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眾徒、國民的掙扎 大亂的轉折點

成身院光宣的死

文明元年(1469)七月末,前年大亂爆發以來,在京都作為東軍一方活動的成身院光宣回到了奈良。醍醐前由細川、赤松軍護衛,醍醐後由前來迎接的大和武士五百人護衛,保證光宣途中的安全。(《大乘院寺社雜事記》)光宣在應仁之亂初期是東軍的中心人物,大為活躍。此後,隨著東軍增援部隊陸續入京,他在東軍內部的存在感日益降低。光宣大概是為了重整旗鼓才暫時返回自己的據點奈良吧。

十月末,光宣率軍奔赴宇治真木島氏的宅邸。光宣意欲再度上京,終因身體不適,未去京都而返回奈良。十一月二十日,時年八十歲的光宣去世。(《大乘院寺社雜事記》)筒井順永的次子筒井順宣繼承了成身院。

尋尊對光宣的情感是複雜的。光宣長年作為六方眾一員為興福寺盡心儘力,在為春日社神事和興福寺法會等籌措經費方面出了不少力。尋尊稱讚光宣是「大正直之人」。

另一方面,尋尊又評價光宣說「如今天下大亂,皆是此人謀略所致」,視其為應仁之亂的元兇。他對光宣身為僧侶卻積极參与戰事持批判態度,在日記中寫道:「他簡直和平清盛(平清盛出家後仍掌握政治實權,專橫跋扈)一樣。」

關於尋尊對光宣的評價,也有學者認為他過度強調了光宣的作用。身在奈良的尋尊,對於京都正進行著的應仁之亂的全貌並不能完全把握,他只能從光宣等興福寺相關人物那裡獲取情報,推測戰況,自然而然就做出了光宣是應仁之亂的幕後推手,以及東軍的參謀這種過高的評價。

確實,尋尊有過高估計光宣的活動的傾向,但筆者以為,光宣是應仁之亂的關鍵人物這一事實是無可撼動的。應仁之亂爆發的原因多種多樣,直接導火索是畠山氏的家督之爭,將軍足利義政試圖通過努力解決畠山問題來結束戰亂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然而,畠山氏的家督之爭越發惡化、複雜化,並不僅僅因為足利義政舉棋不定,一直支持著彌三郎、政長兄弟,與義就徹底抗戰的成身院光宣和筒井順永的存在感是非常巨大的。軍事上較弱的政長若無筒井氏的援助,是不可能與畠山義就對抗的。從這一點上來講,「光宣就是招致大亂的罪魁禍首」,尋尊的這一評價正中靶心。

但是,光宣的活躍時間基本上僅限於應仁元年(1467)這一年間。隨著戰亂的大規模化和長期化,最多只能動員數百兵力的光宣的出場機會就減少了。京都的戰事已經不是光宣所能處理得了的了。即便光宣還能再稍微多活一段時間,也無法再左右戰亂的走向了。

話雖如此,至少在大和國一國之內,光宣的死還是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筒井順永的政治影響力正在降低是難以掩蓋的,此後,東軍一方在大和陷入了艱難的境地。

朝倉孝景倒戈

文明元年(1469),畠山義就制伏西岡,大內政弘攻入攝津國,西軍攻勢仍在持續。應仁二年(1468)十一月西幕府成立後,明確支持東軍的將軍足利義政和政所執事伊勢貞親為打開局面,謀劃弱化西軍。

說起來,應仁之亂一直無法看到結束的兆頭,也是因為東西兩軍戰力勢均力敵。為打破這一均衡,有必要實施策略,砍掉西軍一角。

他們的目標是斯波義廉軍。斯波義廉不過是傀儡,實際指揮義廉軍的是朝倉孝景。而且越前目前斯波義敏一方處於優勢,朝倉孝景陷入苦戰。這時已經出現了即便孝景倒戈東軍也不足為奇的狀況。

足利義政對朝倉孝景的勸誘從應仁二年開始,文明元年以後變得正式。伊勢貞親在文明元年七月二日的書信中說:「您加入我軍,竭盡忠誠一事,實在是神妙之至。」(《朝倉家記》)由此看來,朝倉孝景已經認可了向東軍倒戈一事。

然而,朝倉孝景完全沒有採取具體的軍事行動。大概越前的朝倉孝景知道京都近郊的西軍處於優勢,對與西軍的決戰態度消極。伊勢貞親在十二月八日的書信中說「請儘快建立戰功」,催促孝景出兵。(《朝倉家記》)

與朝倉孝景關係密切的赤松政則,以及政則的重臣浦上則宗也來說服朝倉孝景。對此,孝景要求任命他為越前守護。現任越前守護是東軍的斯波義敏,想要剝奪義敏的越前守護一職交給朝倉孝景,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足利義政和細川勝元無論如何都想把孝景拉到自己這一方,遂於文明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承諾「以後任命你為越前守護」,將朝倉孝景拉攏過來。(《朝倉家記》)

當年六月八日,留在京都的朝倉孝景的嫡子朝倉氏景跑到東軍細川成之的宅邸去。氏景於十日獲准謁見將軍足利義政。(《經覺私要鈔》)越前的朝倉孝景也出兵到今立郡河俁(今福井縣鯖江市上河端町)。(《東國御陣之次第》)這樣,朝倉孝景倒戈東軍一事,就已經眾人皆知了。

為討伐朝倉孝景,西軍甲斐敏光前往越前。足利義政「任命你做越前守護」的承諾未得到履行,朝倉孝景陷入苦戰。八月五日,尋尊收到了朝倉戰敗的消息。據消息稱,朝倉孝景當時自稱越前國司,身著立烏帽子及狩衣,舉止如貴族一般,越前的武士因他的驕傲而憤怒,於是背叛朝倉,朝倉遂敗於甲斐一方。(《大乘院寺社雜事記》)

尋尊雖對朝倉孝景的桀驁不馴予以批判,但據大藪海的研究,孝景之所以僭稱國司,乃是因為東幕府完全沒有任命他為越前守護的意思,遂使出了苦肉計。然而,已經名存實亡的國司頭銜無法拉擾武士,在西軍的越前守護代甲斐敏光面前只能慘敗而歸。

身著立烏帽子及狩衣的傳言怎麼看也不像真事,但無論真偽,尋尊無疑對朝倉地位上升非常不痛快。朝倉這樣的卑微之人竟身處高位,身份秩序擾亂,對處於最上層階級的尋尊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尋尊的這種守舊性一直為研究者所指摘。但另一方面,由於朝倉歸降東軍,越前的興福寺大乘院所屬坪江庄的田租收入情況好轉,讓尋尊十分欣喜,這也是事實。如果說他是個勢利之人確實也是如此,但不可忘記的是,尋尊絕不是一個只執著於觀念而沒有生活能力的人,他對現實的判斷非常準確。

順帶說一句,下一章將會提到,朝倉孝景重整旗鼓後,擊破甲斐氏,平定越前。越前是通向京都的重要補給線,東軍完全控制越前之後,東軍的優勢地位就確定下來了。朝倉孝景的倒戈是戰局的轉折點,這已是學術界的共識,可見,足利義政的判斷是正確的。

西軍擁立後南朝後裔

應仁之亂長期持續的過程中,南朝皇子的後裔們趁著混亂蠢蠢欲動。文明元年(1469)十一月,南朝後裔兄弟一人在大和國吉野深處,另一人在紀伊國熊野起兵。(《大乘院寺社雜事記》)

後南朝勢力起兵令西軍非常關心。西軍雖擁立足利義視,但足利義視終究不過是將軍的弟弟而已,而且還被後花園法皇打上了「朝敵」的烙印。在大義名分的層面上,西軍仍然不如東軍。因此,通過直接推戴繼承南朝皇族血脈的後裔為天皇,來與東軍的天皇、將軍權威對抗的構想誕生了。最先想到這一辦法的是越智家榮。越智家榮的父親越智維通在大和永享之亂中曾與後南朝勢力合作,家榮與後南朝勢力有親近感。

然而,「南帝」推戴方案讓畠山義就頗有難色。若擁立新天皇,就需要向新天皇獻上領土。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獻上後南朝勢力的核心、楠木氏勢力範圍內的紀伊和河內兩國,但兩國都是畠山義就的領國。畠山義就不願意割讓自己的領地,遂表示反對。但經足利義視與西軍諸將的勸說,畠山義就最終同意。

在熊野起兵的南朝後裔(弟弟)接受畠山義就的支援,進入紀伊國海草郡的藤白(今和歌山縣海南市)。在吉野起兵的南朝後裔(兄長)進入與越智氏有關的壺坂寺。文明二年後,南朝勢力活躍,應該是因為成身院光宣病逝後,大和的東軍勢力消退所致。

文明三年八月,南朝後裔(兄長)離開壺坂寺,經古市最終進入京都。西軍將這位「新主上(新天皇)」迎請到北野松梅院(北野天滿宮的院家),此後由於警備上出了問題,於是又轉移到西陣附近一個叫安山院的尼寺。這是因為該寺院的住持是山名宗全的妹妹。南朝後裔(弟弟)也上京與其同住。(《大乘院寺社雜事記》)閏八月,他們又轉移到二條家,計畫有朝一日進入內里 。(《經覺私要鈔》)

關於「南帝」的出身,當時眾說紛紜,尋尊記錄說,可能是後村上天皇(後醍醐天皇皇子、南朝初代天皇)的後裔,也可能是小倉宮之子,他將眾多不同的謠言記錄了下來。最可信的是小倉宮後裔、岡崎前門主的子嗣吧。(《大乘院日記目錄》)年齡據說是十八歲。

根據將妹妹所在的尼寺提供出來這一情況來看,在擁立南帝一事上最為積極的大概是山名宗全吧。而起初贊成擁立的足利義視,此時卻對迎接南帝入京表示反對。西軍諸將在向入京後的南帝行臣下之禮時,據說足利義視沒有行禮。(《大乘院寺社雜事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