況,楊素微微一笑,又發話了,決定留下守營的,出列!三百個優勝者馬上站了出來。楊素看了看他們說,這三百人貪生怕死,給我斬了!一時間,三百顆人頭滾落在了營帳之前,其他人都嚇傻了。這不是楊素當年打突厥時候的故技嗎?殺完三百人,楊素再問,誰留下來守營?沒一個人說話了,大家都抱定必死之決心,跟著楊素就朝趙子開的大營殺過去了。

趙子開萬萬沒料到楊素能摸到他後邊,以為是神兵天降,馬上亂了陣腳。一看敵軍亂了陣腳,原來跟趙子開對峙的楊素大軍也大舉進攻,兩面夾擊之下,趙子開兵敗如山倒,十幾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潰不成軍。

趙子開一敗,楊諒可嚇壞了。好在他手下兵多,趕緊親自率領大軍,到太原南邊的蒿澤(今山西平遙西)抵擋楊素。

這時候,雙方兵力對比又是如何呢?楊素還是那幾萬人的軍隊,而楊諒則有十萬人,從人數對比來講,楊諒還是佔優勢的。只要接下來的戰役好好打,誰勝誰負還未可知。問題是,就在這時候,楊諒又開始下臭棋了。

眼看楊素大軍壓境,天下起了大雨,他又膽怯了,居然下令說:時氣不好,咱們先往回撤吧!拔腿就要往回跑。楊諒的軍師王頍一看這情況,趕緊制止說:「楊素懸軍深入,士馬疲弊,王以銳卒自將擊之,其勢必克。今望敵而退,示人以怯,沮戰士之心,益西軍之氣,願王勿還。」楊素那邊是疲勞之師,我們這邊是以逸待勞,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打,一定能打贏。但是,如果望風而退,那士兵的士氣就完了,結果也就很難預料了,大王,請您三思,千萬別著急撤退啊!

面對王頍提這樣有理有據的建議,楊諒怎麼處理?他都要嚇得尿褲子了,哪兒還聽得進去,只知道沒命地往回跑。

楊諒倉皇回撤,楊素這邊可是大踏步地前進。在太原南邊的清源(今山西清徐),楊素終於追上楊諒了。

一場大戰隨之打響。打的結果如何呢?跟王頍估計的一樣,楊素這邊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楊諒那邊則是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之前不是說陳朝大將蕭摩訶曾經力勸楊諒叛亂嗎?就在這場戰鬥中,蕭摩訶也被活捉了。楊諒本人倒是狼狽逃回了晉陽,不過,打下了清源,晉陽也就成了一座孤城,楊素乘勝追擊,很快就包圍了晉陽,楊諒窮途末路,只好出來投降。

就這樣,楊諒起兵一個多月,以失敗告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