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聖狐

一九四〇年五月十日,哈利法克斯正式拒任首相。對此,他的朋友,生於美國、眼光犀利、躋身英國上層社會的亨利(·「齊普斯」)·錢農爵士,在日記里寫道:「他的鴻鵠之志與強烈責任感均無與倫比,他的貴族地位也要求他當仁不讓,因此,我不理解他為何做出如此決定。」

眾人希望他擔綱領袖,他卻在緊要關頭拒絕承擔如此重任,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哈利法克斯身高六英尺五英寸,面色蒼白,雙眼深陷,體形略顯瘦削,讓人敬而遠之。不僅如此,因為先天缺陷,他無左手,左臂已枯乾,為掩飾而代之以假拳,假拳套著黑皮手套。不過,殘疾沒有妨礙他成為名聞遐邇的騎手,也沒有妨礙他痴迷於獵狐。他骨子裡是英國貴族中的貴族。他生於一八八一年四月十六日,時名愛德華·弗雷德里克·林德利·伍德,是查爾斯·伍德即第二代哈利法克斯子爵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童年在約克郡度過,但不幸的是,三位兄長在他十歲前先後夭亡。也正因為兄長離世,他成為世襲哈利法克斯貴族之位的當然繼承人。

伍德家是極其虔誠的英國聖公會教徒。哈利法克斯的負笈之路亦中規中矩,先伊頓公學,後牛津大學。一九〇九年,他大學畢業,旋即決定進入政壇。他繼承了位於倫敦的幾處大的房產與位於約克郡的兩處頗具規模的莊園,因此,保守黨自然成為最適合他的黨派。就在當年,他迎娶多蘿西·昂斯洛女士。多蘿西·昂斯洛女士在眾人眼裡乃「傑出女性代表」 ,因魅力、友善、體恤、仁愛名貫英倫。自此,兩人伉儷相敬。一九一〇年,哈利法克斯在北約克郡里彭市選區贏得下院席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哈利法克斯入約克郡龍騎兵隊,帶兵參加了佛蘭德的戰鬥。當時,佛蘭德有如人間地獄;他的許多朋友在那裡戰死;傷亡慘重,氣氛陰慘,所有這些讓他一生未得安寧,也影響了他的為政之道。

戰爭結束後,他與其他共計二百零一位保守黨下院議員聯名致電參加巴黎和會的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敦促他在要求德國賠償的條款上務必從嚴,不可讓步。

一九二一年四月,哈利法克斯與時任殖民地事務大臣的丘吉爾第一次在政見上抵牾。丘吉爾當時是聯合政府中自由黨的成員,對哈利法克斯出任殖民地事務次長的提議甚為不滿,竟至於兩周拒絕見他。一向沉穩得體的哈利法克斯被如此輕慢,怒火中燒,衝進丘吉爾辦公室,叱道:「我沒想成為你的手下,也無意於任何官職。我已決定明天遞交辭呈,離開這裡。但只要還在這裡一天,我希望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許多人眼裡,他「為人清高,不苟言笑,信仰堅定,足智多謀。丘吉爾則用兩字概括之:『聖狐』」 。肇始不順,不過,兩人出於權宜,倒也能擱置嫌隙。哈利法克斯還是擔任了位不高但也是有生以來第一個部長級官職。

直到一九二六年,哈利法克斯方才獲任真正使其得到同僚尊重、地位不容小覷的職位:印度總督。他的爺爺,第一代哈利法克斯子爵,一八五九年至一八六六年間任印度事務大臣。有意思的是,溫斯頓·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勛爵,也擔任過類似職務。哈利法克斯一九二六年走馬上任,同時被封為歐文男爵。該頭銜使他得以躋身上院。既如此,他則不可繼續保有下院席位。

了解哈利法克斯在印度問題上的立場,便可知其人。他任印度總督五年,支持英國全面管轄的印度實行自治,主張印度應與澳大利亞、紐西蘭一樣,充分享有「自治領地位」。和平主義的印度領袖聖雄甘地與他過從甚密。然而,因其觀點,他與幾乎所有保守黨大佬矛盾激烈,其中便有溫斯頓·丘吉爾。丘吉爾認為,哈利法克斯擺明了是視印度重於對黨忠誠。英國政府與印度政治領導人的談判破裂,印度各地再次爆發暴力衝突,哈利法克斯本打算推進印度自治,這些事件導致他的計畫受挫,反對聲四起。

印度各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如火如荼。保守黨認為,哈利法克斯應對印度的舉措過於軟弱。丘吉爾諫勸時為保守黨領袖的斯坦利·鮑德溫,面對事態,他萬勿讓與哈利法克斯的友情「左右你的判斷」 。哈利法克斯依然一如既往,在總督任上做了最後一件事,即強力推行他的計畫,於一九三一年三月三十一日簽署《甘地—歐文協定》。印度各地騷亂因此結束,眾多遭囚禁的示威者因此重獲自由。《協定》也為當年晚些時候在倫敦召開的討論印度憲政改革的第一次圓桌會議鋪平了道路。但也正因該協定,力主維持帝國全球統治的英國各派對他恨之入骨,其中尤以丘吉爾為甚。他對哈利法克斯口誅筆伐,指責他在印度總督任上的「一系列錯誤和災難」 。因為觀點相左,丘吉爾一怒之下與保守黨決裂,開始他長達數年遠離政治圈中心的生活。

一九三一年,哈利法克斯甫返英格蘭,便回到鄉村,過上了往日生活。他有三大愛好,一是獵狐,二是信教,三是從政。當年十二月,他在上院發表了第一次演講。據說,他當時「嚴格說,尚算不上政府要員,但做派儼然」 。

一九三四年一月,他的父親去世,他的勛爵封號順理成章變為哈利法克斯子爵,身份因此提升。一年後,官位也有進階: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因健康不佳辭職,斯坦利·鮑德溫再度出任首相,並擢升故交哈利法克斯為陸軍大臣。僅過五個月,隨著保守黨在一九三五年大選中獲勝,哈利法克斯再獲提拔,任掌璽大臣和上院領袖。

希特勒先生任總理至此已滿兩年。哈利法克斯對這位德國領袖持何種態度呢?

新任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在過去兩年里,就德國重啟軍備之舉可能產生的各種後果不停發出警告。哈利法克斯一九一八年時也贊成嚴懲德國,可如今,尤其自印度歸國後,對德國受到據《凡爾賽條約》和《洛迦諾公約》而強制執行的懲罰表達了某種同情。一九三六年,英國這方,國王愛德華八世棄位之舉衍變為危機,鬧得沸沸揚揚,而德國那方,希特勒公然惡意違反《凡爾賽條約》和《洛迦諾公約》,下令坦克開進萊茵蘭非軍事區。

如前述,艾登確實提防希特勒,不過,萊茵蘭事件後,他的起始想法與哈利法克斯的一致,認為該事件可通過磋商談判解決。兩人出席一九三六年三月十日在巴黎召開的《洛迦諾公約》簽署國政府代表會議。在會上,用艾登的話說,兩人發現,「我方提出的方案,即先譴責德國所為,後出台建設性方案,從而重建歐洲局勢,根本不可能得到其他各方認同」 。這出乎兩人意料。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我們發現,哈利法克斯腦子裡開始有了「解決歐洲問題的方案」的原則,且愈來愈堅定。儘管屢屢受挫,儘管戰爭已打響,哈利法克斯想的仍是綏靖。在一九四〇年五月間的幾次戰時內閣會議上,他又大談特談綏靖。

英國政府對德國重啟軍備的威脅視而不見,接受德國佔領萊茵蘭的既成事實,認為不值得為該事件與德國兵戈相見,繼續談判策略。希特勒由此得出結論,違反《洛迦諾公約》的禁令,將不會招致抗力,因此,加快了重新奪回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失去的領地的步伐。

在英國人眼裡,蘇聯威脅更大。不止於此,英國貴族中很大一部分有很強的親德心理。其中包括新近棄位、獲封溫莎公爵的愛德華八世。棄位不足一年,他決定會晤希特勒。英國政府並不十分擔心德國重佔德語民族聚居地區。尤其是在希特勒為安撫法國而主動與之簽訂不侵犯條約後,許多英國人認為,希特勒的許多想法值得尊重。據記載,在一九三七年一月召開的一次內閣會議上,哈利法克斯說,他願意「改善我們與德國的關係」;「在他看來,德國不滿英國同情法國,不滿英國指責德國,不無道理」 。

一九三七年五月,斯坦利·鮑德溫退休,繼任者是等候此位良久的內維爾·張伯倫。他甫上台便大張旗鼓推行綏靖政策,以期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哈利法克斯又與張伯倫交情由淺到深,如今自然得到快速提拔,官任樞密院議長,很快成為張伯倫麾下急先鋒。

赫爾曼·戈林,蓋世太保創始人,盛情邀請哈利法克斯參加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由他組織的在德國舉辦的獵狐活動。不止於此,期間,哈利法克斯還將被安排與希特勒進行晤談。晤談置哈利法克斯於風口浪尖,因為首相張伯倫與外交大臣在對德政策上抵牾。張伯倫認為,德方如此行事,不過是哈利法克斯獵狐活動結束後附加的一般禮節性安排。此番解釋讓原本只是懷疑的外交部憂心忡忡:首相準是背地裡授權支持綏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與德國會談,商議各種外交舉措。因此,艾登極力反對哈利法克斯前往德國,但哈利法克斯的德國之行仍獲批准。不過,他只被允許談論希特勒接下來覬覦的兩個國家,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哈利法克斯「在就這兩個國家問題表態時,須措辭強硬」 。然事與願違。哈利法克斯回國後即向外交大臣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其中一段文字讓艾登讀後十分驚恐:哈利法克斯與德方已經商討「替代歐洲現有秩序的其他各種可能的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