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楊堅出世 一、武川苗裔

要講隋朝,當然得從它的締造者楊堅說起。

楊堅何許人也?可能有人會說,楊堅是弘農楊氏後裔。《隋書》《新唐書》都是這麼記載的,那可是名門望族。這個家族有個大名鼎鼎的祖先叫楊震,是東漢人,號稱「關西孔子」,是個大儒。這樣說來,楊家不僅是名門望族,而且還是文化精英。

可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個所謂弘農楊氏後裔,恐怕是假的。

為什麼?有兩個證據。

第一,楊堅的父親叫楊忠,而楊震的曾祖父也叫楊忠,這就有問題了。要知道,中國人跟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若是敬重自己的祖宗,會給小孩取跟祖宗一樣的名字,以示紀念。所以在英國皇室,就有從亨利一世到亨利四世,甚至還有從愛德華一世到愛德華八世。而中國人則不同,中國人在取名的時候講究不犯祖先的名諱,特別是楊堅生活的時代還是士族社會,士族更講究這一點。當時有學問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能背大量的家譜,可以和別人說一天的話,絕不冒犯別人任何祖先的名諱。比如說別人的爸爸叫李進,那當著人家絕不能說出「進」字,這樣一來,「進門」就得改成「入門」。連別人祖先的名諱都要避諱,更何況是自己的祖宗。試想,如果楊堅真的出身弘農楊氏,他的父親怎麼可能取名楊忠呢?

第二,楊堅的媽媽名叫呂苦桃,是山東人。山東呂氏本來就默默無聞,再看苦桃這兩個字,更是和小花、小草一樣,是典型的勞動婦女的名字。事實上,呂苦桃的家庭也確實寒微。後來楊堅當了皇帝,到山東去尋找舅舅一家,把舅舅接到京城。楊堅看到舅舅就想起去世的母親,潸然淚下,沒想到,舅舅一點悲傷的表現都沒有,反而當著好多大臣的面說了一句:「種末定不可偷,大似苦桃姊。」意思是,我們家的種誰也偷不去,你看皇帝跟我苦桃姐長得多像!說話如此不文雅,盡顯寒門小戶的本色。魏晉南北朝是門閥士族社會,婚姻最講究門第。如果楊堅家出身於弘農楊氏,他的父親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跟這樣小門小戶的女子結婚的。

所以說,所謂弘農楊氏,純粹是自抬身價,冒牌貨。

如果楊堅不是弘農楊氏的後裔,那麼他到底是誰的後裔?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他的遠祖是誰,從哪兒發祥的,已經搞不清楚了。根據《周書》等史料的記載,他真正的有名字和事迹記載的第一代祖先不是大儒楊震,而是一個投靠了鮮卑族政權的漢人,叫楊鉉;楊氏一族,也不住在弘農,而是居住在一個叫武川鎮的軍鎮里。

武川鎮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的土城梁村,南面緊緊依靠著大青山,扼守草原進入內地的門戶。

北魏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政權,太延五年(439)一舉統一了中原,但是,北魏也有敵人。在它的北面,有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叫柔然,不時侵擾北魏。當時,北魏的首都還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緊挨著草原,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北魏就在沿邊地區(今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合稱「六鎮」,武川鎮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所以,六鎮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他們出將入相,政治前景光明。楊堅的祖先待在這個地方,進門喝酒吃肉,出門風吹草低,小時候舞槍弄棒,長大了精忠報國,應該生活得挺有意思,也挺有意義。

可是,後來發生了一件大事,永遠地改變了六鎮的命運,改變了北魏的命運,當然,也改變了楊堅家族的命運。

正光四年(523),六鎮士卒起義。起義大軍離開自己的軍鎮,滾滾南下,迅速地衝垮了北魏政權。

可是,六鎮是為了保護北魏而設立的,是國家柱石,怎麼會起義?

這還得從北魏的漢化說起。北魏雖然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非常有雄心。統一中原後,它不希望延續此前少數民族政權的命運,只會打仗,不會治國,總是驟興驟滅,它想要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在中原紮下根來。可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要想紮根,只有漢化。

基於這樣的雄心和見識,北魏孝文帝進行了大規模的漢化改革。積極學習漢人的先進管理經驗,而且還要求所有鮮卑人都穿漢服、改漢姓、說漢話、娶漢女、葬漢地,加速民族融合。

另外,為了離中原地區更近,孝文帝還把首都從山西平城遷到了河南洛陽。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當然是一場非常偉大的變革,大大地推動了鮮卑族的文明進程,但與此同時,這場改革也埋下了六鎮起義的種子。

為什麼?簡單來說,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損害了六鎮軍人的利益。

六鎮本來是保衛國家、保衛首都的橋頭堡,可是自從孝文帝遷都洛陽,六鎮的地位就變了。從保衛首都的重鎮變成了遠離首都的邊鎮,沒那麼重要了。隨著六鎮的邊緣化,六鎮將士的地位也大大降低了,不僅陞官越來越難,他們粗野豪放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不入那些漢化了的鮮卑貴族的法眼了。

又要吃苦,又不能陞官,還要被人看不起,哪個鮮卑貴族還願意到六鎮來!沒辦法,北魏只好徵發附屬部落、漢人百姓甚至犯罪分子過來戍邊。這樣一來更糟糕了,原來的貴族子弟培訓基地居然變成了勞改農場,地位真是一落千丈。

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氣氛就在六鎮瀰漫開了。

第一是怨氣,怨那個越來越漢化、越來越腐敗、越來越跟他們格格不入的北魏中央政權。

第二是六鎮內部的袍澤氣,也就是哥們兒義氣。大家雖然來自五湖四海,有鮮卑人,有漢人……但是,既然處境相同,也就不用把民族界限分得那麼清楚了,都是割頭換命的好兄弟,都把各個軍鎮看成自己的第二故鄉,甚至比第一故鄉還要親切。

各個軍鎮和中央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終於,正光四年(523),六鎮士兵爆發起義,起義軍猶如洪流一般,一下子把北魏政權沖得七零八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