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再平江南 一、江南再叛

隋朝僅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陳朝的統治,實現了全國的統一,整個戰爭進行得順風順水,讓隋文帝君臣很是得意了一把。

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就在平陳之後不到兩年,也就是開皇十年(590)年底,一場席捲陳朝舊境的叛亂全面爆發,重新把隋朝拖入戰亂之中。

江南為什麼叛亂?

首先,因為隋朝在江南處置失當,失了人心。

根據史書記載,隋文帝把陳後主俘虜到長安之後,每次宴會都叫上他,讓他享受三品待遇。奏樂的時候,怕他聽到家鄉的音樂傷心,從不當著他的面演奏江南音樂。聽說他整天喝酒,隋文帝先是想勸他少喝,後來又怕他不喝酒更苦悶,就讓有關部門敞開供應。這樣體貼入微,讓陳後主心情非常輕鬆。

南方是魚米之鄉,陳後主到長安之後也入鄉隨俗,不吃魚,改吃肉了。他特別愛吃驢肉,想來一定打心眼裡認同「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說法。生活幸福了,陳後主還主動跟隋文帝要官做,小日子過得相當滋潤。這正是全拜隋文帝所賜。

可能讀者會疑惑,隋文帝的安撫工作做得挺好啊,怎麼還會失去人心呢?隋文帝對陳後主確實不錯,但是,對江南其他人就沒有那麼好了。

舉個破鏡重圓的例子吧。陳後主有一個妹妹,被封為樂昌公主,嫁給太子舍人徐德言為妻。夫妻倆郎才女貌,非常恩愛。徐德言是一個有政治眼光的人,他看到陳後主昏聵,國事衰微,預感到陳朝可能會被隋朝吃掉,就對樂昌公主說,一旦國破家亡,憑著你的才氣容貌,一定會被擄入豪門。咱們夫妻恩愛一場,倘若情緣未斷,還望有相見之日,到時候應該有信物為憑。什麼樣的東西做信物好呢?兩人一商量,就把一面銅鏡破成兩半,夫妻倆各拿一半,約定以後如果夫妻分離,就每年正月十五去市場賣半面鏡子,用這種方式給對方發信號。

後來,隋朝滅陳之後,樂昌公主果然作為戰利品,被賞給了大將軍楊素當小妾,跟楊素到了長安。而徐德言則天涯落拓,亡命江湖。

楊素很寵愛樂昌公主,但公主心裡還是想著徐德言,每年正月十五都讓老僕人到市場上去賣鏡子,而且故意要價很高,當然從來無人問津。

過了好幾年,徐德言終於漂泊到長安,正月十五這天,他也懷揣半面鏡子去了市場。到那兒就看見一個老頭在高價賣半面鏡子,徐德言把自己的鏡子往上一對,嚴絲合縫。愛妻終於找到,徐德言當然非常高興。趕緊向老頭打聽妻子的下落。老頭講,樂昌公主現在楊素府上。楊素可不是一般人,徐德言一下子就心涼了半截。怎麼辦?思來想去,他沒敢貿然前往,就在鏡子上寫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姮娥影,空留明月輝。」當年鏡子和人一塊兒離開了我,現在鏡子回來了,可是人卻回不來。我再也不能在鏡子里看到我妻子像嫦娥一樣的身姿了,鏡子里只留下一片明月的光輝。

徐德言讓老僕人把題了詩的鏡子帶回去給公主。公主一看丈夫的筆墨,頓時淚流滿面。一連幾天都鬱鬱寡歡。楊素問怎麼回事,樂昌公主據實相告。楊素一聽,居然還有這樣的奇事!一時心動,就派人找到徐德言,請他吃飯。夫妻兩人終於又坐在一起了,淚眼相望,原來風流倜儻的徐德言已經兩鬢斑白,而金尊玉貴的樂昌公主也已經成為他人的小妾。夫妻相對,真是恍若隔世。

正尷尬之際,楊素令樂昌公主賦詩一首,公主應聲說道:「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今天到底是什麼日子?我的前夫和我的現任丈夫居然都到了眼前。面對這兩個人,我哭也不敢,笑也不敢,這才體會到做人何等艱難!一首詩道盡了人生的辛酸。

楊素也是個風流人物,深受感動,就成人之美,把樂昌公主交還給徐德言,還送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回江南終老。這就是成語「破鏡重圓」的來歷。

這個故事結局很美麗,問題是,有多少人能有樂昌公主這樣的好運氣呢?可以想像,在這麼一個傳奇的特例之後,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悲慘命運。

當時,上至王孫公主,下至平民百姓,肯定有無數江南女子被掠入北方,也肯定有無數江南士人失去了原來的社會地位。到處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按照《隋書》的記載,「江南士人,悉播遷入京師」,這當然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動蕩。

其次,隋朝對江南的社會改造太急了。南朝是典型的士族社會,皇權比較衰弱,政府對社會的控制也比較寬鬆,世家大族、地方領袖乃至少數民族首領,都為所欲為。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陳朝佔據長江以南那麼大地盤,經濟發展又那麼好,居然只有二百萬人口,看起來非常不合理。江南人為什麼這麼少?其實不是江南真的人少,而是大部分人都成了豪強大族的依附人口,國家根本統計不上來。

但是,到了隋朝就不一樣了。隋朝皇權強大,怎麼能夠容忍江南士族為所欲為,跟國家爭奪社會資源呢?所以,平陳之後,馬上按照隋朝方式來改造江南社會。改造方式分為如下三種。

第一,實行州縣兩級制,撤銷原來的郡級行政建制。

第二,州縣長官都換成北方人擔任,原來的官員或者押往北方,或者退職在家,基本不再留用。

第三,在鄉村設立鄉正、里長,檢查戶口。

這些措施對不對?從大的方向來講是對的,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也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但是,做得太急了,不僅觸犯了官員和世家大族的切身利益,也讓老百姓非常不習慣,這當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抗。

再者,隋朝對江南的文化政策太高壓了。怎麼高壓?有兩件事處理得很不得體。

第一件,限制佛教。隋文帝自己是佛教徒,在北方也一直弘揚佛法,但是,在江南就不一樣了。江南佛教勢力大,隋文帝害怕有人利用宗教蠱惑民心,所以,平陳之後,他宣布,每州只能設置兩所佛寺,其餘的都要廢棄。杜牧的《江南春》說得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寺院林立,梵唄悠揚本來就是江南人司空見慣的樣子,也是他們重要的精神寄託,現在每州只剩下兩座寺廟,老百姓哪能接受呢?

第二件,信奉五教。隋文帝限制老百姓信佛,轉而向他們推行五教。所謂五教,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項內容。平陳戰爭剛一結束,隋朝的文化專員就下江南了,給江南人民宣講五教。而且,每一項都做了長篇大論的注釋,還要求江南人人背誦。

平心而論,這幾條倫理原則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隋文帝也是希望百姓能夠通過學習,移孝作忠,都成為國家的順民。問題是,他的做法太誇張了。

自從南北分裂以來,江南一直以文化正統自居,文化水平比北方高很多,現在北方人居然到江南來推行文化,這不是班門弄斧嗎?而且,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條目背後還有大量的註解,當然都是大肆宣傳隋朝的好人好事,德音善政,宣傳的味道過濃,宣傳的方式又過硬,自然令人不快。不僅世家大族、知識分子反感,普通江南百姓也特別反感。

總之,可能正是因為平陳戰爭太順了,所以,隋朝的統治者對江南問題的複雜性認識不足,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結果造成了統治政策的簡單粗暴,因此也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普遍不滿。

開皇九年(589),隋軍進入江南地區時,老百姓還望風迎降,轉過年來,到開皇十年(590)年底,民間的風向就轉了。老百姓紛紛謠傳,隋朝不僅要把他們的官員、文人遷往北方,還要把普通老百姓也統統遷到北方去。

要知道,中國人安土重遷,故土難離。這個謠傳一出來,馬上,江南的造反也就開始了。大的隊伍有幾萬人,小的隊伍有幾千人。一路攻城略地,見到隋朝派來的官員就殺,殺了之後還不解恨,還要抽他們的腸子,吃他們的肉,一邊殺,一邊罵:「更能使儂頌五教耶!」我吃了你,你還能讓我背五教嗎?

這場起義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江南戶籍人口一共才二百萬人,其中三十多萬人都參加了造反。這差不多就意味著全境皆反了。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