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應仁之亂的餘波 後記

我與責任編輯並木光晴第一次就本書構想交換意見是在2014年。這一年1月我的《日本中世戰爭史》(新潮選書)出版了。這本書以蒙古襲來至應仁之亂約兩百年間發生的種種戰鬥、戰亂為對象,最後以關於應仁之亂的草率說明為結束。應仁之亂是日本史上最大的內亂之一,是作為中世史研究者無論如何一定想正面書寫的主題,於是我向並木光晴提議「想寫寫應仁之亂」。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一百周年,關於這場世界大戰,出版了很多書籍、雜誌、特刊等等。大致瀏覽了這些出版物之後,我想,應仁之亂不是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很相似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多種因素交織的戰爭,一言以蔽之,就是新興帝國德意志,對以霸權國家英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發起挑戰的戰爭。但即便是對於受薩拉熱窩事件影響而提出支持奧匈帝國和催促對塞爾維亞開戰的德國,最初也並不期望與支持塞爾維亞的俄國、法國展開全面戰爭,與英國的衝突等就更不曾設想過了。這種情況對於英法俄等其他列強也是一樣,各國領導人並不一定好戰,倒不如說都是在計畫之外投入到了世界大戰之中。而且縱然所有參戰國都希望短期一決勝負,戰爭卻呈現出長期化、總體戰的樣貌。最終,因為英國海軍實施海上封鎖,補給線被切斷了的德國選擇投降,戰爭結束。但勝利者英法也因戰爭而十分疲敝,歐洲世界整體陷入沒落。

應仁之亂,也有新興勢力山名氏向以霸權勢力細川氏為中心的幕府秩序發起挑戰的特徵。但是山名宗全最初絕不期望與細川勝元展開全面戰爭,目標僅僅是軍事介入畠山義就與畠山政長之間的局部戰鬥——御靈之戰,幫助畠山義就取得勝利而已。細川勝元的反擊,與其說想積極地、攻擊性地打倒山名氏,倒不如說擔心拋棄盟友畠山政長會損傷作為大名的面子,無奈之下才選擇報復。東西兩軍都希望短期決戰,戰爭卻走向長期化,呈現出動員足輕和鄉民開展總體戰的樣貌。最終,因為被東軍切斷了補給線,西軍投降,戰爭結束。但東軍諸將也損失巨大,連以鋼鐵般團結著稱的細川氏一族日後也內鬥不斷。沒落的參戰大名被甩在了後面,所謂的「戰國大名」崛起了。無問古今東西,人類也許總是在重複著同樣的錯誤。

正如本書開頭引用的戰前、戰後的觀點,很多人將應仁之亂比喻為打開新時代的「革命」。不可否認,應仁之亂在結果上的確實現了這一意義,但這並不是追求變革的民眾運動,而是統治階層的「自滅」所帶來的結果,這一點需要注意。而且,不應該忘卻的是,這場「革命」流了多少血。

雖然如此,事後諸葛亮似的批判將軍與大名的「愚蠢行為」,還是有些不當,要儘可能地把他們的想法和判斷按照當時人的認識與感覺來理解。他們也適當地考慮了「出口戰略」,為了結束戰爭,也做了不少努力,下了不少功夫。然而,因為交涉不足或錯失時機,結束戰爭的工作不斷失敗,戰爭以無意義的方式持續著。未能下決心「割肉止損」,他們的舉動對現代的我們而言,也是教訓。

據實描繪這些反覆掙扎、拚命求生的人的狀態,以當時人的視角來解讀應仁之亂,本書的這一嘗試在多大程度上成功了,我仍有些擔心,但如果或多或少勾畫出了一個新的「應仁之亂」,那也不是作者我的功勞,而是經覺、尋尊這些偉大的觀察者的功績。此外,我從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高橋敏子擔任幹事的「《經覺私要鈔》讀書會」(筆者於2007至2015年間參加)的討論中也獲得了很多啟發。藉此機會,對當時的各位參加者表示感謝。

並木光晴請我執筆的時候我還比較閑暇,記得當時輕易答應了要「年內寫完」。此後各種工作擠進來,執筆便推遲了,沒有進展。在此向耐心等待著的諸君致以感謝和歉意。

2016年9月12日

吳座勇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