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大明巨變(二)

深夜皇宮這一聲驚雷炸響般的鐘聲,吵醒的何止是朱允炆一個人,靜謐的長安街頓時家家挑起了燈火,緊跟著就是一陣人仰馬翻般的跑動。

楊士奇在驚醒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穿戴官服,而後命下人準備車馬。

「今天在文華殿當值的是解大紳,他這人,應該不會敢撞鐘。」

走出府門,楊士奇向西而看,一條街幾乎家家戶戶的在京大員都跑了出來,眺望著皇宮的方向。

「陛下登基御極十幾年,這還是第一次除跨年外的敲鐘,必是出了什麼不得了的大事。」

夏元吉走過來跟楊士奇打了聲招呼,眉關緊鎖:「誰去面的聖?」

這會的功夫,楊士奇身邊已經聚集了不少官員,包括五軍府的勛貴武將也湊了過來打聽消息,大家都在好奇。

「沒看到震直。」

還是王謙說了一句,大傢伙才發現,工商大臣嚴震直到現在沒露面,那這入宮面聖的人自然便確定了下來。

「見過燕王。」

這個時候,朱棣也打府中走了出來,一行人拱手見禮。

「出什麼事了?」

朱棣皺緊眉頭看向楊士奇:「眼下我大明國內國外,無一處不在高歌猛進,凱歌報捷,怎得突然連深夜撞鐘這種事都鬧了出來。」

乾清門外那口鐘哪裡能是隨便撞得,撞了鍾,就代表必須面聖,不管皇帝在做什麼事都得露面,而要不是事關國家基業江山的大事,那就成了耍皇帝。

楊士奇搖頭,而後說道:「我等也不知,不過估計很快陛下就會傳召,入宮便知曉了。」

果真,很快就有一陣腳步聲自東響起,逐漸靠近,以楊士奇為首的一眾人便整肅起冠戴,嘰嘰喳喳的議論聲也頃刻間消弭。

不出大家的所料,這麼大的事,皇帝一定會召集群臣。

「陛下口諭,召幾位閣老入宮。」

傳旨的太監駐足尖聲喊了一句:「其餘諸臣工,早歇睡下,明日一早赴奉天殿開大朝會。」

看來,確實是出大事了。

四人都心下一沉,對視後匆匆向皇宮而去,一路被直引入乾清宮,等四人趕到的時候,正殿之上,朱允炆、嚴震直、解縉三人都在。

見罷了禮,朱棣便搶先開了口。

「陛下,出什麼事了?」

「讓嚴卿來說吧。」

朱允炆捏著眉心,看起來,精神頭很是萎靡。

幾人便都看向嚴震直,後者嘆了口氣,沉聲道:「今晚,浙江工商聯的主官給我寫了封信,說浙江幾大糧商聯合起來,把各自商倉里的儲糧,都給燒了。」

「燒糧?」

夏元吉的反應最是激烈:「浙江這是好日子過的太久,把腦子給糊住了不成,國朝才剛有幾年富裕日子啊,就算糧倉儲存不下,也可以賤價賣給百姓,或者拿去釀酒,怎得就這般給燒了啊。」

「會不會,是這些商人想要趁機抬價,賺百姓的錢?」

王謙提出了質疑:「如果是如此,那該抓的抓,該殺頭一律殺頭。」

嚴震直苦笑搖頭:「如果是如此還好辦了呢,他們燒了糧,但糧價仍然控制著,連一文錢都沒有漲,甚至還降價去兜售。」

商人燒的只是自己的糧食,又不是官倉的儲糧,而且燒完之後更沒有將剩下的糧食抬價售賣,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沒有觸犯法律。

「不用猜了,一定是地方知道了印度的事。」

楊士奇開了口:「他們擔心印度的糧食抵達之後,會導致市面上的糧價迅速下行,甚至一文不值,所以才行此事,以此來最大程度降低自己的損失。」

一旦印度糧食抵進泉州,那這群糧商就會直接完蛋,怎麼都是賠錢,而燒糧食,最多賠一半。

就在這時,殿外又跑進來一名小宦官,手裡捏著一份奏本。

「陛下,通政司送來的。」

雙喜接過,本打算轉遞朱允炆,就見後者揚手:「拿給楊閣老看吧。」

楊士奇雙手接過,匆匆撕開觀瞧,面色大變。

「諸位,半月之前,廣東各大糧商的儲倉也失了火,兩百多萬石糧食被付之一炬。」

「敗家、造孽啊。」

夏元吉扶著心口破口大罵:「當年,倘使太祖爺家裡能有一口餘糧下鍋、倘使這江南江北不餓死百萬飢殍,都不會有我今日之大明。

即使到了今朝,西南西北多少百姓無米下鍋,飢腸轆轆的等著哪怕一口糙米稀糠,而浙江、廣東這些混蛋,為了一己之私,竟然燒掉數百萬石的精糧,如此糟蹋糧食,我真恨不得把他們全都扒皮抽筋。」

「他們沒燒錯。」

這個時候,朱允炆突然開了口,讓所有議論詰責戛然而止。

「不僅他們要燒,咱們也要燒,而且要比他們燒的更多。」

夏元吉傻住了,幾人都沒明白皇帝的意思,只有嚴震直嘆了口氣。

「不燒糧,這天下就完了。」

「剛才嚴卿謂朕言,說咱大明有乾坤顛覆的大禍,朕深以為然,不僅是乾坤顛覆,甚至可能是亡國之禍。」

朱允炆走下御榻,就近坐到了幾人旁邊,近距離的說起其中的緣由來。

「我大明丁口中,有六千多萬是靠地吃飯的百姓,他們的生活質量好壞,取決於每年打下來的糧食能賣多少錢,而一旦印度的糧食輸進來,他們就算去賣糧,也沒人會收糧了。

糧食已經不單單只是價格的貴賤問題,而是直接成了沒有任何商業價值的產出,糧食賣不出去,老百姓只能自己留著吃,但他們也就失去了換取錢財的途徑,沒有錢,買不起鹽、油、醬醋都物,更別提買衣服、買其他物件了。

長期不吃鹽,人可是會死的。

長此以往,百姓就會『逃離』土地,不事生產耕種,六千多萬百姓無所事事,而我大明又沒有其他的地方收容這些百姓,就全成了流民,到那個時候,我大明就二世而亡了。」

後世,食品有一個所謂的保質期制度,這點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保質期制度的前身。

在東印度公司第一批糧食輸送回約翰牛本土後,導致了一大波農場主的破產,同時,也使無數靠地為生的自耕農紛紛逃離生產,土地開始荒蕪。

這個時候,約翰牛制定了一項政策,所有被儲存的糧食、麵包、黃油等食用品,超過一定期限就必須銷毀,實際上這批糧食真的是變質而無法食用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是規定把它們強行定義成了過期食品,從而進行了銷毀。

這就是保質期制度的前身。

無論是約翰牛本土還是在東印度公司,每年,都會有超過上千萬噸計的糧食被銷毀,一噸大約是十二三石左右,也就是上億石的糧食。

「是朕考慮不當,才出了這麼大一個隱患禍事,好在咱們發現的早,惡果還沒有種出來。」

朱允炆開口表揚了嚴震直的及時彙報,謂眾人言:「我大明還沒做好這方面的準備,也不具備完全消化這批糧食的能力,更不具備將數千萬自耕農脫產後的轉化能力,這個時候,一旦破壞完全成熟的糧食產銷系統,那就真的是乾坤顛覆。

朕的打算是,今年印度這批糧食不要帶回來,直接拉去台灣,焚毀掉。」

「陛下,這可是數億石糧食啊。」

夏元吉差點當場猝死,哀聲道:「洪武朝三十一年的糧賦加在一起,也不過這般的數字罷了,就這麼,全燒了?」

「燒!」

朱允炆沒有絲毫的心疼,甚至連面色都沒有變化:「不僅今年燒,明年也要燒,每年只要消化不了的,就全部燒光,一兩都不留。」

「那陛下,為什麼不把這些糧食輸送到西北、西南呢?」

夏元吉還想爭取著保留下一點:「眼下甘肅地區、滇貴兩省,仍有數十萬百姓飢貧交迫,咱們留個一千萬石下來,養活這三省綽綽有餘,豈不使天下百姓,齊訴陛下仁義?」

「維喆。」

朱允炆還沒開口,楊士奇已經先對此做了解釋:「汝豈不聞不患寡獨患不均之言,肅雲貴三省,百姓受制於地力貧瘠而難以果腹,朝廷以工代賑,組織百姓通路建廠、開採礦山,如此尚可使百姓有錢買糧,勤勞工作。

而一旦無償賑糧,則使民怠工懶倦,肅雲貴三省就再無進步發展的動力了,而且天下諸省觀之,百姓便知,即使他們不種地,朝廷也有能力供養他們,誰還願意繼續整日埋頭撒汗于田壟之中呢?

如此一來,事態又回到了流民遍地的情況,大量百姓開始逃離田畝,這是取禍亡國之道。」

「那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幹脆留在印度呢?」

幾人的眉頭都皺了起來,看向提出這個稚嫩看法的解縉。

後者頓時閉嘴,心知自己是說了一句無知的稚言。

「若是你每天給一條狗一根骨頭,給了九十九天,第一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