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老千層餅了

陳鋒圍繞著如何重點改善青年科學工作者的生活保障,很詳細的講了自己的計畫。

當然,一些擁有極高成就的頂級學者,如果能完成跨時代的研究,並承諾願意和協會共享自己的知識,那麼也有機會得到高額獎金。

並且保障協會不要你的專利,只要你的知識,也不獨佔。

合作模式為深度交流,比如你能加入協會主導的大型項目,負責其中一部分技術攻關,又或者提供自己的思路給協會,參與前景意義評定。

如果協會認可你的研究,那麼你還能選擇接受研究級的贊助,以及個人生活贊助。

不同等級的贊助會有不同的條件,但個人生活贊助是無需你付出任何額外權利的。

如果協會不認可你的項目,當然也無權強行阻止你,只是各種贊助就別談了。

陳鋒這個保障協會完全不染指新專利權,甚至也不分錢,目的僅僅是為了幫助這些頂級科學家評定其項目是否有意義而已。

陳鋒提的東西很大,希望這幾位一起站出來給自己搖旗吶喊,勞爾森等人一時半會兒拿不出決定,還得仔細斟酌。

陳鋒對眾人的顧慮並不意外。

任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新事物誕生時,都會讓人顧慮。

更何況他這個協會還得完全建立在他個人高尚的分享情懷之下,以及潛在的超級雄厚的資金支持下,依然充滿未知,也可能胎死腹中。

他不急著讓人做決定,只是為了再次撒下新的種子而已。

通常情況下,只要是真正做事的頂級科學家主導的創新項目,哪怕最後研究項目宣告完全失敗,這失敗本身依然能有不小的價值。

這價值可能僅僅只是排除一個錯誤答案,也可能是在開展的過程中,順帶著發現了一些額外的成果。

假定對全球總投資一億元以上的項目進行歸納總結,可以比較粗糙的這樣劃分。

10%左右的項目可以超額達到預期目標,既滿足原定計畫,又額外得到更深入的結論或產品,又或是某個中間環節的產物其實具備極高價值。

30~40%的項目能剛好達到預期目標。這種項目通常屬於應用類科學研究,從立項到推進的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規劃。項目計畫甚至能準確到具體哪幾個月完成哪一個環節。

30%的項目則是差不多能完成到一半,這類項目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實踐應用。

還有大約30%的項目則是完全的失敗,這通常是一開始就徹底走錯了方向,就連靠譜的中間產物都沒能拿出來。

這不能怪從事失敗項目的科學工作者。

因為失敗具有時代局限性。

比如超低製程的碳結構晶元和常溫超導金屬,如果不是他本人能直接給答案,並且又完成了其他相關材料學的提前布局,在原本的二十一世紀初期全力投入搞這些,純粹浪費資源。

叫部分從事這些項目的科研工作人員去種紅薯,說不定對時代的貢獻還更大,畢竟少虧就當贏。

陳鋒最想做的,便是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覺」,儘可能避免最後那30%的項目被立項成功。

這當然也是《五百年規劃》的部分工作。

陳大師認為是時候開動了。

過去他活躍在二十一世紀的這一個月里,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文藝界。

那是因為他實力薄弱,影響力不夠,在學術界做起事來事倍功半。

現在局面不同,靠著籌建中的星鋒研究院和兩個版本的《狂人猜想集》,再靠著當初他在林頓研究院公開講出的那番話,他在學術界的話語權提高了。

所以他發現了機會,便果斷開始布局,嘗試將自己知曉未來的優勢儘可能發揮出來。

他拿出更高深的跨越式理論時需要謹小慎微,免得誤人子弟,但排除錯誤答案這事做起來可就輕鬆多了。

看見一個坑爹項目就摁死一個,肯定沒錯。

幾人閑聊得差不多,會議正式開始,各自落座。

陳鋒的座位還挺靠前排,左邊勞爾森,右邊伊倫。

一個又一個的知名學者登台闡述各自的觀點。

不同於民科領域內毫無理論依據,純煽動性的外星威脅末日論,能出現在這會議室里,並且還能上台講話的人都很靠譜。

這是個正經場合,演講者不能胡亂開口,得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東西支持自己的論點。

譬如第一位登台的,便是人工智慧領域、計算機編程領域、數學領域、心理學領域的四料大佬。

他將生物學和計算機學的思路完美結合到了一起,也整合進去不少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深入淺出的分析了人腦思考問題的走向。

他認為,人類從誕生到進化至現在這個程度,本就處於高等文明的控制之下。

人類以及人類的基因是超高階編程的產物。

這人甚至還化用了陳鋒的無限基因信息理論,將其視為量子編程領域更進一步的佐證。

並且這人還像TED講座那樣,現場來了幾個心理學小實驗。

試驗項目完全成功,大部分聽眾們的思維走向還真被他給把准了脈。

他最終得出結論,按照現在計算機理論基礎的發展速度,等到千年之後,當人類的量子信息網路足夠發達,編程理念達到某個階段後,人類會通過量子計算層面的突破進展窺破思維和進化的本質,開始與高等文明對話,亦或是進入電影《黑客帝國》中描繪的抗爭的環節。

陳鋒表示笑而不語。

理論聽起來天衣無縫,但其實並無卵用。

在他經歷的八條時間線中,除了材料與能源基礎科學之外,其實人類進步最快的就是人工智慧。

從零散且平凡的中央智腦到第一代繁星,用了七條時間線。

然後這次又進化出了第二代繁星,算力再是翻了無數倍。

但他依然沒看到用編程破譯人腦的那天。

如果真可以,他也想啊,量子永生,聽著多帶感?

誰不想永生?

如果有某人可以最先突破人類的邊界,那肯定也得是他本人。

好吧也可能是腦子進化特別猛的孩子媽。

第二個講話者是一名著名物理學家,十年前的諾獎得主。

這位大佬上去之後,則又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入手,重點分析了一些普通民眾無法得知的罕見物理現象。

他的理論與人工智慧大佬截然不同。

他也認為宇宙中存在外星人,並且在古代時外星人已經來過地球。

但人類在成長過程中並未受到外星人的干擾與幫助。

他列舉了很多證據。

陳鋒聽著也是新鮮,因為一些這位大佬羅列出來的證據在普通人層面是屬於被反覆闢謠的「謠言」。

陳鋒也沒想到這些謠言竟是真的。

物理學大佬認為,外星人是潛伏在宇宙里的「觀察者」,職責是維持宇宙秩序,保護新生的萌芽期文明。

聽到這裡時,陳鋒差點笑出聲來。

我真是信了你的邪。

要複眼者是善良的觀察者,那他睡著了都能笑醒。

但他終究沒笑。

雖然物理學家的結論走得有點歪,但推理和計算的過程卻很有說服力。

他竟準確的推算出公元1019年以及2019年左右時,外星文明曾光顧過地球。

雖然這位物理學家在說出自己的結論時顯得挺不自信,但陳大師表示萬分吃驚。

按照陳鋒的推算,複眼者的確在公元十一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某個階段光顧過地球。

假定球型戰艦的巡邏路線是一條往返的折線。

地球距離銀心的直線距離為2.7萬光年左右。

銀河系的半徑在8萬光年左右,越往外,恆星的分布密度越低。

地球本身距離銀心是比較近的。

按照殖民地收集到的信息,球型戰艦和棱艦艦隊從銀心位置抵達地球用了五百年。

球型戰艦完成一輪巡邏所需的時間是兩千年。

如果是折線往返的話,是以一千年為時間差,兩次經過某點。

那麼假定複眼者的巡邏路線是折線時,地球應該位於球型戰艦巡邏路線的中點。

並且複眼者只巡邏距離銀心5萬光年的高密度地區。

至於銀心五萬光年以外的低密度地區,可能複眼者只投放了一些類似於蜻蜓戰機這種小型智能單位。

球型戰艦應該分別在公元1000年和公元2000年左右兩次經過太陽系,與這位物理學家的「民科」計算結果十分吻合。

此外,太陽系屏障2500年時才抵達太陽系。

這裡出現了一個悖論。

公元2000年時人類的科技水平,肯定比1977年發射旅行者時高得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