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異界(154)

因為沒有油,整個布洛斯之花沒有夠用的照明燈,只有駕駛艙里透出一絲微弱的燈光,那是布宜諾斯基開了一盞應急燈,因為看不清方向盤,很容易搞錯方向。

好在天上的星星很多,星光雖然微弱,但是聚少成多,布洛斯之花的甲板上,倒也不是一片黑暗,至少,龐小南還能看清楚小田莉瑪俊俏的臉龐。

「小田莉瑪教授,你怎麼不回船艙里休息。」龐小南打坐在甲板上,準備吸收靈氣,可是旁邊的小田莉瑪久久不動身,讓他有些不好開始。

「我想再坐坐。」小田莉瑪不客氣的坐到了龐小南的身邊。

「龐小南,你這次回去準備幹什麼?」小田莉瑪關切的看向龐小南的臉,經過新布洛斯的歷練,龐小南的臉部線條愈發的堅韌。

「先別想著回去,先離開布洛斯圓盤再說。」龐小南沒有小田莉瑪那麼樂觀,只要一分鐘還在布洛斯圓盤內,就不能掉以輕心。

「我是說,如果我們回到了華國,你想幹什麼?」小田莉瑪此次經歷了生死,突然對安安穩穩的生活充滿了嚮往。

「我啊,還是回學校去上學唄。」龐小南想都沒想,本來他就是個學生,雖然沒上過幾節課,但是還是要履行學生的義務的。

「你說你回去上學,你自己信嗎?你根本不像個學生!」小田莉瑪也教過很多年書,龐小南這樣的傢伙說是老師都會有人信,但是說他是個學生,打死她也不信。

「你這話說的,你可以去調查我的學籍啊,我可是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天之驕子,畢業還有工作分配的,進去就算工齡的……」龐小南其實一開學對自己的東力軍校學生身份是很自豪的,當然,現在也不差。

「你表面是個學生,其實你是個道士對不對,你家裡一定是道士世家。」小田莉瑪早就懷疑龐小南的道教身份,從他的談吐和武功來看,是道家傳人無疑。

「哈哈,這都被你看出來了,」龐小南摸著後腦勺,將計就計,「沒錯,我就是道黨派第七十七代傳人,龐小南是也!」

「哈哈,我就說嘛,你肯定是道教中人,老實告訴我,你們道教的人,是不是不能結婚生子啊?」小田莉瑪一直覺得,龐小南的對待兒女之情的態度有些奇怪,今天終於被她逮到機會一探究竟。

「看來你對道教有些誤解,今天我給你普及一下道教的知識。」龐小南富有深意的看了小田莉瑪一眼,他並不知道自己講的世俗之人是否能理解。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家思想為最高信仰。道教實際上是把發端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宗教化,將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和繼承人神仙化而形成的宗教。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一直以來,很多人對道士究竟可不可以結婚生子一直抱有疑問,我們不妨來從道教的發展歷史上探究這個問題。

道教與華族同呼吸、共命運,道教的歷史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道教也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分為了諸多流派,其中最早的應屬茅山派。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

茅山派開宗立派三百年後,東漢末年,張魯篡張修所立教派,稱為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經典。並在漢中建立起割據政權。又有張角在中原地區建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經典,發展信徒並領導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起義被鎮壓後,太平道銷聲匿跡。

魏晉時期玄學的盛行為道教的傳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道教的理論基礎得到豐富和升華。道教名家葛洪、陶弘景充實了道教的神仙學說和修鍊理論,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同時也在與佛教等外來宗教的交鋒中互相借鑒了對方的教義理論。

隋唐時期道教發展到了全盛時期,尤其是唐朝。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採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終南山少陽派、茅山宗成為道教主流。北宋統治者繼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真宗和宋徽宗兩位皇帝更是大修道藏,建宮觀,冊封神仙。北宋時期符籙道法興盛,以高道眾多的茅山宗實力最強盛。全真派也在此時悄然崛起。

南宋、金、元時期,道教的分化嚴重,諸多教派林立。而全真龍門派祖師長春真人丘處機因為得到成吉思汗的賞識,獲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全真教遂成為北方道教主流。南方則由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等符籙道派繼續發展,形成了新的道教派別——正一道。

明朝以後,道教逐步走向世俗化和民間化。多位明朝皇帝都尊崇道教,使道教的興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並且由官方將道教正式劃分為全真、正一兩個派別。清朝以後隨著滿族統治者的打壓,道教走向沒落。

從道教的發展史上看,在全真教興起之前,道教一直是一個很世俗化的宗教。道教徒們大都在修仙問道的同時行醫濟世,扶危濟困。此外,也並沒有禁止結婚生子一說。對婚配的禁忌發端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之爭,道教和佛教在教義理論上的相互借鑒。但是在當時,也僅僅作為一種戒律理論,並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接受了這一嚴格戒律理論的全真教派在唐宋時期完成了理論體系的構建,到元朝時期隨著統治者的青睞而發展到了頂峰。

實際上在金、元之前,對於道士出不出家並沒有要求,基本上道士都不會出家。天師道就不禁婚配,事實上,張魯所傳的天師道歷代天師都以嫡親身份繼承法統。等到金代全真教創立之後,才有了出家制度(即丘處機的傳戒制度)。全真教為不結婚、食素、住在道觀的出家道士,男的為道士,女的為道姑,其特點是: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並且男道士要留鬍鬚。而正一道則並沒有這樣的要求,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食葷,只有在做法事時才要執行戒律。

所以,即便是從教義教規上講,也只有全真教的道士才禁止婚娶。其他的道教流派大多是沒有這樣的約束的。

小田莉瑪聽的津津有味,她並不排斥宗教,尤其是華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個門派,你要是不知道道士的神通廣大,人家會說你孤陋寡聞。

龐小南頓了頓,繼續說到了道教正統。

張魯的爺爺張陵,是嚴格意義上的道教創始人,也就是五斗米道的祖宗,所以被後世人敬稱為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西漢開國大功臣張良的第十世孫《漢天師世家》記載: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綱、綱生大順、大順生道陵。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後來嘆息道:「這些書都無法解決生死的問題啊!」

於是張道陵棄儒改學長生之道。張祖二十五歲,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卻身在朝政,志慕清虛,不久就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修鍊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初年,漢和帝賜為太傅,又封為冀縣侯,三次下詔,張祖都婉拒了,他對使者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只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祖決心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

張祖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祖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祖六十歲,後又移居四川鶴鳴山,感石鶴長鳴。

漢順帝漢安元年正月十五日,傳說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祖《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於是天師於漢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大戰眾鬼,制伏外道惡魔,誅絕邪偽。天師道法通玄,諸魔所不能敵,各各降服,願意皈依正道,於是天師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黃帝壇下盟誓,人處陽間,鬼處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於北陰酆都城,八部鬼帥流放於西域邊地。從此妖魔降服,人民安樂,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師與眾鬼帥戰鬥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設立二十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