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食蓼少年 三 世系

蘇軾,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生於蜀之眉州眉山縣。

眉山縣,位於成都之南五十公里,而成都是四川經濟文化的心臟地區。據傳,大禹導江工程始於蜀山,岷江實為長江的正源,自岷江南流至灌縣,縱貫成都、新津、眉山、樂山、青神、犍為諸縣,至宜賓而入長江。此一江流豐富的水量,灌溉成都平原,使這地區土地肥沃,物產富饒。

江水有一支流,流經眉山縣城的東郊,水色特別澄清,綠油油的像玻璃一樣透明,所以稱為「玻璃江」。沿江兩岸遍種桃花和楊柳,枝葉披拂在水面上,泛舟江上,使人有身入桃源之感,所以人稱眉山為「小桃源」。

眉山是個饒有古意的小城,氣候溫和,風光明麗,和成都一樣美好,但特有小城純樸的風味,寧靜的氣氛。城中街路寬闊,大片大片的青石板鋪作路面,潔凈無塵,路的兩邊,種植高大的槐樹和柳樹,垂蔭匝地。城中,即使是窮家小戶,門前總也有個庭院,養竹種桃,一片蒼翠和絢麗。

蓮花,眉山的名物,城裡處處見有池塘,塘里都是種的蓮花,陽光映照下的田田荷葉,泛起一片碧綠的生意,夏日花開,香聞十里。

蘇軾故居在城南紗縠行,佔地數十畝,三面環水,屋前屋後,茂林修竹,蒼翠欲滴,樹上累累鳥巢,時聞鳴囀,庭前有兩株合抱的老榆樹,傳為其父蘇洵所植,院中還有一株兩枝交拱的荔枝樹,是蜀中父執蔡褒送蘇軾二次還朝時所種。宅西一大池塘,種滿了荷花,宅內點綴著許多紀念性的建築物,如百坡亭、披風榭、抱月亭、採花舫、瑞蓮亭等,雖然都是後人所建,並非蘇家舊物,但是曲徑迴廊,幽雅有致,頗合詩人居處。此一名跡,號為「三蘇祠」,明末一度毀於兵火,現在所見者,皆為清朝時所重建。

眉山蘇氏,原籍趙郡,即今河北趙縣,後魏置郡,唐改趙州,宋升為慶源府。欒城從戰國時代就屬於趙郡,今為河北欒城縣。三蘇題名,慣稱趙郡蘇某,蘇轍併名其文集曰《欒城集》者,都是從其祖籍,蓋蘇洵作《蘇氏族譜》,追認趙郡蘇味道為其始祖,如言:

蘇氏出於高陽,而蔓延於天下。唐神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於官,一子留於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

其實,歷史上的蘇味道,不算是個正派人物。他是趙郡欒城人,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生。少有文名,成進士後,以文章受知於定襄道大總管裴行儉,孝敬皇帝妃父裴居道登左金吾將軍,托味道作謝表,這篇文章傳誦遠近,使他名噪一時。至周則天朝,他親附則天皇帝的佞臣張昌宗,宦途開始得意,歷遷鳳閣舍人、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居相數年,毫無作為,凡事模稜兩可,庸庸保位,人稱「蘇模稜」。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跟著張昌宗倒了下來,被貶眉州刺史,復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卒,留一子於眉,是為眉州蘇氏的始祖。

自唐神龍元年至宋仁宗景祐朝,蘇氏落籍於眉,且已三百餘年,所以這家族雖然算不上是個高門巨閥,但卻是著名的眉山縣舊家,是蘇軾詩所謂「炯炯明珠照雙璧,當年三老蘇程石。里人下道避鳩杖,刺史迎門倒鳧舄」的鄉紳人家。

自蘇味道的兒子家於眉山,傳兩百餘年而至蘇涇,涇以前,皆不詳。

涇生釿,蘇洵《族譜後錄》下篇,記其世系,說他和高祖釿「以俠氣聞於鄉閭」。釿生五子,洵的曾祖父是少子蘇祜,「以才幹精敏見稱」。其存歿與五代相始終,這一長達七十年的五代時期,天下大亂,唯蜀獨保安定,而蘇祜又精明能幹,蘇家的經濟基礎,大約奠定於此時。

祜有六個兒子,蘇洵的祖父蘇杲以孝友著名鄉里,頗善治生,遂使家道殷富,有餘財可以施捨別人,曾言:「多財而不施,吾恐他人謀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將以我為好名。」所以總是偷偷摸摸地幫助窮人。因為樂善好施而散財,終其身,田不滿二頃,屋敝陋而不葺。

《族譜後錄》記杲有弟宗晁,是個「輕俠難制」的人物,還有個族弟蘇玩,「嘗有重獄」。事迹雖然不詳,但甚可注意,俠以武犯禁,這個家族中的人,似乎極有任俠尚義的遺傳氣質。

其實,任俠尚義和樂善好施,一樣是出於熱心為人,同情弱者的情操,不過因對象不同,表現方法互異而已。蘇家這份遺傳氣質,這份俠義精神,在後來子孫身上,依然清晰可見。

熱心向人的人,凡事必不為己,所以淡泊名利和居家儉約,幾乎也是蘇氏傳承的家風。宋朝的大軍破蜀前後,蜀國的達官貴人,紛紛拋售田宅,趕赴汴京投效,有人勸蘇杲賤價收買,但他不佔這個便宜,慨然道:「吾恐累吾子。」

杲子序,字仲先,生於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像他父親一樣,樂善好施,而不愛讀書。體格魁偉,氣量寬宏,為人平和樸實,自奉甚儉,待人卻很厚道,一心只想博取別人喜歡,從來不為自己著想。對士大夫十分敬重,甚至有點卑躬屈膝的樣子,別人笑他諂媚,其實他對田父野老也一樣謙虛。外表上看,他對任何人一樣好,其實內心裡自有一個品鑒的分寸,嚴格得一點都不隨便。

李順舉事時,兵圍眉山,蘇序就在城中親身擔任守御工作,表現得非常勇敢。不幸在這戰亂中,他的父親病故了,他也能依禮治喪,退慰其母,並不草率,其時他還只二十一歲。

他雖不愛讀書,卻歡喜做詩,就他自己所見所聞,上自國家大事,下至鄉里瑣屑,加上他的感慨,用詩的形式寫出他心裡真實的喜怒哀樂,下筆很快,積稿數千篇,但只以此自娛,從不自鳴。

雖然表面上是那麼一個平和的人,但如遇到看不順眼的事情,他也敢作敢為。蜀人比較迷信,眉山城中有一處不倫不類的茅將軍廟,為眉人所信畏,廟祝藉以騙錢,香火甚盛。他一日乘醉,帶領村仆二十餘人入廟,斧劈偶像,並將這座新廟一起拆毀,不畏神譴。他就是這麼一個正直而饒有俠義精神的鄉里長老。

他非常淡泊,與世無爭。王稱《東都事略》說,仁宗慶曆四年三月,詔諸路州府軍監並立學,如修學者多及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然是時郡縣頗以此擾民,亦一時之弊也。怎樣擾民,雖不詳知,但記言縣中有力者爭取執事縣學的地位,則定有好處,可想而知。蘇氏是當地的縉紳之家,有資格爭取,但蘇序獨令家人退讓,不跟別人爭奪。他出入都不乘馬,說:「路上有比我老還在步行的,我騎了馬怎麼見他?」一生竭力藏退,敝衣惡食,他才心安理得。

他家陸田不多,大部分都只種粟,收成後,蓋一大倉貯存,大家猜不透他是什麼用意,幾年下來,存有三四千石。有一年,眉州遭逢饑荒,蘇序就開倉取粟,先濟族人,次助外戚,再次賑濟佃戶和鄉曲的貧民。有人問他:「救荒何必一定用粟?」序說:「粟米性堅,能耐久儲,缺糧時用它,不會霉爛。」平日,住宅周圍,都種芋魁,每年收穫很多,收藏在厚草囷里。寒冬臘月,他家用大蒸籠蒸了熱騰騰的芋魁,擺在大門外,任令飢人取食。

眉山蘇家,原來並非士族,遷蜀的五世先人中,沒有一個做過官,也都不大喜歡讀書。這是當年的地方環境和社會風氣所使然。蘇轍《欒城集·伯父墓表》:「蘇氏自唐始家於眉,閱五季皆不出仕。蓋非獨蘇氏也,凡眉之士大夫,修身於家,為政於鄉,皆莫肯仕者。」唐末及五代之際,變亂相尋,天下騷擾,蜀人自有安和優裕的農家生活可過,就不願離鄉背井,投身到混亂不安的政治社會裡去謀求官職。不想做官,所以讀書風氣也就比較衰微,雖然他們有足夠的聰明和文化修養。

蘇序生有三子,長名澹,早逝;次名渙,字公群,生於真宗咸平三年(1000);幼子蘇洵,字明允,生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比他的二哥要小九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