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楊堅出世 三、雄武少年

楊忠已經功成名就了,他還缺什麼呢?缺子嗣。半生奔波,轉眼已經人到中年,不能沒有接班人。老天也往往喜歡做錦上添花的事,就在楊忠事業日漸興旺發達的時候,他的長子,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楊堅誕生了。

這時候,楊忠已經三十六歲了,三十六歲得子,即使在今天都不算早,何況是楊忠生活的那個年代。中年得子,楊忠當然大喜過望。

中國歷代皇帝誕生,都有各種靈異現象。楊堅出生時有沒有?當然有。《隋書·高祖紀》里就記載了一段:「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541)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這是最官方版的靈異說法了。

這段故事雖然話不多,但是包含著楊堅早年的重要信息,當然得仔細分析一下。我們把它分成三部分分析。

第一部分:「紫氣充庭。」這是不是真的?這種紫氣神光的故事太多了,基本都不可信,帝王神話而已。當然,若是生在朝霞四射的早晨或者是彩霞滿天的傍晚,就算我們小老百姓的孩子,也沒準兒能伴隨著點紫氣神光,只是沒人記錄罷了。

第二部分:「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這是不是真的?主體上是。

事實上,楊堅不僅生在寺院里,而且也確實是一個叫智仙的尼姑在寺院里養大的,跟佛教的緣分比從和尚到皇帝的朱元璋還要深。問題是,朱元璋是窮人,不得已到寺廟討生活,楊忠好歹也是將軍,為什麼要把兒子交給尼姑養?這一方面當然說明楊忠信佛,但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楊忠太愛這個孩子了。

中年得子,唯恐養不活,怎麼辦?當時的人普遍信佛,不如託身佛門,所以才讓尼姑放在庵里養大。但是,真要放在尼姑庵里,自家人不能隨時照看,楊忠哪能放心!怎麼辦?他是將軍,家大業大,於是就把自家房子的一部分改作寺院,請當時鼎鼎有名的神尼智仙來住持,和《紅樓夢》里的檻外人妙玉住進賈家家廟櫳翠庵一樣。這樣一來,楊堅是進寺不離家,佛家的好處和世俗的好處都沾上了。這當然是楊忠疼惜兒子的一片苦心。

第三部分:「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這部分是不是真的?半真半假。

假的是哪部分?「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肯定是假的,因為這很畸形,根本不是正常人的長相;手上有字可信可不信,跟眾多旅遊景區那些所謂的犀牛望月是一個類型,看得出看不出全憑想像力了。

哪部分是真的?「目光外射」是真的。所謂目光外射,其實就是雙眼炯炯有神,這是精力充沛的表現,也是權威人格的特徵。楊忠本人就是個美男子,身材高大,美髯飄舞,很符合當時的審美品位。這樣的身材遺傳給楊堅,再加上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還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後來有很多人給楊堅看過相,都說他容貌非常,可能就是被他雄偉的外表和精光四射的眼神折服了吧。

可能有人會想,這樣一個孩子,爸爸是將軍,難免仗勢欺人;父親還是中年得子,肯定嬌生慣養;又在尼姑庵里長大,難免帶點女性氣息,這應該是二世祖吧?長大不會有什麼出息的。

是不是呢?還真不是這樣,楊堅從小就老成持重。在兩方面的表現,令人嘆為觀止。

第一,清心寡欲。楊堅成年之後曾經說,我從小在尼姑庵長大,所以就喜歡吃素,喜歡聽寺里的鐘聲,大概前生就是和尚吧。換言之,尼姑庵沒給他培養出什麼女性氣息,反而造就了他宗教徒一般的清靜性格。

第二,不苟言笑。嚴肅到什麼程度?《隋書》有一句話說他「雖至親昵,不敢狎也」。從小就深沉,天生是當領導的料。

楊堅為什麼會養成這樣深沉嚴肅的性格?也可以找出兩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第一,西魏的大環境不給他當二世祖的機會。北魏在六鎮起義後,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楊堅家屬於西魏。那麼,東魏和西魏哪一方力量更強?當然是東魏。

首先,東魏經濟實力強。東魏和西魏基本上以黃河為界。黃河「幾」字形東邊一豎再往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以東就是東魏,這可都是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幾」字形東邊一豎往西,也就是陝西省往西,才是西魏。這邊地狹民瘠,經濟條件比東魏差了不少。

其次,東邊的軍事力量也強過西邊。東魏和西魏的掌門人雖然都是六鎮出身,他們的軍事班底也都是六鎮將士,但是,因為東魏佔據的是原來北魏的中心地帶,所以六鎮將士中,絕大多數都歸了東魏,有十幾萬之眾。而西魏只拿到了六鎮中的一個——武川鎮的兵力,最初入關的時候甚至都不滿三千人,軍事力量對比相當懸殊。

因為力量相差太遠,東魏天天想著吞併西魏,所以連年進攻,咄咄逼人,而西魏則是疲於應付,自身難保。

有一件事情最能說明兩方的力量對比情況。當時,每年冬天,黃河的水封凍之後,東魏都有可能派騎兵來偷襲。西魏打不過,只好派兵整天守著黃河,不光監視敵情,還得監視河水,一看見黃河結冰,就趕緊把它鑿開,好讓東魏騎兵過不來。鑿冰正說明了西魏處於守勢。

在這種情況下,西魏的領導集團天天想著救亡圖存,因此勵精圖治,很有朝氣。這種大環境可不允許腐化墮落的二世祖存在,相反,越是將軍的兒子,越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誰讓他天生責任就比別人重!

第二,楊堅本人所處的教育環境也非常嚴格。楊堅十三歲以前接受的是尼姑智仙的教育,十三到十四歲則是在太學讀書。智仙雖然是個尼姑,但是,從她遊走在權貴之家可以看出,她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尼姑,相反,她有非常入世、非常政治性的一面。

智仙是怎麼教育楊堅的?舉兩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了。

第一,智仙給楊堅起了個小名叫那羅延。那羅延是梵文的音譯,金剛力士的意思。在佛教里,那羅延扮演的是護法神的角色。我們現在在寺廟裡還能看到護法神左手持劍,右手持叉的形象。從這個小名看來,智仙非常清楚,楊忠將軍的這個兒子,雖然交給她養育,但並不是要當佛門弟子養育的,相反,這個孩子一定會接著當將軍,做殺伐的事業。有了這樣的認識,智仙的教育方向當然也就有了皈依。

第二,楊堅七歲的時候,智仙曾經告訴他:「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興盛,同時,「末世論」「滅佛論」也很有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智仙殷切期望她所養育的小孩將來能夠護法,這不足為奇。不過,在幼小的孩子心中,還是「兒當大貴」這樣的心理暗示更有影響力吧。

再看太學教育。尼姑的教育雖然方向不錯,但是,畢竟太與世隔絕了。一個有遠大志向的孩子真想成長,必須完成社會化的過程,跟更多的人打交道,積累政治資本。

十三歲的時候,楊堅終於走出尼姑庵,到太學讀書了。

太學是中國古代專門培養貴族子弟的學校,在漢朝曾經非常興盛。但是,後來天下大亂,太學也越來越沒落了。西魏集團是從六鎮起家的,本來就是一些赳赳武夫,鮮卑人當然沒什麼文化基礎,即使是六鎮的漢人,也深受鮮卑化的影響,基本都是不學無術。幸好,西魏的掌門人宇文泰是個有見識的人,他知道,只憑武力沒有辦法在關中地區紮下根來,所以,他一直提倡學習,甚至在自己的衙門裡設置學堂,讓部下白天工作,晚上學習。讓官僚子弟到太學讀書,也是這種思想的產物。

楊堅從小就深沉嚴肅,志向遠大,他在太學不僅學習了一些儒家經典,而且很快就成了領袖人物,有了一批追隨者。這可是一張寶貴的關係網。事實上,後來幫助楊堅從北周小皇帝手裡奪權的鄭譯,就是楊堅在太學的同學。這樣看來,不僅西魏的環境要求楊堅奮發向上,楊堅早年接受的教育也同樣鼓勵他成就大事。

說了這麼多楊堅的身世和早年教養,可以來總結一下楊堅其人了。楊堅此時雖然還是少年,但是,他身上已經表現出幾個至關重要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背景深厚。楊堅的祖上出身武川鎮,父親是西魏的大將軍,而武川鎮軍閥是當時西魏社會的最高層。在門閥體制下,這樣的出身會讓他很容易進入政治高層,這也是他日後功業的基礎。

第二個特徵是志向遠大,教育良好。楊堅的出身決定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性格,而他的學習背景又成就了他文武雙全的底蘊。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素質。

事實上,當時人對楊堅的評價也確實如此。據史書記載,一代梟雄宇文泰在看見楊堅之後非常驚詫,讚歎說:「此兒風骨,非世間人!」可以想像,一個少年英雄的形象已經是呼之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