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開皇之治 三、整頓吏治

一個社會真想良性發展,光有經濟和文化成果還不行,還有一個指標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吏治狀況。因為官員不僅是老百姓的管理者,是各項社會事業的組織者,也是國家和老百姓之間的橋樑,代表著政府的形象。只有官員清正廉潔,人民對政府才能有信心,國家也才能獲得發展。這其實也就是直到今天還非常敏感的幹部隊伍建設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太不容易了。因為隋初的官僚基本都是行伍出身。這不難理解。此前中國一直處在戰亂之中,不僅在國內和不同政權之間打,還要跟突厥打。將軍打了勝仗,總得有安置。怎麼安置?一般做法就是讓他們去當地方官。這樣一來,隋初的地方官基本都是軍人出身。

問題是,當軍官和當地方官的要求截然不同。

首先,軍官治軍,以威為主;而地方官治民,則應該以慈為主。中國有一句古話叫「慈不帶兵」,當將軍講究令行禁止,不能太婆婆媽媽。但是,地方官則被稱為父母官,既然為人父母,當然要愛民如子。這是很大的區別。

另外,對將軍,人們主要要求他勇;而對文官、地方官,則主要要求他廉。南宋的岳飛說過:「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直接反映了兩類官員節操側重點的不同。正因為軍官和地方官基本要求不同,所以,讓軍官去當地方官,往往當不好。好多將軍說起打仗來頭頭是道,但是,一談起治理國家就不知所云,所以,履職水平普遍不佳,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刺史多任武將,類不稱職」。舉個例子。當時有個叫燕榮的將軍,性格剛毅,武藝高強,是個難得的軍事統帥。後來,打而優則仕,當了幽州總管,這一下可把老百姓害苦了。

武將出身的燕榮,巡行屬地的時候,看見路邊的荊條,手就痒痒,想要試試打人好不好用。拿誰做實驗呢?身邊的下屬倒霉了,被他拉過來就打。下屬冤枉啊,連哭帶喊,說我沒犯錯,為什麼打我?燕榮不以為然地說,我先打著,以後你再犯錯就免了。下屬一聽,這打人還帶預支啊?沒辦法,忍著吧。沒想到過幾天真的犯錯了,燕榮拉過來,又要拿荊條打。這個下屬趕緊說,您前幾天不是說先打了我,等我再犯錯就不打了嗎?燕榮哈哈大笑道:你沒犯錯尚且都打了,何況犯錯?給我狠狠地打!這樣的領導風格真是形同兒戲!

對下屬的賞罰不負責任,對老百姓就更不負責任了。燕榮每次巡行,只要看見漂亮的姑娘、媳婦,就在人家的家裡肆行姦淫,真是荒唐殘暴,無法無天。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受老百姓愛戴呢?

官吏隊伍建設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官吏素質這麼差,怎麼辦?

隋文帝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個工作,嚴肅官員任命,不再用官職來獎賞功臣。平陳戰爭之後,一下子產生了很多戰爭功臣,大家都按照慣例,等著當官。沒想到,隋文帝明確表態:「功臣正宜授勛官,不可預朝政。」軍功是要獎賞,但是,只能用金錢、榮譽和待遇來獎賞,絕對不能用官職來獎賞。這是認識理念的一大進步。

隋文帝既然不讓將軍當文官了,他到底打算怎麼選拔文官?

第二個工作,建立健全選官制度。在這個問題上,隋文帝想了好多辦法,比如說下求賢詔,讓現任官員推薦,從優秀基層官員中提拔等,在當時都收到過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歷史影響最大的還是考試製度。

開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詔:「諸州歲貢三人。」也就是說,各個州每年選派三個人,到中央參加考試。

可別小看這短短一句話,就是這句話拉開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的序幕。隋朝的科舉考試的科目有秀才、明經和進士三種,考上了之後再經過吏部銓選,然後就能被任命為官員,踏上仕途。

誠然,隋朝的科舉制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考生還不是自由報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薦。所以有人說,它還是此前察舉制度的延續。

但是,它畢竟再次重申,要把讀書和做官,把個人才華、個人教養和個人前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每個人有了一個憑本事而不是憑老子嶄露頭角的機會,也讓國家有了推行文治的制度基礎和人才基礎。因此,它也就註定擁有了無限的前景和活力。

事實上,就是在開皇年間的一次考試中,十八歲的房玄齡高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最終成長為唐初名相,也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宰相之一。

隋文帝在開皇年間的這個選官制度,最終發展為自由報考的科舉制,成為中國古代文官政治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古人對全世界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憑這一點,隋文帝足以永垂不朽了。

第三個工作,建立賞罰分明的考核制度。不管是什麼渠道上來的官員,其實都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而且人是會變的,有的人起點不高,但是公忠體國,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可能越做越好;當然,也有的人起點很高,但是越來越腐化墮落。怎樣才能夠有效地保持官員的活力和純潔性?

隋文帝規定,地方刺史每年年底到中央述職,根據政績決定賞罰。平時還不定期地派出監察官員到地方尋訪。比如前面提到的燕榮,就被審查出貪污、暴虐等種種問題。而且,查出之後立即賜死了。

有罰就得有賞。隋文帝都獎賞過什麼樣的好官吏?《隋書·循吏傳》專門記載了受到隋朝兩代皇帝表彰的愛民模範。根據《隋書·循吏傳》的記載,就大體可以知道隋文帝時期好官吏的標準了。

舉個例子。當時有一個人叫房恭懿,因為蘇威的推薦當上了新豐縣令,結果任期內第一次考核就被評為首都地區第一名,隋文帝非常高興,馬上賞賜給他四百匹布,結果,房恭懿拿回去就分給窮人了。隋文帝聽說後,又賜給他三百石米,沒想到房恭懿回去之後,又不聲不響地送給了窮人。這樣廉潔愛民的好官到哪裡去找?隋文帝很快就把他任命為德州司馬,也就是州刺史的副手。結果年終考核的時候,房恭懿又是天下第一。

隋文帝欣喜異常,這樣的典型必須大力宣傳,讓天下地方官都向他學習。古代沒有發達的媒體,怎樣才能讓人們都知道房恭懿的先進事迹呢?隋文帝把所有到京城述職的官員都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如房恭懿志存體國,愛養我百姓,此乃上天宗廟之所佑助,豈朕寡薄能致之乎!朕即拜為刺史。豈止為一州而已,當今天下模範之,卿等宜師學也。」意思是說,我把你們召集到這兒來,是想向你們推薦一個好官房恭懿,這個人是如此之賢良,賢良到這種程度,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德行所能羅致的,這一定是上天和祖宗把他賜給我的,因為他這麼優秀,所以我決定把他提拔為刺史,希望你們都能向他學習。當眾把房恭懿提拔為海州刺史。

這個提拔可比光開先進事迹報告會管用多了,一下子,天下地方官都知道了,皇帝設定的考核制度並不是逗你玩,而是真的獎勤罰懶,揚善抑惡!既然如此,咱們以後也都要好好乾了。

正因為有這些方面的措施,所以隋文帝時期的官員素質普遍有了提升,這當然是老百姓的福氣,也是整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元朝的歷史學家胡三省說過:「開皇之治,以賞良吏而成。」對隋文帝重視吏治、獎賞良吏的舉措予以高度評價。

就這樣,經過隋文帝十幾年的勵精圖治,隋朝不僅在軍事上捷報頻傳,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吏治建設方面也是成績卓著。因此,歷史學家們把這段國泰民安的黃金時期稱為「開皇之治」。

事實上,不光是史學家認可了隋文帝的成就,連隋文帝的手下敗將——陳朝的亡國之君陳叔寶也非常服氣。開皇年間,陳叔寶跟隋文帝一起登上洛陽的北邙山,俯視大好河山,陳後主不由得詩興大發,當場賦《入隋侍宴應詔詩》一首:「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日月光大了陛下的德行,山河讓陛下的宮闕更加壯麗。面對這樣的太平盛世,我無以為報,只能給陛下上一封請求東封泰山的文書了!陛下,您締造了這樣的太平盛世,應該去封禪了啊!

事實上,這倒並不完全是階下囚陳叔寶的吹捧,當時全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沐浴在盛世的光輝之中,也相信,大隋王朝能夠在隋文帝的英明領導下,越走越好。

可是,就在這舉國上下信心十足的時候,有兩個烏鴉嘴卻吹出了不同的哨音。

誰呢?房玄齡父子。

房玄齡的爸爸叫房彥謙,時任監察御史。他曾經私下對親友說:「主上忌刻而苛酷,太子卑弱,諸王擅權,天下雖安,方憂危亂。」大意是說,主上為人猜忌苛刻,不得人心,他立的太子卑弱無能,其他幾個王爺又權力太大。這樣看來,雖然眼下國泰民安,但將來可能會有禍亂。

房玄齡非常認同老爸的觀點,而且說得更露骨。他說:「主上本無功德,以詐取天下,諸子皆驕奢不仁,必自相誅夷,今雖承平,其亡可翹足待。」主上通過權詐之術取得天下,統治的合法性本來就不夠。他的兒子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