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再平江南 三、楊廣懷柔

為什麼選楊廣?兩個理由。

第一,和楊素一樣,他參加過平陳戰爭,熟悉江南情況。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楊廣對江南有感情。

楊廣的王妃蕭氏是後梁的公主,這個王妃可大有來歷。梁朝有個著名的昭明太子,修了一部《昭明文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鼎鼎有名。蕭妃就是昭明太子的玄孫女,文化素養極高。楊廣受她的影響,也非常好學,而且對江南文化極其推崇。推崇到什麼程度?他不僅學江南的詩風、文風,甚至學了一口吳儂軟語。楊廣不是執行懷柔政策的最好人選嗎?

楊廣不負眾望,一到江南,就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拉攏儒家知識分子。陳朝有個博士叫潘徽,精通「三禮」。當年隋陳通好的時候,隋朝往陳朝派使者,每次都派有學問的人,以示大國尊嚴。相應地,陳朝也妙選高人接待,絕不示弱。有一次,隋朝方面派去了一個禮學家,陳朝三思之後,決定派潘徽接待。兩個禮學家一交談,潘徽引經據典,滔滔不絕,把隋朝派過去的禮學家說得理屈詞窮,心服口服。從此,潘徽在隋朝也揚了名。此時楊廣下江南,先把潘徽羅致在自己的幕府之中,讓他領銜修《江都集禮》,當主編。既然當主編,那下面就有一群執筆人了,這些執筆人當然都是江南著名的文人。

就這樣,通過潘徽,通過修書,楊廣就把一批江南儒生籠絡過來,為他服務。儒學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根基,把儒生籠絡住了,對整個社會當然會有影響。

第二件大事,拉攏佛教高僧大德。前面說過,江南佛教發達。當年梁朝的梁武帝就曾四次捨身同泰寺當寺奴。後來的陳後主也熱衷此道。連皇帝都尚且如此,可見當時江南人的信仰程度。既然佛教影響力大,那就好好藉助吧。怎麼藉助?

楊廣去找一位著名的智顗大師。此人俗家姓陳,是士族後裔,也是江南佛教界的頭號人物。當年,陳後主非常敬重他,還曾經把他接到宮裡去,行三拜之禮,請他講經說法。既然是領袖人物,楊廣當然要傾心結交。他一到揚州,就先派人去請智顗大師,自稱弟子楊廣,請他到江都弘法。這已經足夠給面子了,但智顗大師也是個傲岸人物,征服者發出邀請,他哪會輕易接受?婉言謝絕了。

可是,他謝絕不要緊,楊廣有耐心。拿出劉備三顧茅廬的架勢,接著請。一次比一次恭敬。請了三次之後,智顗大師終於卻不過情面,駕臨江都了。這可給了楊廣表現的機會。

他在揚州總管府內設千僧會,組織一千個高僧大德迎接智顗,場面相當隆重。而且,就在歡迎會上,正式拜智顗為師,受菩薩戒。既然拜師了,老師給起個法號吧。智顗給楊廣起的法號叫「總持菩薩」。「總持」是梵文音譯,就是「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也就是揚善抑惡,而菩薩則是留在紅塵,拯救眾生的佛。從這個法號就可以看出來,智顗大師對楊廣寄予了相當高的期望。

師父給徒弟起法號,徒弟也得給師父上尊號。楊廣給智顗一個「智者大師」的尊號,稱讚老師大徹大悟,全知全能。從此,師徒二人親密交往,光保存下來的往來書信就有四十多封。這種態度,當然受到佛教界的好評,同時也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楊廣其實是在修正隋文帝的文化政策。隋文帝簡單粗暴地讓北方人給南方人當老師,教人家五教,楊廣就充分尊重南方儒家知識分子,讓他們自己編書;隋文帝限制江南佛教的發展,楊廣就盡自己的力量在江南護法。通過他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方式,讓江南的民心平服了不少。

這難道不是和隋文帝對著幹嗎?當然不是,這才是楊廣的聰明之處,隋文帝讓他來,就是讓他懷柔江南,平復民怨的呀。就這樣,楊素用武,楊廣用文,經過楊素與楊廣「胡蘿蔔加大棒」的共同攻勢,到開皇十二年(592)年底,江南的叛亂終於被平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