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營建新都 一、議定遷都

經過一番制度和人事的變革,隋朝的中央集權顯著加強,整個國家也欣欣向榮。可是,隋文帝覺得還不夠,他還要建一個有形的東西,讓人一看,就能感覺到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也感受到這個新王朝的宏大氣魄!這個有形的,天下人都能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是一座嶄新的都城。

既然說到要建新都,那麼,原來的都城在哪裡?隋朝篡了北周的天下,同時也就繼承了北周的都城。這個都城就是西漢時期建立的長安城。地處渭水南岸的龍首原上,西漢之後王莽的新朝、東漢末年、西晉後期、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都把這裡作為都城,累積算下來,已經有將近八百年的歷史了。這麼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隋文帝為什麼不滿意?史書記載了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長安城鬼怪縱橫。

說到鬼怪,今天的無神論者可能覺得這是無稽之談,但是,隋文帝接受的可不是無神論教育,他是在尼姑庵長大的,是個有神論者,他怕鬼。他最怕什麼鬼?政治鬥爭的屈死鬼。

隋文帝在建國之初對北周宗室大開殺戒,當初是希望能減少威脅,睡個踏實覺。但是,現在這個城市裡神出鬼沒,他又害怕了,是不是這些亡靈變成厲鬼來報復自己了?所謂疑心生暗鬼,隋文帝越想越睡不踏實了。既然這座城市裡故事太多,那還不如建一個沒什麼故事的新城。

第二,長安城水體污染嚴重,水災頻繁。

水污染不僅是現代社會存在的問題,在古代同樣存在。長安城建都將近八百年,無數人在這裡生息繁衍,淺層地下水早已受污染,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另一個問題是離河太近,容易鬧水災。

長安城的北面就是渭水。隋朝的時候,渭水的位置遠比現在靠南,就在長安城邊流過,渭河一發水,長安城就告急。根據《隋唐嘉話》的記載,有一天,隋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渭水把長安城給淹了,這才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樣的都城,不能給人安全感,這是隋文帝想要遷都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長安城格局不規整,不足以體現皇家威嚴。

漢朝的長安城不是規劃好了再建的城市,而是從漢高祖到漢武帝,陸陸續續修成的,是自然成長起來的城市。這樣的城市必然不規整。一般的不規整也罷了,最不理想的是,受漢代以前居室布局觀念的影響,皇宮未央宮偏在了城市的西南角,這哪能體現出天子堂堂正正、君臨天下的器局!

另外,因為城市是自然形成的,所以,宮殿和官衙、民居都交錯在一起,不僅不夠嚴整、氣派,就是治安也非常不好管理。

出於這些原因,隋文帝當上皇帝後,就很想遷都。

可是,遷都是一件大事,不能說遷就遷,要考慮各種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當時國家剛剛建立,財政也不富裕,而且北有突厥,南有江南的陳朝,還得準備軍事戰爭,再搞這樣大的工程建設,大臣也好,老百姓也好,能不能接受?

隋文帝不是一個任性的昏君,他是個對自己要求很嚴的皇帝,不希望落人褒貶。所以,儘管很想遷都,但還是非常猶豫。不過,猶豫到開皇二年(582)六月,終於有了實質性進展。開皇二年(582)六月,文帝把兩個最得力的大臣高熲和蘇威找來商量對策了。商量到半夜,還是沒有得出什麼結論,只好散會。

可是,第二天早晨上朝的時候,著名術士庾季才上了一個奏章。他說:「臣仰觀玄象,俯察圖記,龜兆允襲,必有遷都。」臣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現天地都在暗示一件事:我們該遷都了。

看了他這個奏章,文帝什麼反應?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帝愕然,謂熲、威曰:『是何神也!』」這也太神奇了吧,怎麼我一想遷都,上天就來湊巧呢?

那麼,是不是真有這麼個神奇的天象?這倒不一定。當年,楊堅剛剛當上輔政大臣的時候,向庾季才打聽天意,庾季才說了一句最老實的話,他說,天象精微,我也說不好,但是,就算上天不支持,您難道還能退回去不成?那個時候,他承認天象不容易看懂,怎麼到了這次,他又一下子看懂了?所以,這所謂的天象,恐怕只是一個說辭。

問題是,既然天象不一定存在,庾季才怎麼就在這個時候恰如其分地拿出這麼一個奏章?很明顯,高熲和蘇威這兩個宰相給他暗示了。這兩個人知道皇帝想要遷都,但是又猶豫不決,所以跟庾季才打了招呼,讓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皇帝打打氣。

然而,光有天象還不行,還要有人的支持。這時候,老臣李穆出面了。李穆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三方叛亂的時候,李穆支持楊堅,對於楊堅贏得戰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楊堅當上皇帝之後,也投桃報李,給李穆安排了太師的榮譽頭銜,雖然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但是,這畢竟是國家最高官職,正一品,比宰相還高。

隋文帝不光讓李穆當一品大員,還把李穆全家都照顧到了。他們家擔任五品以上官職的有一百多人。

按照當時的規定,五品以上官員上朝的時候就可以拿著象牙做的笏板了,李家的笏板如果放在一起的話,能堆滿一屋子,這在中國古代可是難得的榮耀。皇帝這樣給面子,李穆也得處處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現在,皇帝需要有人帶頭表態,李穆當仁不讓。

所以,庾季才上書之後沒兩天,李穆也上書了。他說:「帝王所居,隨時興廢,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兩漢,有一世而屢徙,無革命而不遷。曹、馬同洛水之陽,魏、周共長安之內,此之四代,蓋聞之矣。曹則三家鼎立,馬則四海尋分,有魏及周,甫得平定,事乃不暇,非曰師古。……伏惟陛下膺期誕聖,秉籙受圖,……變大亂之民,成太平之俗,百靈符命,兆庶謳歌。……至若帝室天居,未議經創,非所謂發明大造,光贊惟新。自漢已來,為喪亂之地,爰從近代,累葉所都。未嘗謀龜問筮,瞻星定鼎,何以副聖主之規,表大隋之德?」什麼意思呢?此番上奏,有三層意思。

第一,一個王朝對應一個都城,從三皇五帝直到兩漢,沒有改朝換代而不遷都的。那怎麼解釋曹魏和西晉都定都洛陽,西魏和北周都定都長安?李穆說,那是因為這些朝代都是亂世,還沒來得及遷都就滅亡了,不足為法。

第二,陛下是應天順人的一代明君,一登基就移風易俗,開創了嶄新的大好局面,所以,在都城方面也應該有所改變。

第三,現在的都城自漢代以來屢經戰火,已經殘破不堪,而且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就未經規劃,怎麼能擔當起我們大隋首都的重任!

這三條道理講得頭頭是道,足以打動人心。楊堅一看,大喜過望,說:「天道聰明,已有徵應,太師民望,復抗此請,則可矣。」現在,天意、人心都已經表達清楚了,楊堅也就下定決心了,營建新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