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光復大漢舊土(上)

因為朱楨的回朝,當晚在華蓋殿,朱允炆乾脆就招呼齊了宗親一大家子辦了一堂家宴。

呼啦啦來了兩百多口。

這個數字屬實讓朱允炆嚇了一大跳。

朱棣這一輩能有個十幾人,到了朱允炆、朱高熾這一輩的就變成了幾十號,而文奎、瞻基這一輩的小夥子就更多了。

生活舒適且穩定,在沒有計畫生育政策的管束下,人口自然是激增的。

這還是十二歲以下不許參加的家宴,郡主、縣主啥的閨女去了坤寧宮,不然赴宴的人數會更多。

「看到咱們朱家各支都開枝散葉,子嗣綿延,朕開心啊。」

朱允炆笑的開心,謂大家道:「聽說,連金行的第五代都有了?」

「臣這一支的,今年初剛剛生誕,叫鍾鉉。」

晉王朱濟熺站了出來,有些靦腆:「臣也沒想到自己這就當祖父了。」

「那咱們家將來論輩可就有意思了。」

朱允炆看向不遠處坐著的安王朱楹:「安王叔今年五月喜添長子,叫斐煊,比鍾鉉還小几個月,倒是鍾鉉的叔祖父。」

大明宗親裡面,朱楹算是最享福的,雖然歲數小,但是輩分高,他跟朱棣還是連襟,都是徐達的女婿。

宗親和武勛可謂是打斷骨頭連著筋。

不過聯姻也比較麻煩,武勛跟宗親一樣,各家生育的子嗣也多,輩分跟年齡之間的關係比較混亂,想要提親,先天在輩分上就得砍掉一大部分。

朱楹的長子斐煊將來大了,只能娶跟李景隆同輩的,或者是徐輝祖這種輩分的閨女。

所以等到那個時候,宗人的身份和錯綜複雜的輩分就得迫使他們繞過武勛,從民間或文官集團娶媳婦了。

說是家宴,不談國事,但聊著聊著也就聊到正事上了。

各支的發展、子孫們的事業規劃都在暢談。

成績突出的都做了知府,晚一點的剛剛考過地方的省考,補充做了公員。

而在這裡面,混的最好的當然是朱高熾。

「明年王謙就要退了,內閣空出一個位子,高熾可以補上。」

面對朱棣父子倆的惶恐拒絕,朱允炆擺手:「先是吏部尚書,又任禮部尚書,資歷和能力都有,入閣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那如此,臣請退。」

父子同朝閣臣,文武都到了頂,朱棣有些擔心就開口請辭。

面對這份小心,朱允炆倒是不甚在意:「四叔再掌幾年舵,等帖木兒汗國滅掉,屆時讓馬大軍回來接你的班。」

坐在朱棣旁邊的朱楨有些臉熱,告罪道:「臣無能,西北四年寸功未立,至今仍讓蠻夷宵小存世,勞陛下掛懷操心。」

「帖木兒汗國是大國,滅大國當然麻煩,六叔辛勞四年,已是出色完成任務了。」

朱允炆爽聲一笑,而後又問道:「西北現在誰看著呢。」

「張輔和朱能。」

朱楨看了一眼朱棣,有些猶豫地說道:「這兩人當年都是四哥一手帶出來的,攻略北地,軍功卓著。」

「人才輩出,這是好事。」

看著這滿堂宗室,朱允炆開心的不得了,彷彿渾然沒有聽出朱楨口氣中的顧忌一般。

「該提拔的提拔,該重用的重用,都是為了咱們大明效力,看看咱們家這滿堂新秀,將來也都是我大明棟樑之才。」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朱允炆寄語宗室,是希望自家孩子能成才的。

宗親出身,衣食無憂,教育和培養資源都是國內最頂級的,不能將這群人拿來當豬養,那太可惜了。

鼓勵他們從政、從軍,給他們向上晉陞的途徑讓他們擁有追求自我進步的動力。

因為朱允炆不喝酒,這堂宴大家也就不敢喝的太放肆,一頓飯還不到兩個時辰就宣布結束,幾百號人魚貫著告退,出離殿門的時候還跟楊士奇撞了個照面。

「燕王、楚王都在呢。」

楊士奇笑著,挨個打了聲招呼,手拿一份奏本繞過巨大的圓桌遞到朱允炆的面前。

「胡嫈送來的。」

朱允炆一怔,隨即想起:「好久沒看到他的奏本了,朝鮮出什麼事了。」

翻開觀瞧幾眼,朱允炆便又不屑的合上扔還給楊士奇。

「白日做夢。」

李芳果這位朝鮮國王想的倒是挺好,還惦記加入明聯?

大明對朝鮮的改造已經進行了十來年,這顆果子要不得多久就會成熟,只待把強硬的反對派斬草除根,就是遼東下轄的幾個新府。

有什麼資格做大明的盟國。

「別站著,坐下喝口茶。」

大圓桌上的殘羹剩飯被收拾一空,內宦換上了茶水、糕點和水果,家宴就這麼變成了議事的茶話會。

楊士奇也沒客氣,直接坐在了朱允炆的左手位,原本坐在這的是朱文奎,小夥子很有眼力的為楊士奇騰出了位置。

「李芳果的身體快不行了,而他當年的兒子又被李芳遠殺了,前幾年新生的還小,權力在外戚手裡攥著。」

胡嫈的奏本里詳細講述了這些年朝鮮的國情和一些政治變動,楊士奇複述道:「他這個大舅哥不太老實。」

不太老實?

朱允炆冷笑,一個彈丸之地,還有什麼資格蹦躂。

「朕當年讓胡嫈在當地先扶持一批契丹、女真族的新豪強,然後鼓動當地土民反抗新豪強,成果如何了?」

「進展順利,處處狼煙。」

楊士奇忍著笑意:「幾支義軍的上層幾乎都有我大明軍人擔任所謂的顧問一職,而在中底層也派了顧問大搞分地土改,跟地主豪強拼的是頭破血流。朝鮮從北到南幾千里,到處都已經打成一片。

而胡嫈在漢城,放任朝鮮中樞軍隊對義軍進行鎮壓,搞得朝鮮從上到下一團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李芳果擔心他家的王位不穩,才想加入明聯,依靠明聯條款維繫其李家王朝的長治久安。」

朱允炆微微閉目,手指在桌面上輕敲,沉吟起來。

朝鮮今日的大亂,是當年《癸未條約》一手導致的。

也是朱允炆一手推動的。

亂其國體、亂其制度、亂其黨派、亂其思想。

真真正正亂成了一鍋粥。

上層廟堂之中,黨派錯立,在投降大明和保住國體的思想上整日衝突不斷。

中層道府之間,大明一手扶持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新豪強幹翻了李家王朝最早留下的舊豪強勢力,然後變本加厲的擠占政治紅利、社會資源。

下層鄉野之內,大明一手扶持的佃戶、家庭作坊手工業者組織反抗義軍,舉起打地主分田地的大旗,與地主勢力大打出手。

如此處境,可有一句老話說得好。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離人。

「該咱們出手了。」

手指的敲擊停下,朱允炆正色道:「給平安傳令,即刻帶兵進入朝鮮穩定政局,內閣給遼東布政使司行文,調一批糧食、物資入朝鮮穩定朝鮮民生。

給胡嫈迴文,讓李芳果的朝鮮朝廷、契丹等新豪強以及各部義軍,坐一起好好談談。」

時機已經成熟,該輪到大明以救世主的身份進入並拯救那個環境下,苦苦掙扎的所有百姓了。

「為了促進談判順利,在平安的軍隊進入朝鮮之前,讓咱們控制的義軍隊伍,打一場大規模的戰役,目標就是那群新豪強。」

語氣冷冽,毫無感情:「輸贏不重要,但波及的區域越大越好。」

波及區域越大,死的人也就越多。

楊士奇跟朱棣對視,點頭。

「臣明白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