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星王朝 一、矛盾的王朝

說起隋朝,大家都不陌生。不僅不陌生,可能還會有三個關鍵詞立刻出現在腦海之中。

第一,短命。隋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581年建立,618年滅亡,一共才存在了三十八年。如果不算隋末的幾個傀儡小皇帝,這三十八年其實就只有兩代皇帝,開國皇帝隋文帝後面緊接著就是亡國皇帝隋煬帝。二世而亡,恐怕只有秦朝可以「媲美」了。

第二,暴虐。隋朝暴虐的名聲主要是隋煬帝製造的。很多史書都說隋煬帝是殺死了父親隋文帝才當上的皇帝。弒父當然暴虐,但是也會有人說,權力是人性的腐蝕劑,皇家自古多冷血,一代聖君李世民還殘殺兄弟呢,也沒比隋煬帝強多少。真正讓人不能原諒的是,隋煬帝治國比治家更暴虐。

隋煬帝當政十三年,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游江南、巡張掖,再加上三征高句麗,大工程連著大戰爭,搞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時。當時,全國三分之一的丁男都被徵發參加各種勞役、兵役,甚至出現了「丁男不供,始以婦人供役」的局面,這在古代可是超出常理的暴行。

可能有人要說,不是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嗎?讓婦女服勞役,說明隋朝女性很強悍啊!話可不能這樣講。古代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婦女以家務勞動為主,男主外、女主內並非純然是對婦女的壓迫,更多的倒是對婦女的體恤。在這種情況下,哪個政權如果敢讓婦女走出家門,走上工地,那可真是濫用民力,駭人聽聞了。百姓為了不去遠方送死,乾脆咬咬牙,自己把一隻手或者一隻腳砍掉,人工緻殘,還美其名曰「福手福足」。這樣的人間慘景全是拜隋煬帝所賜。

所以,隋末就出現了一篇檄文,討伐隋煬帝,說:「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把南山上的竹子用完,都寫不完他的罪行;用盡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以後就演變成一個成語——罄竹難書,意為壞事多得數不過來。

第三,造反。皇帝如此暴虐,老百姓當然難以承受,最後只能揭竿而起了。隋朝末年,豪傑蜂起。《隋唐演義》號稱十八路反王,揮著三板斧的程咬金、賣馬的秦瓊、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李元霸,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英雄。瓦崗寨、高雞泊也和水泊梁山一樣,成為中國人心目中英雄聚義的聖地。當然,這些英雄不免有戲說的成分,但是,戲說的背後,是天下大亂的社會現實。事實上,就連唐高祖李淵也是造反的英雄之一,後來修成正果,建立大唐,那是後話了。

雖然短命、暴虐和造反給人的印象深刻,但是,僅僅這三個詞,絕不是隋朝的全部形象。要說到隋朝的歷史地位,還有另外三個關鍵詞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哪三個詞?統一、富強、文明。

先說統一。這可是隋朝對中國歷史的一個非常偉大的貢獻。這個貢獻大到什麼程度?和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樣,甚至比秦始皇統一六國還不容易。

有人可能會質疑,秦統一六國,而隋朝只是平定江南,為什麼說隋朝統一比秦朝還不容易?

這是因為,雖說秦滅六國,但是總的說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還都屬於華夏民族,所以秦朝建立的主要還是華夏民族的統一。但是隋朝統一就不一樣了,它把很多少數民族都整合進了中原政權,是真正建立在大範圍民族融合基礎上的大統一。

西晉末年,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他們建立政權,號稱十六國,把西晉王室趕往江南。後來,鮮卑族在群雄混戰中崛起,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再後來,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又演化成北齊和北周,與逃往南方的漢族政權對峙。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這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漢人和少數民族互為仇敵,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互相瞧不起。南方人管北方人叫索虜,嘲笑他們腦袋後面拖著的辮子;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島夷,嘲笑他們困居小島,施展不開。有個帶有民族歧視的詞語甚至一直沿用到現在。什麼詞?漢子。現在管男人又叫漢子,比如說西北漢子、紅臉漢子,是中性詞,甚至略帶褒義。其實,這個詞最早出現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可是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蔑稱,也是二等公民的代號。

北方是少數民族的天下,南方是漢人的天下,當時好多人都以為,這兩部分可能就這麼永遠分開了。可是,隋朝就有本事把這兩個部分捏在一起,也只有把北方少數民族和漢人整合在了一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樣的統一,當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秦朝了。

再說富強。什麼叫富強?通觀今天的世界就知道,所謂富強,至少包含兩個指標。

第一,經濟富。

第二,軍事強。

這其實是古今通則,隋朝也不例外。

先看經濟實力。說到古代的經濟狀況,人們通常考慮兩個指標: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糧食。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將近五千萬,接近西漢末年的水平。有人說,過了好幾百年,還沒達到漢朝的數字,這說明隋朝不行啊!

要知道,從西漢後期開始,中國的人口數量可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了西晉,更是衰落到一千六百萬的最低值。西晉之後,五胡入華,戰亂不已,大量人口被迫尋求豪門庇護,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強的私有財產,國家能夠控制的人口沒有多少。即使到南北朝末期,北周、北齊和陳朝三國人口相加也不過三千多萬,而隋朝僅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讓國家可控人口重新達到了五千萬,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

幹活的人多了,隋朝又實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耕者繳其稅,不僅使人們的勞動熱情空前高漲,政府的稅收也有了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隋朝存糧量無與倫比。

隋朝一共有六大糧倉。糧倉大到什麼程度?舉一個例子,河南鞏義的洛口倉,周長二十餘里,糧窖三千個,每個糧窖儲存糧食八千石,整個倉庫儲米二千四百萬石。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感慨,他說「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儲存的糧食夠政府吃用五六十年,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存糧量的最高值了。這樣看來,隋朝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時代,當之無愧。

除了糧食儲備量大、人口規模大之外,隋朝的物資流通也很便利。這就有賴於一個重點工程——大運河。大運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餘杭(今浙江杭州),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這條水路一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就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大運河經過修修補補,一用就是一千多年,有的河段甚至今天還在使用。唐朝的皮日休有一首詩《汴河懷古》說得好:「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一代暴君隋煬帝,在唐朝人眼裡甚至可以和大禹相提並論,就是因為唐人深受其惠了。

再看軍事實力。隋朝實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均田的農民,農忙種田,農閑練兵,有戰爭則隨時奔赴戰場。只要殺敵立功,就可以享受各項優惠政策,分得更多的田地。因為生活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府兵作戰非常英勇。再加上隋朝統一後國內戰爭結束,槍口一致對外,隋朝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很快就變了。

本來,隋朝建立以前,整個東亞的霸主是突厥。當時,北方北齊和北周並列,兩個政權都爭著向突厥進貢,搞得突厥非常傲慢,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我在南兩兒(指北齊、北周皇帝)常孝順,何患貧也!」

隋朝建立以後,兩代皇帝勵精圖治,南北關係就逐漸顛倒過來了。隋朝越來越強,突厥反而分裂成東、西兩部。沒過多久,東突厥在隋朝的軍事壓力下投降了隋朝。

大業三年(607),隋煬帝率領五十萬大軍,北巡蒙古草原,東突厥的啟民可汗率領本部和附屬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煬帝,為了表示臣服,啟民可汗甚至要求放棄本民族的服裝,改穿漢家衣冠,當大隋王朝的百姓,這真讓隋煬帝喜出望外。懾於大隋皇帝的威風,西突厥和它控制的西域胡人也都紛紛前來朝貢。

北方的威脅徹底解決了,這可是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盛事。

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天可汗」,意思是說,他不僅是大唐的皇帝,還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最高首領。其實,這個稱號還是從隋朝開始的。當時,東突厥的啟民可汗感動於隋文帝的扶助之恩,給隋文帝上了一個尊號,叫「聖人可汗」,和天可汗是一個意思。就在聖人可汗的領導下,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新構建起來了。這就是強盛。

最後說文明。要知道,從五胡十六國開始,中原地區就瀰漫著重武輕文的風氣。少數民族統治者或者本身就非常輕蔑文化,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整個社會粗野凶暴、無法無天,這對於文明的成長當然不利。隋朝皇帝雖然也是軍人出身,但難得的是,隋文帝和隋煬帝父子兩代都知道,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那到底怎樣治天下?他們實施的方案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