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聖人可汗 一、突利入隋

我們知道,唐太宗號稱「天可汗」,意思是他不僅是唐朝的皇帝,還兼任北方少數民族共同的可汗,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極大榮耀,一千多年以來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其實,中原王朝的皇帝兼任北方草原民族的可汗,並不始於唐太宗,而是始於隋文帝。只不過隋文帝當時不叫「天可汗」,而是叫「聖人可汗」。

那麼,隋文帝到底是怎樣才得到這個稱號的?這可不是通過武力逼著人家承認的,而是突厥可汗心甘情願奉送給他的。

前面講過,隋朝採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戰略,扶持弱小的突利可汗,觸怒了大可汗都藍,都藍可汗為了復仇,轉而和老對手達頭可汗聯合,一起進攻隋朝。就在開皇十八年(598)春天,達頭已經率領十萬精兵到漠南了。

怎麼辦呢?隋文帝早已做好準備,馬上派第四個兒子蜀王楊秀挂帥,率領大軍從靈州道出發,迎擊達頭。

大事由王子挂帥,這是隋朝的慣例,但是,王子只是名義上的總指揮。那麼,發揮實際作用的是誰?宰相楊素。

此人特立獨行又能力超強,兩征江南都戰功赫赫,是當時躥升最快的政治明星。現在,隋文帝又把他調到漠北來了,希望他不辱使命,再立新功。楊素從靈州出去,沒走多遠,就和達頭遇上了。

突厥是馬背民族,擅長運用騎兵,搞破襲戰,而漢人是農耕民族,不擅長衝殺,但是,擅長防守。所以此前漢人將軍和突厥打仗,都是以防守為主,安置大量鹿角(障礙物),結成方陣,來抵禦突厥的衝鋒。

不過,隋軍和一般的漢人軍隊不一樣,這是一支胡漢雜糅的軍隊,早已打出了威風。而楊素更不是一般的將軍,他是超級軍事明星,歷來不走尋常路。他說,結成方陣,不過是在消極防守,防守得再有效也只能保證不輸,可是,現在我們追求的是打贏!所以,我們不用防守,而是要進攻。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也不能用障礙物攔截敵人的戰馬,而是要和突厥一樣,運用騎兵,主動出擊,和敵人決一死戰!

楊素的騎兵陣擺好,達頭也率軍過來了,遠遠一看,隋朝這邊居然也用騎兵,達頭激動得滾鞍下馬,撲倒在地,磕起頭來。

磕頭是什麼意思?這是謝天呢!天賜我也,居然派了這麼一個笨蛋將軍來,這不是找死嗎?達頭一聲長嘯,帶著他的部隊就沖了過來。那麼,隋軍會不會像達頭想像的那樣在騎兵的衝擊面前不堪一擊?

如果是別人指揮,當然有可能。但是楊素指揮就不會了。楊素帶兵素以嚴苛著稱,每次出戰,都先派一二百人做前鋒,勝了有賞,如果敗了,回來多少殺多少。所以,楊素帶出的兵都不怕死,到了戰場上就知道往前沖。現在,達頭的騎兵一衝鋒,楊素的騎兵不僅不退縮,反而不要命似的迎了上去。

這可太出乎突厥人的意料了。

突厥打仗一般都是為了掠奪財物,既要錢,也要命。這樣的心態反映到打仗方面,就形成了一個特點,衝勁很強,但是韌性不足,基本上屬於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那一類型。作戰技術很好,但是作風不頑強。

這樣的兩支軍隊碰到一塊兒,誰更厲害些?當然是楊素的軍隊。有道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楊素手下這幫不要命的士兵面前,突厥人的氣勢很快就矮下來,越打越亂。而楊素這邊則是越戰越勇,開始還以一當一,後來就成了以一當十,把達頭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連達頭本人都身負重傷,倉皇逃走。這樣一來,突厥對隋朝的第一次威脅就解除了。

這樣的結果,都藍他們哪能甘心。到了第二年春天,都藍又聯合達頭,糾集十多萬軍隊,捲土重來。

隋文帝這邊也趕緊派出最小的兒子漢王楊諒和宰相高熲迎戰。

可是,這一次都藍也學乖了,他們知道隋軍是硬骨頭,不好啃,所以避開隋朝的大軍,直接撲向突利。就在長城腳下,跟突利展開了決戰。

突利實力本來遠在都藍、達頭兩可汗之下,對付一個都不夠,哪是兩強聯合的對手?馬上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兄弟子侄全部被殺,身邊只剩下五個騎兵,連夜突圍出來。幾個人往南一路狂奔,一直跑到第二天,來到蔚州,也就是山西靈丘縣附近,這才慢慢停下來。

突利沿途收拾打散了的人馬,也才收到幾百人。茫茫草原,就這幾百個人,以後怎麼辦?既然自己沒法立足,擺在突利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

第一條,往南走,投靠隋朝。

第二條,往北走,投降突厥。

到底選哪條路?突利和他的追隨者陷入迷茫之中。如果投靠隋朝,以前有點實力還好,人家還拿你當盤菜,現在剩下這麼幾個人,連公主都丟了,真好比窮鳥投懷,人家怎麼瞧得起。

與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受窩囊氣,還不如投靠突厥,畢竟是一個祖宗,好溝通。雖然都藍和自己勢不兩立,但是,自己和達頭往日無冤,近日無仇,如果投靠達頭,他應該不會拒絕。一群人一合計,眼看著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可他們如果真的這樣選擇,那隋朝就白扶持突利一場了。怎麼辦?

就在這關鍵時刻,有一個奇人發揮了作用。誰呢?長孫晟。

此前不久,長孫晟受委派出使突利,剛好趕上這場戰爭,就和突利一塊兒逃出來了。看著突利和手下嘀嘀咕咕,長孫晟知道,突利這是在猶豫,不知投靠誰好。長孫晟可是力促朝廷扶持突利的,離強合弱就是他提出來的戰略構想。他怎麼能允許突利脫離隋朝呢?這裡已經是在蔚州境內了,離自己人不遠。長孫晟就派手下悄悄到蔚州的一個邊鎮,叫懷遠鎮,跟那裡的守軍說,你們趕緊點烽火,能點的全點上,出了事長孫將軍負責。

這邊一點火,馬上,突利他們就看見狼煙四起。突利不明就裡,趕緊請教長孫晟:隋朝的守軍為什麼要點烽火?長孫晟騙他說,這是懷遠鎮的烽火。他們那邊比我們這裡地勢高,肯定是遠遠地看見有敵人來了。而且據烽火數來看,敵人還不少。因為根據我們國家的制度,如果敵人少的話,就點一個烽火;再多,點兩個;再多,點三個;最多,點四個。現在已經是最高級別的警報,估計是都藍他們率領大軍殺過來了吧!

突利可汗一聽長孫晟這麼說,可嚇壞了。就算是投降,也得等形勢稍微穩定一些再說,現在追兵來了,如果迎上去投降,沒準兒還沒等他說出「我投降」這三個字,腦袋就已經搬家了。這如何是好呢?

看到突利猶豫,長孫晟趕緊獻計:懷遠鎮守軍不少,易守難攻,要不咱們先到懷遠鎮躲一躲吧。

突利一聽,連連點頭,就被長孫晟騙到了懷遠鎮。

到了懷遠鎮,長孫晟一刻都沒讓突利停留,緊接著連哄帶勸地把他裹挾到了首都大興城。

突利到大興城的時候,正好,都藍派出的使者也在隋朝,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隋文帝當仁不讓,當起了「國際裁判」。讓他們兩個當庭辯論,講講打仗的理由,看看孰是孰非,隋朝好給他們進行「國際仲裁」。

本來,如果雙方都客觀陳述,突利是很有把握贏的,明明是都藍先攻打自己,自己實事求是,把來龍去脈講清楚不就行了?沒想到,都藍的使者是職業外交家,精通演講術、辯論術,一張口就是一串理由,講來講去道理都在人家那邊。而突利這邊唯唯諾諾,倒好像是理屈了。這局面讓突利太鬱悶了,打仗也打不贏,辯論也辯論不過,自己怎麼這麼窩囊!本來突利就擔心自己是敗軍之將,到隋朝不受尊重。現在不僅仗打敗了,辯論也輸了,他覺得,隋文帝肯定要拋棄自己了,心情也從忐忑變成了絕望。

那麼,隋文帝是不是像他想像的那樣拋棄他?並沒有。隋文帝看中的就是他這些表現,這個突利,實力弱,心眼直,嘴也笨,這正是隋朝需要的啊!讓他來當突厥的領頭人,隋文帝放心!那麼,到底該怎麼對待一無所有的突利呢?隋文帝接連奉送了四個大禮包。

第一個,給他錢。隋文帝賞給突利大量珍寶,讓他招降流亡的突厥百姓,趕緊擺脫光桿司令的境況。

第二個,給他名分。十月,隋文帝冊封突利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翻譯成漢語就是「意智健」的意思,說他既英明又勇猛強健,這可是好詞。把突利夢寐以求的優點全部放在徽號里了。從此,突利可汗在史書中就變成啟民可汗了。

不過,隋朝加封「啟民」這個尊號可不光是為了誇獎他。這個尊號還有更重要的一層意思,儘管你還只是一個流亡政府,但從此之後,你就是我們大隋唯一認定的突厥合法政府了,這可是對啟民最大的支持。

第三個,給他地盤。這時候,突厥百姓陸陸續續歸附啟民的已經有一萬多人,這些人不能總在長安流亡,隋文帝急人所急,派啟民可汗的老朋友長孫晟率領五萬人,在朔州緊急修了一座大利城給啟民和他的部眾居住。這個大利城就在今天內蒙古的清水河縣,這裡已經是隋朝的地界,啟民弱小,離得近一些,便於隋朝保護。

第四個,給他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