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楊堅輔政 一、禍起蕭牆

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的詔書下來後,他又眷戀好不容易取得的權力,內心猶豫不決。那麼,楊堅到底走沒走?他沒走。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在這個時候,楊堅得病了,病的名稱叫作足疾。這個足疾是真菌感染還是外傷不得而知,反正五月四日,楊堅得到任命書,一直到五月十日,他還沒有離開京城。就在楊堅遷延不去的時候,國家出大事了,楊堅的女婿,大魔頭北周宣帝一命嗚呼了。

就在大象二年(580)五月九日夜裡,北周宣帝突發奇想,要人備法駕巡幸天興宮。本來,皇帝出巡是大事,沒有說走就走的道理,更沒有連夜走的道理。

但是,北周宣帝是瘋子,天杖放在那裡,他說的話沒人敢不聽,所以,隨行人員只能二話不說,一窩蜂地跟著他出去了。沒想到,剛出去一天,宣帝就生病了,而且病勢沉重。

皇帝如果死在宮外,這可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關係到國家的穩定。這樣一來,左右只好簇擁著病皇帝,火速回宮。回宮之後,宣帝已經進入彌留之際了,趕緊召御正大夫劉昉和顏之儀進入卧室,承受遺詔。為什麼要召見這兩個人?因為所謂御正大夫,相當於唐朝的中書舍人,是專門替皇帝起草詔書的,現在,他們要起草皇帝的最後一份詔書了。

這個皇帝遺詔應該包括什麼內容?按照古代的一般規律,主要內容應該是任命接班人。比如讓皇太子柩前即位,通常都會寫進遺詔之中。但是,北周的情況又不一樣。就在579年,北周宣帝剛剛二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榮任太上皇,讓自己的兒子宇文衍當了皇帝,所以不存在讓誰當皇帝的問題。

但是,小皇帝宇文衍剛剛八歲,不能親政,需要有人輔佐。這時候,遺詔就要解決誰來輔政的問題了。

那麼,究竟由誰來輔政?根據史書記載,這時候,北周宣帝已經「喑不復能言」,嗓子啞了,說不出話來,所以,兩位草詔大臣的地位一下子重要起來。大權在握,他們何不把自己的想法通過皇帝之口傳達出去呢?那麼,這兩個御正大夫到底怎麼決定的?在這兩個人之中,劉昉起了主導作用。

據《隋書·劉昉傳》里記載:「昉見靜帝幼沖,不堪負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後父之故,有重名於天下,遂與鄭譯謀,引高祖輔政。」劉昉看靜帝幼小,恐怕擔不起國家重擔。而劉昉跟楊堅很熟,楊堅又是皇后的爸爸,有大名於天下,就和內史上大夫鄭譯商量,在遺詔中寫上楊堅眾望所歸,讓他來輔政。

可能很多讀者朋友不理解,就算太上皇已經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志,北周皇室總還有別人,劉昉和鄭譯為什麼不聽聽有關人士的意見,就要自己偽造皇帝遺詔?另外,他們為什麼會選擇楊堅?

先看第一個問題。劉昉等人為什麼要偽造遺詔?因為他們是所謂的佞臣。當初,北周宣帝為了提高皇權,拚命打壓老臣、宗室,啟用沒有太深背景的新人。劉昉和鄭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憑藉東宮佞臣的身份,當上了御正、內史等皇帝身邊的侍從角色,成為宣帝的心腹。

這樣的人固然對皇帝言聽計從,不會威脅皇權,但是,他們也有弱點,就是政治立場特別不穩定。他們在朝廷本來沒有什麼根基,能夠做到這個位置全憑當朝皇帝的寵信,所以,他們的政治抗壓力也特別弱。他們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宣帝去世,他們這些所謂先帝幸臣在新皇帝手下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要想維護自己的榮華富貴,最好的方法就是擁立一個新的當權者,讓自己重新變得重要。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們當然就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權力了。宣帝不行了,又是由他們負責起草遺詔,他們為什麼不用好這個難得的權力呢!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他們為什麼要選楊堅?這其中有三個原因。

第一,楊堅有權力、有威望,讓他輔政,大家基本可以接受。

第二,楊堅平時跟他們關係不錯,特別是跟鄭譯還是太學的同學,算是自己人。既然是他們說了算,為何不選一個自己人?

第三,按照一般的政治原則,輔政大臣通常都是宗室,不會落到楊堅這個外戚頭上。正因為如此,如果他們矯詔讓楊堅輔政,楊堅才會格外感恩戴德,這才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發展。

就這樣,兩個人商量好之後,就假託宣帝命令,召楊堅入宮侍疾。

楊堅正謊稱足疾,在家養病,忽然聽說讓他進宮侍疾,被嚇壞了。這個所謂的入宮侍疾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他遷延不去揚州上任,皇帝生氣了,騙他進宮,要殺他?還是皇帝真的病了?楊堅忐忑不安地進宮了。

也是機緣湊巧,楊堅在宮中永巷的東門碰到了術士來和。來和給楊堅看過相,還說他有帝王之相,跟楊堅關係不錯。另外,此人跟皇帝關係也很親密,經常出入宮廷,是個消息靈通人士。

看見來和,楊堅就像撈到救命稻草一樣,趕緊問他:「我無災障不?」我此去會有災難嗎?來和剛從宮裡出來,當然知道了幾分情況,就微微一笑,說:「公骨法氣色相應,天命已有付屬。」從您的骨法氣色上看,您有當皇帝的樣子,天命已經有所囑託了。楊堅這才稍稍放下心來,進宮了。

楊堅一進去,劉昉和鄭譯馬上就對他攤牌了。他們說,太上皇快不行了,沒留下什麼政治安排。我們想要替他起草一份詔書,讓你給小皇帝當輔政大臣!

聽他們這麼說,楊堅是什麼反應?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楊堅「固辭,不敢當」。堅決推辭,說自己當不了。

楊堅不是一直有野心嗎?現在,天上掉餡餅,讓他當輔政大臣,他怎麼還要推辭?是不是裝樣子,三讓而後受之呢?

其實並不是。要知道,三讓而後受之,一般都出現在當權者胸有成竹的情況下,讓與不讓只是一個程序問題。但是,楊堅此刻可沒有這樣的把握。北周宣帝眼看不行了,各種政治力量都在激烈地爭奪權力,鹿死誰手還不一定,他怎麼敢隨便推辭?

那他為什麼還要推辭?很簡單,他沒什麼心理準備。要知道,雖然楊堅一直覺得宣帝活不長,但是,宣帝畢竟才二十二歲,誰也沒想到他會這麼快就死。現在事起倉促,誰知道劉昉、鄭譯他們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楊堅可是個老成持重的人,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他決定,先推辭一下。

問題是,他這樣一推辭,劉昉他們可難辦了。本來,他們假託聖旨,請楊堅輔政,也是冒了巨大的風險,楊堅如果不領情,不接受,那他們下一步又該怎麼辦呢?在這種情況下,劉昉真著急了,他說:「公若為,速為之;不為,昉自為也。」你要干就快點兒,你不幹,我干。

楊堅一聽他說得這樣誠懇,知道事情不假,這才放下心來,趕緊說,那還是我來吧。就這樣,因為北周宣帝暴卒,也因為劉昉、鄭譯等人的幫助,楊堅突然鹹魚翻身,從一個備受猜忌、性命難保的倒霉蛋一躍成為北周輔政大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