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明

這是一部關於法國革命的小說。小說中幾乎所有人物都是真實的,小說與歷史事實接近一致——就那些歷史事實得到認可而言,這真的並不非常遙遠。這部小說既不是法國革命的概覽,也不是法國革命的完整敘述。故事圍繞巴黎展開;省里發生的事不在這部小說的範圍之內,而且,大體說來,省里發生的都是些武裝鬥爭事件。

我的主要人物在法國革命之前並不出名,直至革命發生才使他們為人所知,而且,有關他們的早年生活,人們知道的並不多。我利用了現有的材料,對於其他不熟悉的情況,做了一些基於經驗或者基於學理的推斷。

這也不是一部不偏不倚的故事講述。我力圖按照我的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偏見和看法。在我能夠做到的地方,我就使用他們的真實語言——他們的語言源於有記載的演講或者源於存留的作品——然後,把它們織入我自己創作的對話之中。我一直受一個信念指引:進入書面記載的話語常常在更早時候已經被人講過,只是沒被記錄罷了。

有一個人物或許會令讀者感到疑惑,因為他在本書中扮演了一個間接但卻獨特的角色。關於讓-保羅·馬拉,大家都熟悉這樣的情況:他被一個漂亮的姑娘刺死在浴室中。他的死,我們可以確定,但是在他的一生當中,幾乎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解釋。馬拉醫生比我的主要人物大二十歲,有過漫長而又有意思的革命前的職業生涯。我不認為我既能處理好這個角色,又不破壞本書的平衡,因此,我乾脆讓他當一個客串明星,出場雖然不多,但富有挑逗意味。希望日後創作一些關於馬拉醫生的作品。任何這樣的小說都會顛覆我在這兒提供的歷史觀。在創作本書的過程當中,關於何為真正的歷史的問題,我跟我自己進行過無數次的辯論。不過,我覺得,在你能夠反駁你的論點之前,你必須首先陳述論點。

書中的事件紛繁複雜,因此,戲劇化的需要和解釋的需要必須互為襯托。創作這類小說的人容易成為學究抱怨的對象。三個小點將會闡明我是如何未加證偽地使生活更加輕鬆釋然的。

我在描寫革命前的巴黎時,談到了「警察」。這是簡單化的寫法。執法由不少機構負責。但是,每次出現暴亂的時候就把這個故事抬出來,告訴讀者哪一個機構在場,這未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為什麼我又一次把威爾賓館叫作「市政大廳」(City Hall)呢?在英國,「市政大廳」(Town Hall)這個術語會喚起一幅舒適自在的、議員一邊拍拍口袋一邊談論聖誕裝飾和垃圾箱的情景。我想要傳達一個更富有生機活力的美國思想;權力在市政大廳。

還有更小的一點,那就是,我的人物在不同的時間吃正餐和晚飯。時尚的巴黎人在下午三到五點之間就餐,在夜裡十點或者一點吃晚飯。但是如果後面的這頓飯帶有一定程度的正式性質,我就把它叫作「正餐」。整體而言,本書中的人物作息時間遲。假如他們在三點鐘做什麼事情,這通常指的是凌晨三點。

我非常清楚,小說是互相合作的努力,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合作項目。雖然我審視過我本人關於不同事件的版本,但是,事實卻根據你的觀點在變化。當然,我的人物沒有獲得事後洞見這種運氣;他們只是一天一天地盡他們的本分在過日子。我不想勸說我的讀者用一種特定的方式來看待不同的事件,也不想勸說我的讀者從不同的事件中吸取特定的教訓。我努力創作一部給予讀者改變看法、改變同情心的空間的小說:一部一個人可以在其中思考和生活的作品。讀者也許會問,該如何區分虛構和事實。一個粗略的指南便是:好像特別不可能的事情可能就是真真切切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