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非常即位 六 血濺陳家谷

趙炅接到前方戰敗的奏摺,心情懊喪至極,立即命令曹彬、米信、崔彥進帶領他們的軍隊回京,命令田重進屯定定州;潘美仍然回到代州去,並要他保護雲、應、朔、寰四州的官民分別遷往河東、京西去安置。

宋軍各路布置以及戰後的善後工作還沒有安排好,契丹大將耶律斜軫就率領十萬遼兵直逼安定之西。

雄州守將賀令圖得知契丹兵來犯,點兵出城迎戰,被契丹人殺敗,帶領殘兵向南潰逃。耶律斜軫率兵乘勝追擊,兩軍在五台再次展開激戰,宋軍還是慘敗,陣亡數萬人。遼兵一舉攻佔蔚州。

賀令圖飛騎向潘美求援,潘美率軍與賀令圖合兵一處,在飛狐與契丹兵展開一場激戰,宋軍再次大敗。渾源、應州的宋兵見遼兵來勢兇猛,棄城而逃,遼兵不戰而得渾源、應州的城池,並乘勝追擊,攻佔寰州,殺死守城宋兵千餘人。

潘美敗走飛狐,退回代州,與副將楊業引兵,保護雲、朔、應三州的軍民百姓南遷。

楊業深通兵法,又久居北方,對契丹人的習性和當地的地理都很熟悉,認為仗打到這個地步,契丹兵氣勢正盛,不宜同他們正面交鋒,因此他建議:宋軍出兵大石路,直入石竭谷,避開契丹兵的銳氣,保護三州的官民南遷。

潘美聽了楊業的話,沉默不語,護軍王侁卻認為楊業怯戰,冷笑著說:「君侯素稱楊無敵,今天卻屢次阻撓不進,如果不是嚇破了膽,恐怕就另有所圖吧?」

俗話說,冷茶冷飯好吃,冷言冷語難聽。楊業是頂天立地的英雄豪傑,哪能受得了如此奚落?聽了王侁的冷言冷語,憤然說道:「楊業豈是貪生怕死之輩?我們的任務是保護百姓遷移,不是攻城拔寨子,打仗如果逞匹夫之勇,就會讓士兵白白地去送死。王護軍既然懷疑我心有二志,我願為先驅,叫你們知道,楊業並不是怕死之人。」

楊業說罷,召集自己的部下及兒子楊延昭、楊延玉,傳令厲兵秣馬,準備從石跌路趨朔州,臨行時,流著眼淚對潘美說:「我這次出兵,不可能取得勝利,楊業本是太原降將,應當早死,蒙皇上不殺,提拔為大將,交付兵柄,楊業並非縱敵不前,實在是要伺機而動,以報皇上的知遇之恩。今天,有人說我有意避敵,我也無從解釋。楊業此去,恐不能再見主帥了。」

潘美聽了,只是哼了一聲,強裝笑臉說:「楊家父子揚威北方,久負盛名,今天未曾開戰,卻先說這些喪氣的話,確實令人不解,你儘管放心去吧,我一定會率兵救應你。」

楊業指著前方一個谷口說:「契丹兵打仗變幻莫測,潘將軍一定要提防,前面那個谷口叫陳家谷,地勢險峻,可以駐守,請你們派兵埋伏在那裡,布下強弩硬箭,等我轉戰到谷口的時候,立即率兵夾擊遼兵,千萬要記住,不然,我楊家父子及所率兵馬,恐怕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潘美點點頭,答應在陳家谷布陣接應。

楊業明知前面是個火坑,死亡的深淵,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不得不跳下去。

楊業出兵之後,潘美按照事先所約,同王侁率兵趕到陳家谷口列陣以待。

楊業懷著赴死之心,率領所部兵馬,自石跌口出發,兒子楊延玉、楊延昭隨父同行,途中正遇契丹兵,兩軍也不答話,上前即殺。耶律斜軫率領遼兵,似乎並不戀戰,只一交戰,便向後撤,楊業見沿途多是平原,料無伏兵,只管儘力窮追。耶律斜軫且戰且走,正在追趕途中,耶律斜軫忽然又回兵再戰,只聽一聲炮響,四面八方,突然冒出無數的遼兵,把楊業父子和宋兵困住。

宋軍只有數千兵馬,遼兵有十萬之眾,敵眾我寡,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條。楊業知道形勢嚴峻,吩咐兩個兒子緊跟著自己,舞動手中槍,捨命衝突,硬是殺出一條血路,退到狼牙村。

自寅時等到已時,沒有得到楊業的消息,令人登高遠望,仍然不見蹤影,潘美不免心生懷疑,王侁在一旁說道:「楊業如果敗下陣來,必定有急報,如今許久得不到消息,大概是已經殺敗敵兵,主帥如果不趕緊上前,那麼,這份功勞就被楊業一個人獨得了。」

潘美躊躇了半天才說道:「再待一二個時辰,如果還沒有楊業的消息,再作決定。」

王侁退出後,對眾將道:「此時不去爭功,尚待何時?你們不去,我就要先走了。」說罷,帶領自己的部下,徑出谷口。

眾將也是爭功心切,都是躍躍欲試。潘美見不能說服眾將,也身不由己地跟著眾將,一起離開陳家谷口。沿著交河西進,才走了二十餘里路,忽見王侁領兵退回。潘美問他為何又退了回來。王侁答道:「楊業戰敗,契丹兵猖獗得很,我軍恐怕抵擋不住,所以就趕快退回來了。」

潘美聽了此言,也不覺驚慌,索性指揮兵士全部撤退。把與楊業的陳家谷之約拋到了九霄雲外,一直退回代州去了。

楊業且戰且走,接近陳家谷,已是人困馬乏,死亡過半,眼巴巴地等援軍殺出。哪知進谷一看,並不見宋軍一兵一卒,他忍不住大哭道:「我被王侁等逼迫,使我一敗至此,現在既不能求勝,也不必求生了。且返身再戰,拼一個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吧!」

楊延玉、楊延昭兄弟倆也是痛哭不止。楊業說道:「父子同死,也是於事無補,我上受國恩,下遭奸人嫉妒,除死以外,沒有其他路可走,你們兩人還年輕,趕快殺出去,將這裡的情況報告皇上,讓皇上知道,我們楊家是忠心為國,只是為奸人出賣,蒙受不白之冤,才致戰死沙場。如蒙皇上鳴冤昭雪,我死也瞑目了。」

楊延玉哭著說:「兒願隨父親一同赴死,不願逃生。讓哥哥突圍出去,向潘帥請援。如果援兵早到,說不定還可轉敗為勝,即使搬不到救兵,留得哥哥在,他日面見皇上,還可以說清今天戰敗的實際情況,不然,我們死後,那些奸人不知要給我們安上一個什麼罪名。」

楊業覺得延玉說得有理,立即叫延昭突圍出去請求潘帥派兵增援。

楊延昭哭著不願離去,要同父帥和兄弟共同戰死沙場。

楊業舉起馬鞭狠抽了楊延昭的坐騎一下,大聲說:「速去!速去!不要顧慮這些了。」

楊延昭的坐騎負痛,一下子就躥了出去,楊延昭只得回頭大聲喊道:「父帥保重!弟保護好父帥!」話音未滿,一人一騎已經沒入亂軍之中。

遼兵見有人突圍,萬弩齊發,楊延昭的手臂中箭,血流如注,他也顧不得裹傷,咬牙拔出箭頭,奮勇殺出重圍,飛馬請求援兵去了。

楊業與楊延玉率領手下數百名士兵,與遼兵展開了一場血戰。楊延玉身中數十箭,猶如刺蝟一般,忍痛不住,哭著對他的父親說:「兒子去了,不能保護父……」話沒有說完,便已口中噴血,墜馬身亡。

楊業見延玉死了,好似萬箭穿胸,回顧手下不過數百人而已,流著淚對大家說,大家都有父母妻子,不能死在這裡,趕快逃生去吧!」

楊業帶兵,有勇有謀,平時訓練,都是與士卒同甘共苦,從不搞特殊,對待士兵就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兒女一樣。士兵們對楊業既崇敬,又愛戴,衝鋒陷陣,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眾將士見主帥叫他們逃命,他們哪裡肯依,都表示要與主帥同生死、共進退。

楊業見將士們眾志成城,虎目圓睜,揮動手中槍,大喝一聲,如猛虎般殺向敵陣,手刃契丹兵百餘人,身上所受刀、箭之傷數十餘處,先還覺得疼痛,後來麻木了,敵箭射在身上,竟渾然不覺。人可以憑一口氣奮戰,馬可不行。楊業見坐騎渾身打戰,已是站立不穩,只得退至樹林暫避。

契丹大將耶律希達,遠遠看見樹林中楊業的身影,用強弩射來,正中楊業的馬腹,馬應聲倒地,楊業也墜落馬下。契丹副部署蕭撻覽縱馬搶入,活捉了楊業。

此時,楊業的部下全部戰死,無一生還。

遼國活捉了楊業,知道他是一員猛將,不但沒有羞辱他,而且還好酒好肉地招待他,勸他投降,並許以高官厚祿。楊業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漢,絕不為其所誘,仰天長嘆道:「皇上待我甚厚,本想保衛邊關,以報答皇恩。今被奸臣逼迫,致兵敗遭擒,還有什麼面目活在世上呢?」

楊業被俘之後,不吃不喝,絕食三日而亡。這就是楊業捐軀的真相。至於楊業撞死李陵碑的說法,只是野史的記載。

誰導致了楊業兵敗身亡?罪魁禍首當屬王侁,他為了貪功,率兵離開陳家谷,但潘美身為主帥,輕信讒言,也是罪不可恕。

楊業和他的後代的事迹,被民間傳為「楊家將」的故事。其中,為表達對潘美的憎恨之情,人們將他塑造為十惡不赦的太師潘仁美。至今,楊家將的故事還在廣為流傳,但其中的故事情節多是經過小說家們的藝術虛構而成。

宋朝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奪了幾位開國老將的兵權之後,宋初之名將,首推曹彬,其次則莫如潘美。曹彬在大戰之時,舉棋不定,不能自律,北伐大敗而歸;潘美身為主帥,不能約束部下,不顧楊業的忠告,為貪功而貿然出擊,致使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