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烏台詩獄 一 始作俑者——沈括

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人,博學善文詞,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不通曉,在中國歷史上,自漢有張衡後,他是第二個正史有傳的科學家。

雖然是科學史上成就極大的學者,但在那個時代,士非從政,即無其他出路,而他在現實政治里所表現的角色,卻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這與他才能卓越而早年甚不得意有極大的關係。沈括家貧,遲至三十一歲才中進士,自入仕途,即被冠蓋榮華所眩惑,使他熱衷利祿,竭力營謀進用。

熙寧之初,王安石變法,沈括也曾參與過三司條例司的工作。當時,王安石權勢正盛,沈括有心依附,竭力擁護新法,安石初亦相當器重他的才能,但是不久就看穿了他的人品。保甲法將行時,神宗有意委任沈括專主其事,而安石對曰:「沈括壬(小)人,不可親近。」熙寧六年(1073),沈括才開始得意起來,先是入館閣,為集賢校理,奉詔詳定三司令敕,繼復被派為兩浙路察訪使,口銜天憲,出為欽差大臣了。

陛辭請訓時,神宗面論中,有道:「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沈括到了杭州,與蘇軾交往論舊,非常熱絡。將去,要求蘇軾手錄近作詩一通,留為紀念,這也是朋友間的常事,蘇軾也不疑有他,就寫了送他。

其實,沈括心裡非常嫉妒蘇軾,神宗的殿論,對他是一個強烈的刺激,而他又知道安石甚惡蘇軾,所以回京後,除了極口讚揚青苗、助役諸法,絕無不便於民之外,隨即將蘇軾的近詩,逐首加以箋注,附在察訪報告里,簽貼進呈,告他「詞皆訕懟」。

神宗置之不問,但是滿朝的人,都已知道有此一事,自然有人告訴蘇軾。蘇軾認為這種捕風捉影的忌謗之言,英明的皇上不會信他,並不放在心上,倒在寫給劉恕的信上,自嘲道:「不憂進了也。」意思是不愁沒有人把我的作品進呈御覽了。

這出把戲,經過五六年,一直沒事。不料元豐二年,李定、舒亶等人媒孽誣害,所用的手段,就完全是從沈括學的。蘇轍為兄下獄所上書中提到:「向者曾經臣僚繳進,陛下置而不問。」指的就是他,所以說,烏台詩獄案的始作俑者,實是沈括。

王安石二次罷相,舉吳充自代。這時候,沈括官已升至掌理全國財政的三司使,他要走新相國的門路,又看出吳充的作風,事事欲與荊公為異,就秘密條陳常平役法不便諸端,獻與吳充,吳便袖在衣筒里,密呈神宗。

事為御史知雜事的蔡確所聞,上疏言:

新法始行,朝廷恐有未便,故諸路各出察訪,以視民願否。是時,沈括實為兩浙路察訪使。還,盛言新法可行,百姓悅從,朝廷以其言為可信。今王安石出,吳充為相,乃徇時好惡,詆毀良法。其前後之言,自相背戾如此。

疏入,神宗甚惡沈括的反覆無常,落翰林學士,以本官貶宣州。

所以,烏台詩獄發生時,沈括已不在京師。

蘇軾於元豐二年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按例,進謝上表。

……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

不料這篇表文,也會惹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