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營建新都 二、營建新都

營建新都城的決心已經下了,但是,要把它變為現實,還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新都城在哪裡建?

第二,這麼大的工程,怎麼來規劃?

第三,如何在國家財力不太雄厚的情況下把都城建起來?

先看第一個問題。新都城建在哪裡?關中平原被山帶河,進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優越,又是關隴集團的大本營,隋文帝可不想離開這裡。不僅不想離開關中,他連舊都所在的龍首原都不想離開,龍首龍首,這名字聽著多吉利!那新都到底建在哪兒?舊都建在龍首原的北部,隋文帝倒是看好了龍首原的南部。南部比較開闊,可以容納一個比較大的城市;另外,南部遠離渭河,也可以避免水災的干擾。

解決了選址的問題,接著就要解決規劃的問題了。要知道,這次營建新都可是一切從零開始,等於是在一張白紙上重做文章,規劃可是重中之重。規劃由誰來負責?隋文帝找了一個名叫宇文愷的人。

宇文愷又是何許人?根據《隋書·宇文愷傳》的記載,宇文愷是鮮卑人,他的父親宇文貴和隋文帝的父親楊忠一樣,都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他的哥哥宇文忻則是隋文帝平定尉遲迥叛亂時重要的將領。全家都以武力知名,只有宇文愷「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多伎藝,號為名父公子」。

從這段描述中,就可以明白隋文帝為什麼要選他了。除了父一輩、子一輩的交情之外,宇文愷還有兩個額外的優點。

第一,多技藝,是個技術專家,懂建築。

第二,博覽群書。所謂博覽,那就不是只看專業書籍了,他還具有綜合的人文素質。

能夠把專業技術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讓技術工藝體現文化內涵,這是難得的人才。

可是,宇文愷畢竟姓宇文啊,也算北周宗室。隋文帝稱帝的時候,不是對北周宗室大開殺戒嗎?確實,宇文愷最初也上了死亡黑名單,但是,因為他是個難得的建築人才,他哥哥又是功臣,所以,隋文帝才高抬貴手放了他。

現在,隋文帝又把營建新都的任務交給他,那對於宇文愷來說,就有點戴罪立功的味道了,所以,他幹得也格外賣力。

為了完成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宇文愷先在腦子裡建了一座城。他覺得,既然要建都城,那就必須符合三個要求。

第一,氣派。

第二,有文化。

第三,安全。

怎樣才能做到氣派?這就要從規模上下功夫了。根據宇文愷的規劃,這座新都東西寬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南北長八千六百五十一米,周長約三十七公里,總面積八十四平方公里。這個規模大不大?做一個比較就知道了。它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是明清時期北京城的1.4倍,在整個中國古代無出其右。這是縱比。

再看橫比,它是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城的6.2倍,是東羅馬帝國首都拜占庭城的7倍。要知道,在當時,隋朝、大食和東羅馬可是三足鼎立的強國,但是很顯然,論都城,後兩者可比隋朝差遠了。事實上,宇文愷規劃的這座新城,是全世界在近代以前建造的最大的一座城,規模本身就意味著氣派。

氣派有了,文化意象又怎麼體現呢?用結構體現。宇文愷把整個都城劃成了三個區域。

第一個區域是宮城,就是皇帝的辦公區和生活區,在全城的最北面。為什麼在最北面?宇文愷說,皇帝就好比天上的北極星。北極星在中國古代可是一顆政治明星。孔子說過:「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眾星圍繞著北極星,就猶如全國人民拱衛著皇帝一樣。既然北極星在天空的最北面,皇帝也得在都城的最北面。

第二個區域是皇城,就是文武百官的辦公區,在宮城的南邊。從天象上說,這象徵著圍繞北極星的太薇垣;從人事上說,皇帝南面稱尊,面朝南接受臣子的跪拜,那臣子待的地方當然就應該在皇帝的南面。

第三個區叫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著宮城和皇城。從天象上說,當然意味著眾星拱衛北極星;從人事上說,則象徵著全國人民團結在皇帝和朝廷的周圍。這是南北方向的結構。

那麼,東西方向的結構怎麼安排?中國人喜歡對稱,所以,沿著中軸線東西對稱是最合理的安排了。這條中軸線就是從皇城的正南門直通整個都城正南門的朱雀大街,街寬一百五十米,比現在北京城的長安街還要寬整整三十米。在朱雀大街的兩側,是整整齊齊、東西對稱的里坊,相當於現在的居民區。

因為太整齊了,所以後來唐朝的詩人白居易曾經寫詩《登觀音台望城》說:「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這棋盤一般的安排已經很有文化了,但是,還不算完。宇文愷在實地考察的時候發現,龍首原不是一馬平川,它從北到南一共有六條土坡,避不開。既然避不開,那就只能考慮怎麼合理利用了。

怎麼處理這六條土坡?宇文愷把這六條坡和《易經》的卦象聯繫在一起了。他說,這不就是乾卦的六爻嗎?

《易經》一共六十四卦,排在第一的是乾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也就是陰和陽的組合。乾卦的六爻是什麼?初九,潛龍勿用;九二,現龍在田;九三,君子終日乾乾;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九六,亢龍有悔。雖然說每一個爻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從一般角度看,比較好的當然是九二、九三和九五這三個爻。

既然如此,宇文愷就在這三條土坡上安排主體建築了。

他把皇帝的宮殿放在九二這條坡上。皇帝是龍,當然要放在現龍在田的位置上。九三這條坡上建百官的官衙,這就叫君子終日乾乾,象徵為官之道。再下一個好位置就是九五了,九五是飛龍在天,這可不是凡人能待的地方,乾脆建寺廟和道觀,給神仙和佛祖居住。

就這樣,通過宇文愷這麼一設計,整個新都城處處都透出文化氣息來。這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尊君卑臣,皇帝至高無上!

最後,再看第三個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安全。其實,把百姓住宅區、政府辦公區和皇帝起居區區分開來,已經是一種安全防範措施了,但是,宇文愷覺得,這還不夠。為了體現皇帝就像北極星的理念,他把皇宮放在了最北面,可是,北面無遮無攔,太不安全了。

怎麼辦?宇文愷大筆一揮,把皇宮的北面都劃成了禁苑,也就是皇帝的後花園、狩獵場。原來的都城,也都包在了禁苑之中。禁苑裡再駐紮上軍隊,專門保衛皇帝,這樣一來,安全問題就解決了。

當然,宇文愷沒有預料到,人防終究不那麼可靠。後來唐朝發動宮廷政變,陰謀家勾結北門禁軍直撲皇帝寢宮成了慣例,北面的玄武門也因此成了最危險的城門。不過,這畢竟是唐朝的事情了,宇文愷還管不到。他正沾沾自喜於自己偉大的設計,整個新城,想想就覺得氣魄雄偉、美輪美奐!

整體設計有了,怎樣才能迅速地把圖紙變為現實,還不特別勞民傷財?在這一點上,隋文帝可做出表率了。他的思路是低碳環保,廢物利用。修建新都的建築材料,隋文帝可沒有到處砍森林,運木材。他直接從舊都城拆,拆東牆補西牆。

何以見得是廢物利用?看唐朝的史料就知道了。唐朝開元年間,太廟忽然崩塌,唐玄宗覺得很不吉利,就去問姚崇。姚崇說:這太廟早該塌了。太廟的柱子還是前秦時候留下來的,從前秦一直用到北周。後來隋文帝遷都,又把這些柱子拆下來,搬到了新都,修成了太廟。而大唐又沿用了隋朝的太廟。所以,這幾根柱子已經用了幾百年,哪有不朽爛的道理!

要知道,在古代,太廟可是非常重要的建築,連太廟的柱子都是從舊城拆下來的,那其他的建築材料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樣低碳環保、循環利用的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可圈可點,令人佩服。

就這樣,因為隋文帝的雄心,因為宇文愷的規劃,當然,也因為幾萬老百姓的辛勤建設,新都很快就建成了。到底有多快?開皇二年(582)六月剛剛開始規劃,到了開皇三年(583)三月,隋文帝已經率領文武百官搬家了!這麼大的工程只用了十個月就竣工,這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奇蹟。

那麼,這座新都叫什麼名字?隋文帝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大興城。

這個名稱是根據楊堅在北周的爵位來的。楊堅剛剛踏上仕途的時候,得到的第一個爵位就是大興公。在隋文帝看來,大興公是他一生事業的開始,他希望這個吉祥的名字,也能成為這座城市輝煌的開始。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隋文帝對這座新都,對他主宰的這個新的王朝,寄予了多大的希望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