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聖人可汗 三、戰爭意義

那麼,這場曠日持久的隋突鬥爭到底有什麼意義?

首先,它比較徹底地解決了突厥問題,鞏固了隋朝在東亞的地位。

啟民可汗完全是隋朝扶植起來的可汗,這樣的突厥帝國,和隋朝的關係相當友好。《隋書·突厥傳》記載:大業三年(607)四月,煬帝幸榆林,啟民上表曰:「已前聖人先帝莫緣可汗存在之日,憐臣,賜臣安義公主,種種無少短。臣種末為聖人先帝憐養,臣兄弟妒惡,相共殺臣,臣當時無處去,向上看只見天,下看只見地,實憶聖人先帝言語,投命去來。聖人先帝見臣,大憐臣,死命養活,勝於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著也。其突厥百姓,死者以外,還聚作百姓也。」大意是說,先前聖人先帝,也就是隋文帝活著的時候,一向愛憐我,把安義公主賜給我,還給我好多好處,讓我的老百姓都活得很快樂。結果引起了我兄弟的妒忌,他們一塊兒來想要滅掉我。我無處可去,向上看只看見天,向下看只看見地。就在這走投無路的時刻,我想起聖人可汗來了,決定投奔他。他見到我之後,不僅不蔑視我,反倒更加可憐我,死命地養活我,對我比以前還好,不僅讓我坐大可汗的位置,而且把我那些百姓都重新收攏回來,做我的子民。這也是我沒齒不忘的恩德啊!

顯然,即便是在隋文帝死後,啟民可汗也念念不忘隋文帝在他「向上看只見天,下看只見地」時刻的活命之恩和讓他重登大位,統帥突厥的再造之情,這種心靈的征服當然比軍事的征服更可靠,更長久。正是有了這種軍事和政治並行的舉措,隋朝才真正鞏固了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

其次,它樹立了一個農耕時代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典範。

在整個古代中國的歷史中,北方民族處於攻勢,中原民族處於守勢,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問題是,怎樣在這種不可改變的事實面前爭取主動?

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說過:「中國始終用其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之政策,是為妨礙突厥建設一持久帝國之要因。設無此種反間政策,突厥之國勢不難推想得之。」

確實,智取為主,力取為輔,離強合弱,遠交近攻是隋朝最終贏得戰爭的關鍵。不盲目迷信武力,而是重視智力比拼,重視結交盟友,這正是農耕民族的優勢所在。隋文帝能夠揚長避短,這就是他的政治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軍事智慧,所以才能屢戰屢勝。

再者,對突厥戰爭又一次成就了楊廣的名聲。

雖然楊廣只是名義上的統帥,但是他作為總指揮參加了對突厥的最後一擊,所以,北破突厥之功也就加在了他的頭上。

在此之前,楊廣已經有了兩平江南的美名,這讓他在隋文帝的所有皇子之中相當突出。而且,雖然此刻楊廣還沒有什麼具體作為,但是,通過一次次的出征,他和很多重量級大臣,比如說能文能武的楊素有了合作經驗,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對楊廣和整個隋朝的發展至關重要。

那麼,解決了軍事問題的隋朝,還會有哪些新的舉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