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十 終於出了個狠人

狄青是趙禎非常欣賞和信任的一員戰將。後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禪老祖那裡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於天,專門來解決宋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一起被人們視為救宋朝於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為農,寶元年間,元昊叛宋,他應召入伍,投入到抗擊西夏的戰鬥中。當時宋軍屢打敗仗,士兵中普遍產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戰,都是身先士卒,披頭散髮,戴著銅面具,手持利刃殺向敵陣,所向披靡,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在對西夏的四年戰爭中,歷經二十五戰,身中八處傷。因作戰勇敢,經略判官尹洙認為狄青是個人才,把他推薦給當時主持西北戰事的韓琦和范仲淹。

韓琦、范仲淹非常賞識狄青,認為他是個將才,只是在理論上有所欠缺。范仲淹送給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對他說,作將帥的人,要是不能曉暢古今,縱有謀勇,只能算是匹夫之勇,不足稱道。他勸狄青多讀一些書。

從此以後,狄青發奮讀書,研習秦、漢以來的將帥兵法,自身修養得到了很大提高,漸積戰功,官至馬軍副都指揮使。

狄青是士兵出身,當時臉上仍然留著從軍時的刺字。趙禎召見他時,命他敷藥把臉上的刺字去掉,留著不雅觀。狄青奏答道:「陛下以功提拔臣,不是為臣的門第;臣所以有今天,是因為臉上有這個印記,留著它可以勸勉軍中士卒,所以不敢奉詔。」

趙禎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這名愛將。宋、夏議和後,立即將狄青升為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後又授以樞密副使。

俗小說中說狄青貌賽潘安,致有單單國公主臨陣招親之事。其實,那都是小說家們杜撰出來的,當時並無單單國,更沒有什麼單單國公主。

北宋的邊患不僅來自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還有南邊少數民族首領也想據地自立,拒絕向宋廷稱臣,自立為王。

慶曆八年(1048年),趙禎改年號為皇祐。

皇祐四年(1052年),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入侵,先後攻陷宋數州之地,他自稱仁惠皇帝,國號大內,改元啟歷。

儂智高圍困廣州達兩月之久。趙禎詔令陳曙、楊畋率兵征討,無功而返。再命余靖為廣西安撫使,孫沔為廣南安撫使,先後前往征討,仍是屢戰屢敗,感到非常失望。

狄青在趙禎最需要他的時候,主動站出來請戰,他說自己是行伍出身,不去打仗,便無以報效國家。請求帶兵出征嶺南,征討儂智高,並保證平定叛亂,把儂智高捉拿進京。

趙禎見狄青主動請戰,似乎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高興地說:「如果你願帶兵南征,朕無憂矣!」當即命狄青為宣撫使,統一指揮嶺南的軍隊,征討儂智高。

宋朝重文輕武,帶兵打仗都是用文臣。這是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傳下來的祖制。目的是防止帶兵的將帥造反。這次任命狄青為帥,免不了就有一些議論。

諫官韓降上疏,說狄青是一員武將,不宜有專事征伐的大權。

趙禎準備命內都知任守忠為副使。知諫院李兌又上言,說宦官不應掌兵權。搞得趙禎猶豫不決,召見宰相龐籍,問他的意見如何。

龐籍回答說,狄青此去,一定能夠平定叛亂,並請趙禎不要猶豫,行軍打仗,正是要號令統一。率軍打仗,主帥沒有決定權,這個仗是很難打的。如果要用狄青,就要給他兵權,如果不想給他兵權,那就不要派他去。

龐籍的話,堅定了趙禎重用狄青的信心,下詔嶺南各路軍隊都要受狄青統一節制,軍事上的事,由狄青說了算,違令即是抗旨不遵。

狄青領旨,即領軍馳往嶺南而去。

狄青奉旨,日夜兼程趕往前線,並派飛騎傳達命令,前方各路將士,靜候命令,不得私自出兵,違令者軍法從事。

陳曙立功心切,不遵號令,乘狄青未到之時,竟出兵攻擊,被儂智高大敗於崑崙關。

十二月,狄青趕到賓州,會合余靖、孫沔各路兵馬,詢問軍事狀況。孫沔、余靖把前線的情況向狄青作了彙報。

狄青得知陳曙不遵命令,擅自出戰,大敗虧輸,立即命擊鼓升帳,召集眾將士訓話。眾將到齊之後,狄青命陳曙與殿直袁直以及其他將校等三十二人站到前面,冷冷地問道:「日前出擊崑崙關,怎樣敗的?可將詳情告訴我。」

陳曙等不能隱瞞,只得一一直說出來。狄青聽罷大怒,喝問道:「我奉旨出京的時候,便傳檄各路不許妄動,靜候命令出擊,爾等怎麼違背我的號令,擅自進兵,招致兵敗,損失國家威武,敗壞軍隊紀律,該當何罪?」

陳曙等人情知不妙,慌忙跪下請求饒命。

「三軍用命,才能所向無敵,本帥饒你,軍法可不容情。」狄青喝命衛士,把陳曙等推出轅門斬首,首級在轅門懸掛三日。

孫沔、余靖相顧失色,其餘將校更是嚇得渾身發抖。這些人過去從未與狄青打過交道,只聽說他能打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竟是這樣說一不二,第一次見面,就砍了三十二顆人頭立威。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違抗狄青的軍令了。

這時已是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初一,狄青在營外召集將士慶賀新春,傳令全軍休息十日,等過了新年後再進兵。

眾將士不知狄青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都以為他怯敵,殺人立威,不過是做給大家看的,其實是一個貪生怕死的軟蛋。

儂智高的探子得到這個情報後,飛馬報給儂智高。儂智高一面命探子再探再報,一面宣布放假過節,等過完節後,與宋軍一較高下。

就在狄青宣布休息十天的第二天,宋軍各路兵馬突然接到命令,立即出發,狄青自領前軍,孫沔居中,余靖殿後,晝夜兼程,直抵崑崙關下。

次日黎明,狄青的中軍帳前豎起了大將旗鼓,眾將環立帳前候令,等了很久,卻不見狄青升帳點兵,正在疑惑之際,忽聽中軍官傳下命令,說狄元帥已經連夜進關了,召各位將軍立即前進,到關外會合。

眾將得知元帥率先過關,驚異不已,慌忙各率所部入關。

眾將督兵進了崑崙關,見狄青頭頂銀盔,身披金鎧,跨著青驄馬,手執白旗,正在那裡排兵布陣,準備在崑崙關下歸仁鋪這個地方,與儂智高展開決戰。

儂智高得知狄青領軍偷渡崑崙關,在歸仁鋪擺好了戰場,這才知狄青用兵虛虛實實,非等閑之輩,立即傾巢出動,欲憑優勢兵力一舉擊敗宋軍。

狄青見賊兵人多勢眾,士氣高昂,命先鋒孫節抵擋頭陣。孫節拍馬衝上前去,與敵將戰在一處,戰不多時,孫節正想放馬沖踏賊陣,忽見儂智高一聲令下,五百硬弩齊發,箭如雨下,孫節想躲也來不及,人和坐騎頓時射成了刺蝟一般,立斃當場。

眾將見賊勢兇猛,大驚失色。

狄青坐在馬上,手中令旗一揮,大聲疾呼道:「殺上前去!擒賊破敵,就在此時了!」只見他手中令旗左右揮動,立即有兩隊藩落騎兵各數百名,分別從左右兩側殺出,如一陣狂風般刮入敵陣。這兩隊騎兵,是狄青從西北戰場上帶過來的鐵騎。

只見這兩隊騎兵,忽縱忽橫,忽開忽合,殺得敵眾東倒西歪,左右不能相顧。而兩隊騎兵隊形不亂,進退有序。儂智高自知不是狄青的敵手,剛想退逃時,諸將並孫沔、余靖等軍趕到。

狄青立即下達命令,三軍一齊向敵兵猛撲過去。

儂智高自知不敵,撥回馬爭先逃走。眾賊兵見首領已逃,隨著紛紛崩潰。

狄青催軍追逐,直趕到五十里外才鳴金收兵。這一仗,狄青軍大勝,殺死敵兵八千餘人,殺死敵軍軍師黃師宓,將領一百五十七人,生擒五百餘人。

儂智高逃回邕州,心慌膽落,攜帶親信,縱火燒城,連夜由合江口逃往大理去了。

狄青乘勝攻克邕州,見滿城煙霧瀰漫,火焰衝天,忙傳令諸軍一齊入城滅火,並搜得儂智高遺棄的金帛數萬,約束下屬,不得私取分毫,全數如實歸庫。

狄青命眾將士澆滅城中大火之後,立即出榜安民,曉諭百姓各歸所業,以前被脅從賊的,概不追究。百姓自此安居樂業,邕州局勢漸漸安定。

有關狄青與儂智高歸仁鋪一戰,宋人筆記的記載很豐富,戰況也非常精彩,其中著重強調的是狄青善於用智,如在大戰前,狄青為了鼓舞士氣,暗地裡準備了一枚兩面圖案相同的銅錢,誓師時,便用這枚銅錢占卜,若是正面,我軍必勝,結果連擲數次,盡得錢的正面,使軍士以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又如命軍營大設宴會,命軍士夜裡盡情歌舞,他自己則悄悄帶領一支精兵,偷渡崑崙關,殺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雖然這些描述不一定全是事實,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

崑崙關大捷的戰報傳到京城,趙禎龍顏大悅,詔命余靖管理廣西,繼續追捕儂智高,召狄青、孫沔還朝,並提升狄青為樞密使,孫沔為樞密副使,其餘隨軍參戰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