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希拉里·曼特爾和她的《提堂》

2012年10月11日,繼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時隔僅數日,10月16日晚,英美文學界中重要性僅次於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布克獎又拋出了一枚重磅炸彈:現年六十歲的英國女作家希拉里·曼特爾憑藉2009年布克獎小說《狼廳》()的續集《提堂》()再度摘得布克獎。由此,國際文壇產生了第三位兩度獲布克獎殊榮的作家,前兩位分別是澳大利亞國民作家彼得·凱里和南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M·庫切。希拉里·曼特爾二度折桂的消息傳出後,輿論一片嘩然,曼特爾創造了布克獎歷史上的多個「史無前例」——她是第一位兩度獲布克獎的英國作家,也是第一位憑藉一部作品的續集再添殊榮的作家,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

2009年,曼特爾的小說《狼廳》獲得布克獎無疑在全世界颳起了一陣「都鐸旋風」。小說主人公是歷史上著名的亨利八世的國務大臣——托馬斯·克倫威爾,《狼廳》講述的是克倫威爾如何在錯綜複雜的政治勢力中迅速崛起,攀上權力的頂峰,並扶持了安妮·博林成為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的故事。而此次獲獎的《提堂》則延續了《狼廳》的情節,繼續借克倫威爾的眼睛,講述了安妮·博林如何失勢、被亨利八世處以死刑的故事。

榮膺布克獎之後,曼特爾和她的《提堂》再次複製了《狼廳》的獲獎奇蹟,各種文學大獎撲面而來:科斯塔文學獎、大衛·科恩獎、Specsaver國家圖書獎之「英國年度作家」、2012年《出版人周刊》十佳圖書、《華盛頓郵報》十佳圖書……除了收穫各種令所有作家羨慕不已的文學獎項之外,曼特爾的作品更是受到了出版界以外的廣泛關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已經將《狼廳》和《提堂》兩部作品改編為舞台劇,並於2014年1月正式公演。更振奮人心的消息是,BBC2套正緊鑼密鼓地籌拍這兩部作品的電視劇,預計在2015年推出一部長達六小時的迷你電視劇。可以說,一場關於都鐸王朝的文化盛宴正在徐徐拉開序幕。

本屆布克獎的評委們評價稱,曼特爾筆下的克倫威爾堪比《教父》三部曲里的黑手黨頭目,而曼特爾的小說糅合了細膩的散文風格以及驚心動魄的筆觸。「這本書里你能同時看到考利昂 和D·H·勞倫斯的影子,」本屆布克獎評委會主席《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編輯彼得·斯托瑟德評價說,「這是一個充滿血腥的故事。但希拉里·曼特爾是一個能透過血腥思考的作家。她用藝術、文字的力量,創造了道德的兩難局面。」

出生於德比郡格羅索普市的希拉里·曼特爾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長女,小時候在德比郡的哈德菲德的磨坊村長大,在當地羅馬天主教小學上學。曼特爾的雙親出生於英格蘭,但兩人都是愛爾蘭後裔。幼年時,她的伯祖父、伯祖母都對愛爾蘭有著深厚的情結,可惜在她十歲時,這些長輩去世,她身上的愛爾蘭情結也漸漸淡去。十一歲後,父母離婚,後來母親與情人傑克·曼特爾一起搬到了柴郡一個名叫羅米利(Romiley)的小鎮同居,希拉里則繼承了傑克的姓氏。在她的回憶錄《氣絕》()中,她曾解釋過貫穿她小說中的原動力——她的家庭背景。十二歲時,她放棄了宗教信仰,這在她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記:「真的是老生常談:罪惡感。你從小相信自己是錯誤的,是邪惡的。對我來說,因為我對別人說的話很當真,於是就養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內省和自我審視的習慣,對自己異常嚴厲。」

曼特爾在羅米利的哈里頓教會學校讀書。1970年她去倫敦經濟學院攻讀法律,後轉至謝菲爾德大學,1973年修到法學學士學位。大學期間,她是一名社會主義者。大學畢業後,她在一家老年醫院做社會福利工作,後來又到一家百貨商店做銷售員。

1974年,希拉里·曼特爾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她創作的第一本小說就是關於法國大革命的煌煌巨作,即1992年才出版的《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小說以歷史般精確的視角,講述了法國大革命中的三個傳奇革命家的一生——丹東、羅伯斯庇爾和德穆蘭,從他們的童年追溯到1794年恐怖統治時期直到三人英年早逝。1977年,曼特爾與身為地質學家的丈夫傑拉爾德·麥克尤恩前往波札那生活,後來又在沙烏地阿拉伯生活過一段時間。三十歲不到的曼特爾正是在波札那創作了這部小說的大部分章節,不過,同許多作家的處女作一樣,第一部作品的出版之路並不順利。當她帶著這部心血之作返回倫敦時,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出版這部小說。在遭到出版社拒絕的同時,曼特爾還經受著巨大的病痛折磨,多年四處尋醫問葯,卻始終無法確診。在波札那時,她查閱到一本醫書,意識到自己可能患的是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後來返回倫敦時經醫生確診了。由於當時條件所限,經過手術後她再也無法生育,而且之後持續的類固醇治療導致她體重激增,外貌也發生了劇變。

曼特爾曾表示「當時自己的人生出現了危機,」她說,「得知自己以後無法生育,健康狀況也不明朗,甚至無法治癒,書又被出版社拒絕,我那時只想回家,回到那個在非洲的家。」不過,曼特爾到底沒有被命運所打垮,在談到自己如何度過那段艱難歲月時,她是這麼說的,「我頭腦很清楚,強烈地感覺自己必須要迎難而上,我意識到自己應該去試試別的題材。於是,我創作了一部篇幅略短、標準的現代小說。」這部「標準的現代小說」就是後來1985年出版的、希拉里·曼特爾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每天都是母親節》()。一年後又出版了續集《空白財產》()。從此,曼特爾便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創作了十一部長篇小說,一部短篇小說集及一部自傳。

1985年的處女作發表之後,曼特爾就開始涉足不同文類的創作,而且作品的題材跨度極大。小說《蓋宰大街上的八個月》()直接取材於她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生活經歷,取用一幢城市公寓樓里鄰里之間危險的價值觀衝突,表現伊斯蘭國家和自由的西方間的緊張關係。《弗拉德》()獲得溫尼弗雷德·霍爾比紀念獎,故事發生在1956年一個杜撰的名叫Fetherhoughton的北方小村,故事背景發生在修道院與羅馬天主教教堂。一個神秘的陌生人在那些受壓迫、遭鄙視的人們的生活裡帶來了鍊金術般的轉變。1994年的《變溫》()則將故事背景設置在諾福克的鄉下,探索了拉爾夫和安娜·埃爾德雷德夫婦的生活,他們撫育四個孩子,將畢生貢獻於慈善事業。這對夫婦早年在南非做傳教士時,曾身陷囹圄,被驅逐至貝專納(即後來的波札那),悲劇就是從那裡開始的。《愛的考驗》()獲得霍桑登獎,故事發生在1970年的兩個大學學期,記錄了三個女孩離家去倫敦讀大學的過程。撒切爾夫人的形象在小說中有過驚鴻一現,小說主要探討的是女性的慾望和理想,暗示她們經常受到打擊和阻礙。

儘管創作的題材多種多樣,但曼特爾始終還是對歷史題材青睞有加。接下來的1998年,曼特爾再度挑戰歷史小說題材,根據18世紀末的真實歷史人物查爾斯·奧布萊恩的故事,創作了《巨人奧布萊恩》()。小說沒有將奧布萊恩和他的對手蘇格蘭醫生約翰·亨特當成歷史人物來寫,而是把他們寫成一個黑暗暴力的童話中的虛構主人公,也是啟蒙時代的必然受害者。曼特爾還為BBC4套將此書改編為劇本。2005年,小說《黑暗深處》()獲2006年橘子獎提名。故事發生在千禧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莉森·哈特的專業靈媒,她冷靜快樂的外表下隱藏著古怪扭曲的心靈。她周圍那一大幫隱形的「朋友」,時時都可能化為人形。小說以幽默睿智的視角揭示了超自然世界也同樣可能與普通人的世界一樣庸俗平凡。同年,曼特爾受封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

很難想像,如果當初希拉里·曼特爾那部講述法國大革命歷史的作品《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在1979年就出版(而非實際上的1992年),她是否還會保持一個歷史小說家的身份,抑或是堅定地皈依其他文學類型。不管是何種因緣巧合,2009年《狼廳》的獲獎一鳴驚人,這是對希拉里·曼特爾多年來對歷史題材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創作的最高回報。該書不僅在評論界獲得一片讚譽,市場反響也空前熱烈。2009年9月,剛入圍布克獎短名單時,《狼廳》的銷量就已經與丹·布朗的超級暢銷書《失落的秘符》打成平手,在英國亞馬遜網排名緊隨其後。2009年10月《狼廳》獲布克獎後,次年3月又捧得全美書評人協會獎,對於一本大部頭的歷史小說來說,同時包攬英聯邦及北美大陸英語文壇兩項最權威的文學獎項實屬不易,而且,該書還創造了多項銷售奇蹟:至2010年7月,其精裝本在英國已售出21萬5千冊,全世界有30多個國家引進版權,總計銷量超過20萬冊,堪稱「史上最暢銷的歷史小說」。

都鐸王朝的傳奇無疑是英國歷史上最為絢麗的華彩樂章之一,其中亨利八世血腥殘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