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隋陳對壘 三、導火索

可是,畢竟和陳朝和平友好的口號已經喊了好幾年,現在要開戰,總得有個理由。怎麼找這個理由?隋文帝利用了一個傀儡政權——後梁。

當初南朝分成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梁朝滅亡的時候,有一個皇孫逃到了湖北江陵,投靠西魏,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史稱後梁。後來,西魏變成北周,北周變成隋朝,後梁的地位不變,始終是個傀儡政權。國土面積不過方圓四百里,人口也才十幾萬。有道是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頭。後梁自己沒有實力,對隋朝一直非常恭順,隋文帝對後梁也很客氣,還給自己的二兒子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娶了後梁的公主當王妃,此人就是後來的蕭皇后。

然而,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現在隋文帝決心統一天下,連陳朝都準備打了,怎麼能允許後梁再存在下去?所以,就在開皇七年(587)八月,隋文帝忽然下令,征後梁國主,也就是楊廣的大舅子蕭琮入朝。蕭琮哪敢怠慢,趕緊率領文武大臣出發了。結果,這些人一到長安,就直接被扣押,與此同時,隋文帝還派崔弘度率部進駐江陵,穩定局勢。

這個崔弘度,就是北周末年尉遲迥叛亂的時候,最終逼死尉遲迥的那位將軍,在隋朝也算威名赫赫。後梁的百姓一聽說崔弘度來當接收大員,可嚇壞了。

因為崔弘度不僅是一個能打仗的將軍,還是個著名的酷吏,以殘酷著稱。舉一個例子。崔弘度有一次吃甲魚,旁邊有八九個小吏伺候。吃著吃著,崔弘度就一個一個地問身邊的小吏,這個甲魚味道好不好?小吏都說,味道很好。

八九個人都問完了,崔弘度勃然大怒,說,你們根本沒吃,怎麼能知道好不好吃,可見欺詐成性,每個人重打八十大板!就這樣,嚴酷的名聲建立起來了,民間還有個順口溜:「寧飲三升酢,不見崔弘度。」「酢」就是醋,老百姓寧可喝三升醋,也不願意見到崔弘度。有多怕他,可想而知。

後梁一直屬於南朝風範,統治比較寬鬆,人民自由慣了,現在讓這樣的人來接收江陵,江陵百姓能不怕嗎?

怎麼辦?既然當時陳隋對立,江陵百姓乾脆投降了陳朝。陳後主是個好大喜功之人,一看有這麼多人投奔自己,如同窮鳥入懷,正好彰顯自己是有道明君,擁有萬方來朝的風範,焉有不接納之理!馬上派人接應,把江陵的十萬百姓接到了陳朝。

問題是,這樣一來,蓄謀已久的隋文帝可找到理由了,咱們隋陳兩國號稱友好鄰邦,所以,我也從來不從你那邊招降納叛,如今,你怎麼敢隨便接收我這邊的叛臣!在這種情況下,隋文帝馬上表態了。他說:「我為民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我是老百姓的父母,怎麼能讓如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域阻擋我統一的腳步!

但是,儘管陳叔寶昏庸,儘管隋朝此前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儘管陳朝招降納叛,隋朝師出有名,儘管隋文帝已經表態要弔民伐罪,但這句狠話放出去之後,隋文帝並沒有立刻開始對陳朝用兵。

為什麼?他也有顧慮。畢竟,南北分裂已經近三百年了,統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朝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都很高,水軍也有幾十萬之眾,綜合國力並不弱。而隋朝雖然地廣人多,軍隊也算百鍊成鋼,但是,畢竟並不擅長水戰。萬一打不好怎麼辦?

當年,十六國時期,前秦的苻堅統一北方之後,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南征。他集結了八十萬軍隊,號稱只要把馬鞭子都扔在江里,長江就會斷流,結果淝水之戰,被東晉打得慘敗,強大的前秦政權也因此滅亡,只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現在討伐陳朝,萬一有個閃失,會不會也斷送隋朝已經取得的大好局面?

就在隋文帝心懷猶豫的情況下,大臣們可坐不住了。紛紛獻計獻策,表達決心。其中,有兩個大臣的意見非常重要、非常有代表性。

第一個叫皇甫績。此人即將到晉州當刺史,臨行之前,他對隋文帝說,陛下伐陳一定會成功。為什麼呢?他給了隋文帝三個理由:「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無道,二也;納叛臣蕭岩,於我有詞,三也。陛下若命鷹揚之將,臣請預戎行,展絲髮之效!」

第一,隋大陳小,這是比實力。

第二,隋朝的皇帝有道,陳朝的皇帝無道,這是比政治能力和政治道德。

第三,陳朝接納後梁的叛臣,這叫師出有名,這是比戰爭的合法性。

隋朝在這三方面都佔優勢,還能不成功嗎?

第二個大臣是薛道衡。此人是個著名的文學家,本來並不以謀略見長。但是,面對平陳這個問題,薛道衡也是信心滿滿。他說:「凡論大事成敗,先須以至理斷之。《禹貢》所載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南北分裂已久,戰爭不息,否終斯泰,以運數言之,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自古興亡,皆由此道,我隋主上躬履恭儉,憂勢庶政,陳叔寶峻宇雕牆,酣酒荒色,其必克二也;為國之體在於用人,陳重用小人,命將非才,其必克三也;陳甲士不過十萬,西至巫峽,東至滄海,分之則勢懸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什麼意思?他給了四個理由。

第一,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現在已經到了統一的時候了,這是天意。

第二,隋文帝有道,陳後主無道,以有道伐無道,必定勝利,這是人心。

第三,陳朝重用小人,命將非才,難以組織有效抵抗。

第四,陳朝的防線過於漫長,兵力不夠,肯定顧此失彼。

有這樣四個有利條件,隋朝肯定沒問題!

聽了大臣們的意見,隋文帝終於踏實下來了。這不見得是因為他沒有想到這些問題,而是因為他從這些慷慨激昂的獻計獻策中看到了民心。這兩個提出意見的大臣既非武將,也非重要的謀士,其實代表著普通官員的判斷和心聲。當年苻堅未能打敗東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內部不統一,因此,在作戰的時候也離心離德。而現在,普通大臣都對勝利充滿信心,這就說明,舉朝上下在認識上是一致的。團結就是力量,這樣的團結之師,豈有不勝之理!

就這樣,開皇八年(588)三月,隋文帝下詔說:「陳叔寶據手掌之地,恣溪壑之欲,劫奪閭閻,資產俱竭,驅逼內外,勞役弗已;窮奢極侈,俾晝作夜;斬直言之客,滅無罪之家;欺天造惡,祭鬼求恩;盛粉黛而執干戈,曳羅綺而呼警蹕;自古昏亂,罕或能比。君子潛逃,小人得志。天災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鉗口,道路以目。重以背德違言,搖蕩疆場;晝伏夜遊,鼠竊狗盜。天之所覆,無非朕臣,每關聽覽,有懷傷惻。可出師授律,應機誅殄;在斯一舉,永清吳越。」簡而言之,陳叔寶失德,我要弔民伐罪了!

這道詔書一出,也就算正式對陳宣戰了。那麼,這場精心準備的統一戰爭能否順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