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開皇之治 二、發展文教

衡量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前景,不能光看經濟基礎,還要考慮上層建築,也就是文化指標。

《隋書·儒林傳》記載:「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焉……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大意是說,隋朝統一以後,四海之內的知識分子都會集到京師來了。人們為了追求學問,不遠萬里到處求學,所以,在路上都能聽到誦讀詩書的聲音。這可是漢魏以來從沒有過的喜人景象。

確實,自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開始,中國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打打殺殺,路上往來的不是軍隊就是難民,現在居然滿街都是負笈遠遊的書生了,這不正是天下太平的最好寫照嗎?這樣的局面又是怎樣開創出來的呢?

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個叫牛弘的官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牛弘是關隴集團里一個難得的讀書人,博覽群書,甚至有點兒書獃子氣。據《隋書·牛弘傳》記載,隋文帝讓牛弘去宣一道敕令。牛弘領命而去。結果下了台階之後,就把敕令給忘了。牛弘只好折回來,老老實實地對隋文帝說,對不起,我忘了您讓我宣什麼敕令了。隋文帝一聽,哈哈大笑說,傳話這樣的小事,本來也不該您這樣的大知識分子來干。連皇帝的敕命都能忘掉,真是糊塗到家了。

可是,這麼一個書獃子,糊塗蟲,在大事上可是一點兒都不糊塗。開皇初年,還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牛弘就給隋文帝上了一封奏疏。他說:「昔陸賈奏漢祖雲,『天下不可馬上治之』,故知經邦立政,在於典謨矣。為國之本,莫此攸先。」國家既然已經建立了,就要考慮怎麼治理。政權可以馬上得之,但不能馬上治之。要把國家治理好,就要學習前朝的經驗教訓。而前朝的經驗教訓全寫在書里,所以說,要想治理國家,得先讀書。

這當然是個好主意,問題是,鼓勵大家讀書,總得有書可讀才行。而隋朝繼承的是魏晉南北朝亂世的底子,根本就沒什麼書可讀。隋朝建立的時候,把北周和北齊的藏書歸攏到一起,才一萬五千卷。杜甫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隋朝整個國家的藏書剛夠杜甫一個人看,這怎麼行!

牛弘說,不要緊,「禮失求諸野」。現在國家歷經戰亂,沒有藏書,但是,貴族文化世代相傳,私人手裡藏書不少,可以從民間徵集。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沒有什麼好處的話,誰願意白白把手裡的藏書交給國家?所以,牛弘在奏章中提議:要想從老百姓手裡徵集圖書,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必須捨得花錢去買。要讓老百姓覺得合算,這樣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把書拿出來。

對於牛弘這個建議,隋文帝是什麼反應?隋文帝的表現絕對稱得上是英主。儘管當時國家剛剛建立,哪裡都等著錢用,隋文帝還是慨然下詔說:「獻書一卷,賚縑一匹。」任何人,只要進獻一捲圖書,就給他一匹縑。這一匹縑是什麼概念?要知道,當時國家的賦稅分租、調兩部分,其中,一個農民一年的調就是一匹縑,也就是說,只要你給國家貢獻一卷書,你一年差不多二分之一的賦稅就不用交了。這可是個不小的數字。

更人性化的是,你把書獻給國家後,國家並不是據為己有,而是組織人力去謄抄,抄完之後,你的原件還會完璧歸趙。

有這樣的好事,誰能不願意呢?老百姓踴躍獻書。就這樣,經過隋文帝和牛弘君臣的努力,隋朝的藏書很快達到三萬多卷,比原有的藏書規模整整大了一倍,這當然也就成了推行文治的基礎。

今天再回頭看,我們會意識到,牛弘了不起的地方,除了力主國家優先發展文化事業,展現出學者的戰略眼光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是腳踏實地,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重視老百姓的利益需求。牛弘能想到這一點,並非出於本能,因為他自己在經濟上並不敏感。

《隋書》記載了一個著名的故事,牛弘的弟弟是個酒鬼,有一次喝醉了酒,把牛弘家的牛給殺了。這牛可不是耕牛,而是牛弘的座駕,牛沒有了,牛弘怎麼上班呢?牛弘的妻子非常不高興,等到牛弘回家,趕緊跟他告狀說,孩子他叔叔把牛給殺了。牛弘一聽,只說了兩個字——「作脯」,也就是做牛肉乾,說完就到一邊悶頭讀書去了。妻子不甘心,又走過來說,叔叔無緣無故就射死咱家的牛,這也太可惡了吧。牛弘連頭都沒抬,說知道了。說完繼續讀書,不為所動。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說明牛弘本人並不是個斤斤計較於錢財的人。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眼光高遠,對個人私利並不在意的人,卻能夠切實體察老百姓的利益需求,保障老百姓的利益需求,這就是真正的政治家風度。

牛弘偉大,隋文帝更偉大。

隋文帝只正經上過兩年學,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能夠認識到發展文教的意義,並且能動用國家的力量推動文化發展,這就是一個有眼光、有見識的皇帝。

事實上,在文化方面,隋文帝不僅見識高,做法也比中國歷史上很多帝王高明多了,甚至比號稱千古一帝的唐太宗還高。

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尤其喜歡《蘭亭序》。即位之後,通過坑蒙拐騙的方式千方百計地搞到自己手中。搞到手後,就再也不還給人家了,留在自己身邊把玩。這也罷了,最出格的是,到了晚年去世的時候,他乾脆要求把《蘭亭序》帶到陵墓里,陪他殉葬,讓別人永遠也別想再看到,這不是自私透頂的行為嗎?反觀隋文帝,抄完圖書物歸原主,不奪人所愛,這才是真正的風雅之舉。

除了收集圖書之外,隋文帝還敦促各級政府興辦學校,平陳之後,更是大力網羅南方的文化人才。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既富有遠大理想,又能腳踏實地辦事的君臣,隋朝的文教事業才發展得如此有聲有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