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六 敲竹杠

西北的戰火在燃燒,北邊的盜賊又來打劫了,這個強盜就是契丹人。

宋朝和契丹自澶州議和以後,兩國各守疆界,互不相侵犯,北方的牧民放心地漫山遍野地放牧,南方的農民安心地出來種地。兩國的邊境還設立了貿易市場,北方的牧民將他們的畜產品拿到市場里,交換南方百姓的農副產品,互通有無,各取所需,老百姓們過上了較為安定的日子。

這就是宋真宗趙恆當年拿錢買和平、簽訂澶淵之盟所想得到的結果。

澶淵盟約簽訂之後,宋朝把對契丹的賠款列入了財政預算,每年如約按期撥款,或派使臣送過去,或契丹派人來取款,相互之間是一團和氣。兩國的皇室有什麼紅白喜事,彼此還要派遣使臣前往,或慶賀、或弔喪,像走親戚一樣。宋與契丹兩國,真正成了兄弟之邦。

澶淵之盟是景德二年(1005年)一月簽訂的。此後不久,蕭太后燕燕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二月去世。(簽訂日期為公元1005年一月,因此與景德元年不同。)

蕭太后雖是女流之輩,卻也是巾幗不讓鬚眉,她的智慧和謀略絲毫不輸於男人。遺憾的是,這樣一位在政壇上呼風喚雨的人物,在感情上卻相當不幸,老公過早地去世,使她寡居宮中,白天忙於國事倒不覺得怎麼樣,晚上守著一盞孤燈,看著鏡子里自己的姣容,未免是顧影自憐,備感孤獨。

正當蕭太后形單影隻之時,有一個人進入了她的視線,他就是東京留守韓匡的兒子韓德讓。韓德讓貌似潘安,才同宋玉,算得上一個人才,這一天站列於朝班,一下子就引起了蕭太后的注意。為了獵取韓德讓,蕭太后也算是下了血本,授韓德讓政事令,禁軍總頭領之職。

韓德讓本是契丹大將韓延徽的後裔,雖然是將門之後,但突然沐此厚恩,實在是有些受寵若驚,對蕭太后感激涕零。

蕭太后做好這些前期工作後,直接召韓德讓進宮。韓德讓進宮之後,蕭太后什麼也沒有說,賜給他一碟禁臠,臠就是小肉片,禁臠就是宮中特製的小肉片。

韓德讓也是一個情場老手,立即體會到蕭太后的用意,同時也明白了自己突然青雲直上的原因。高官厚祿,再奉上一個投懷送抱的美人,這樣的好事,是任何男人都難以拒絕的。當夜便留在宮中,對蕭太后是極力奉承。蕭太后是久旱逢甘露,樂得心花怒放,兩人大有「相親恨晚」的感覺。不久,蕭太后又賜韓德讓姓名為耶律隆運,拜大宰相,加封晉王。

契丹主耶律隆緒還是一個孩子,管不了蕭太后這些風流韻事,後來逐漸長大了,卻已經是司空見慣,沒有什麼奇怪的了。所以,蕭太后和韓相,不啻伉儷一般。等到蕭太后病逝以後,韓德讓也無疾而終,與蕭太后同赴了黃泉路,一對同命鴛鴦,到陰司地府做合法夫妻去了。

契丹主似乎對韓德讓心存感激,因為他給母后帶來了快樂,韓德讓死了以後,他竟將韓德讓安葬在蕭太后的墳墓旁。

蕭太后是澶淵和約的當事人,活著的時候,也信守盟約,與宋友好往來。

蕭太后死了以後,事情似乎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乾興元年(1022年),趙宋真宗皇帝去世,趙禎即位的時候,契丹主耶律隆緒派使臣到汴梁祝賀、弔祭。宋、遼兩國仍然是兄弟之邦。

宋的喪期剛過,契丹主竟在兩國邊境舉行大閱兵,聲言要到幽州狩獵,其實,這是對宋採取的一種試探行動。他想看看,趙宋這個沒有長大的皇帝怎樣處理這件事情。

趙宋當時是劉太后垂簾聽政,軍國大事經劉太后裁奪之後,再由皇帝趙禎簽字畫押發布執行。宋廷見契丹屯兵邊境,擔心他們乘機入侵。有人建議調動軍隊去邊境加強守備。時任宰相的張知白是個明白人,他似乎看出了契丹人的用心,他認為,宋與契丹訂立了盟約,兩國互不開兵。契丹人的這次行動,可能是試探行為,如果宋向邊境派兵,宋就有挑釁的嫌疑。這樣,契丹人就有了借口。為了防止萬一,張知白出了一個主意,就以那裡的河道阻塞,朝廷以疏通河道為名,徵調民工到那裡去。實際上,這些徵調的民工都是士兵。太后與趙禎採納了這個建議,那些脫掉戎裝的士兵,裝扮成疏通河道的民工上了前線。

契丹人似乎也聞到了什麼味道,大張旗鼓地搞了一次閱兵儀式後,草草地收兵了。這是澶淵和約簽訂之後宋、遼之間的一次不見硝煙的較量。

天聖九年(1031年)六月,耶律隆緒死了。

耶律隆緒臨死之時,遺詔太子宗真繼位,他囑咐宗真說,一定要信守同宋的盟約,不得毀約。宗真含淚受命。

宗真即位後,改元景福,尊耶律隆緒為聖宗。

七月,派遣使臣到宋報喪,宋廷派遣龍圖閣待制孔道輔前往契丹慶賀、弔喪。宋、遼兩國之間的關係仍然很好。

宋真宗皇帝去世,趙禎即位之時,契丹主也派使臣到汴梁祝賀、弔祭。兩國真正體現了一種兄弟之邦的友誼。數十年來,宋、遼之間沒有發生戰禍。

但是,在此期間曾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儘管最終沒有導致兩國開戰,但兩國間的角力,倒是很有趣味,不得不提。

宗真逐漸長大了,人大了,心理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對父皇臨終時的遺囑似乎也淡忘了。慶曆初年,他見國內無事,人口日增,國內的經濟狀況也不怎麼好,而宋又在西邊同西夏的元昊打得不可開交,他突然萌發了一種敲詐一下宋想法,奪取宋廷瓦橋關以南十縣的土地。

契丹主宗真的動議,在群臣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以南院樞密使蕭惠為首,他認為,大宋同西夏征戰多年,已經是兵疲民敝,正是進攻宋的好機會。另一種以北院樞密使蕭李穆為首,他堅決反對南侵。他認為,契丹與宋訂立盟約,兩國多年互不開兵,現在突然興兵伐宋,這是違背盟約。再說,即使開戰,勝負也難料。

宗真不顧蕭李穆等人的反對,決定採取行動,在宋那裡撈一把。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他派遣南院宣慰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出使宋,要求宋歸還關南的土地,並質問宋興兵伐夏及在沿邊以疏浚河道為名,徵調大批民工,實際上是增加戍兵的理由。

契丹使臣來到汴梁後,宰相呂夷簡奏請趙禎,命富弼為接待使,與中使官到郊外迎接契丹使臣。

蕭特末等人推說身體有病,不肯下車行拜見之禮。

富弼見契丹使臣如此傲慢,非常憤怒,他說他也曾出使北方,當時也是卧病車中,聽到契丹國主的命令,立即抱病下車行拜見之禮。想不到契丹使臣竟然如此狂妄,我朝天子派中使到這裡來迎接你們,你們竟然託病不見,到底是沒有見過世面,才作出有辱君命的事情。

蕭特末自知失禮,連忙下車行拜見之禮。富弼便將他們迎到驛館,雙方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談話。蕭特末見富弼襟懷坦白,便對富弼說明了來意。並對富弼說,契丹主的要求,宋可從便從,不可從,可另外想辦法,或增賠款,或許婚姻;只要搪塞得住,兩國便可相安無事。

富弼把這次談話的內容奏明了趙禎。

趙禎聞奏,立即傳召宰相呂夷簡,商量如何回答契丹使臣提出的要求。

呂夷簡認為,西夏戰禍未平,契丹乘機求地,明顯是敲竹杠。割地肯定不行,但我們正在與西夏打仗,如果再與契丹開兵,很難同時應付兩個戰場。來使蕭特末透露,割地不成,可以和親或給一筆錢也可,不如就從這兩件事中選擇一項來滿足契丹人的要求。趙禎也有這個意思,但他還沒想好,派誰出使契丹。呂夷簡建議派富弼去,他說,富弼去年曾出使契丹,再次前往,可就是熟手,派他去,料想不至於有辱君命。

趙禎也覺得富弼去比較合適,便命富弼出使契丹,商談解決契丹人提出的要求。

趙禎的詔令下達之後,文武百官都為富弼擔憂,認為富弼此去,一定是凶多吉少。集賢院校理歐陽修引用唐顏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奏請趙禎不要派富弼出這趟差。

唐顏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指的是唐朝德宗年間,李希烈舉兵叛亂,顏真卿以社稷為重,不顧個人安危,親赴敵營,曉以大義,勸說李希烈投降,李希烈不但不聽,反而還縊殺了顏真卿。

歐陽修的奏章被呂夷簡扣壓了,並沒有送到趙禎的御案上。

一時間,群臣議論紛紛,都說呂夷簡與富弼有嫌隙,舉存富弼出使契丹,純屬陷害。誰知富弼奉詔後,沒有半點猶豫,欣然答應前往。他知道此去定是凶多吉少,陛辭時對趙禎說,自古以來,主憂臣辱,臣此次出使契丹,並沒有打算活著回來,此去談判,除了增加錢帛外,絕不答應契丹人的其他要求。

趙禎聞言,也不禁動容,面授富弼為樞密直學士。趙禎此時除了升富弼的官職外,似乎沒有其他辦法來撫慰眼前這位忠臣。

富弼卻說,國家有急事,臣子理當不辭勞苦,如果先受爵祿,倒好像是奔官爵去的。趙禎見富弼固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