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鐵血英雄路 三 亂世中的狠人

乾祐三年(951年),郭威發動兵變,篡奪了後漢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建國號為「周」,史稱後周。郭威就是五代時期最後一個王朝、後周的開國皇帝周太祖。

郭威做了皇帝以後,這才提拔趙匡胤做了皇宮禁衛軍的一個小頭目,並拜滑州副指揮使之職,前面的職務,是個實職,後面的職務,是個虛職,就是享副指揮使的待遇,並不到滑州去任職。

郭威有幾個老婆沒有一個給他生下一個兒子,人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郭威眼看自己無後,在做皇帝之前,就把妻兄柴守禮的兒子柴榮收為養子。柴守禮早已不在人世,柴榮此時也是無依無靠,便拜郭威為乾爹。一個是喪父無了依靠,一個是膝下沒有子嗣,也算是兩好湊一好。

郭威做了皇帝以後,封柴榮為晉王,兼侍中,汴梁(京城)府尹,掌管天下兵馬。

柴榮與趙匡胤是同齡人,都是時之俊傑,從人脈來看,柴榮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趙匡胤還是一個禁衛軍的一個小頭目,不可同日而語;從能力來看,柴榮當然也要比趙匡胤強很多。

柴榮經常進出皇宮,發現趙匡胤很能幹,是個人才,便將趙匡胤調到汴梁府,升任為馬直軍使,即汴梁府的騎兵指揮官。趙匡胤開始走上了權力頂峰的道路。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病了,而且還病得不輕,他知道自己的陽壽已盡,閻羅王給他安排好了位子,等著他去報到。臨終前,他將義子柴榮、外甥李重進、女婿張永德和宰相范質等幾個人叫到病榻前,向他們宣布:皇位傳給義子柴榮。吩咐幾個顧命大臣,要輔佐柴榮,繼續他的未竟事業。

柴榮聞聽此言,忍不住放聲大哭,邊哭邊說道:「父皇春秋正盛,這病總能治好的……」

郭威艱難地搖搖頭,不讓他說下去,轉臉對李重進、張永德說:「晉王即位以後,你們三人要同舟共濟,保大周江山千秋萬代,使黎民百姓永葆平安。」

李重進對於郭威的安排,內心有些不服,從身世上講,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從小就跟著郭威南北征戰,驍勇善戰,深得郭威的信任。從殿直小校一直升到殿前都指揮使。無論從功勞上還是從親疏關係上,都不輸給柴榮。他聽說要將皇位傳給柴榮,心裡不服氣。因此,當郭威口諭將皇位傳給柴榮,當時並沒有馬上表態。

張永德卻抽泣著說:「父皇放心,倘有一天,父皇百年之後,永德定如侍奉陛下一樣,侍奉新君,若有二心,蒼天不容……」

范質是宰相,他知道,皇位傳給誰,那是人家皇上的家事,他無權過問,他的責任是皇上怎麼說,他就怎樣做,除了服從,還是服從,諾諾連聲才是他的本分。

郭威見李重進沒有表態,沉聲說道:「趁朕現在還清醒,你們就在朕的面前行過君臣之禮,把名分定下來。」

郭威之所以要這樣做,是怕他死後,這幾個人為爭皇位而使周室發生內亂,他要在清醒的時候,解決接班人的問題,可謂是用心良苦。

柴榮大驚,慌忙哭拜推辭。

郭威勃然變色道:「柴榮,你敢抗旨嗎?」

柴榮無奈,只好從地上爬起來,依後周太祖郭威的旨意,在一張椅子上面南面坐下。

為什麼做皇帝要面南而坐呢?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從陰陽學的角度說,南為陽,北為陰,面南而坐,表示面向太陽,做皇帝只向太陽低頭;另一種說法,北為上,為尊,尊者坐於北,稱臣的人都在南方。在中國古代,一向是北方民族強盛,南方弱小,歷史上都是由北方統一中國。所以就有南面而王的說法,就是說,稱王的人是坐北朝南。

李重進雖然心裡有些不服氣,但他還沒有抗旨不遵的膽量,只得同張永德一同跪下,面對柴榮行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禮。這樣,柴榮與李重進、張永德的君臣名分算是定下來了。

此後不幾天,郭威病逝。柴榮繼承皇位,歷史上稱後周世宗。

柴榮繼承皇位後,沒有改元,仍然沿用周太祖郭威的「顯德」年號。

趙匡胤辭別空空和尚時,贈他的十六字偈言,第二句:

歷周始顯

偈語似乎在暗示:趙匡胤歷經周朝一代,從「顯德」年起,開始創業。他雖然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但從「顯」字來體會,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世宗柴榮繼承皇位,屁股還沒有坐熱,就有人公開向他叫板了,這個叫板的人,就是北漢主劉崇。

北漢,北方契丹與後周之間有一個小國。

北漢以太原為都城,佔據著河東數郡的地盤,自稱為漢。因為當時五嶺以南的廣州還有一個劉姓藩國,稱之為南漢,所以太原這個漢國,便稱為北漢。

說起這個北漢,建立時間並不算長,國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暠的同母兄弟。劉暠建後漢的時候,授劉崇為太原府尹。劉暠死後,他的兒子劉承祐繼承皇位,又加封劉崇為河東節度使。當時郭威擔任後漢的樞密使,同劉崇的關係很緊張,兩人一直摩擦不斷。郭威發動兵變廢掉劉承祐,推翻後漢政權,建立後周王朝。劉崇見劉家的天下被人奪去,當然不服氣。於是便在自己掌握的河東之地封疆自守,另立一國,仍然稱為漢。

北漢主劉崇聽說周太祖駕崩,周世宗初立,便想在周新老皇帝交接之際,渾水摸魚,撈一點便宜。考慮到自己國力有限,派人出使契丹,請求契丹主發兵協助。

契丹早就有吞併中原的想法,自然與劉崇一拍即合,兩國約定,北漢出兵三萬,契丹出兵一萬,在太原會師,乘後周沒有防備,合兵南下,大舉進攻後周。四萬兵馬自太原出發,浩浩蕩蕩殺向高平。

警報傳到汴梁城,周舉國震驚。柴榮得知北漢劉崇聯合契丹人舉兵南犯,並不慌張,立即決定御駕親征,傳下聖旨:點兵二萬,以趙匡胤為親軍使,張永德為監軍,隨駕左右,其餘眾將,隨駕出征。

柴榮率領周兵日夜兼程趕赴高平,大軍趕到高平後,下令在城南安營紮寨,排兵布陣,準備與北漢、契丹聯軍展開決戰。

高平是周的一個縣城,昔日很平靜的地方突然來了千軍萬馬,一下子就熱鬧起來。

北漢和契丹的軍隊,如狼似虎地撲向高平,似乎要將整個高平吞下去。柴榮率周兵嚴陣以待,要在高平阻擊入侵之敵。

一個要守、要保;一個要搶、要奪,高平之戰觸之即發。

兩軍對陣,有話說嗎?沒有,有道理講嗎?也沒有。

打仗就是賭狠,不是一件講道理的事情,要是講道理,很多仗就打不起來了。北漢主劉崇也不是一個講道理的人,如果講道理,他就不會引兵來犯了。柴榮雖然很想找劉崇理論理論,說說理兒,可是,論理也要有個論理的地方,人家揮著刀向你衝來了,還有理可論嗎?既然講理已經不可能,那就不用客氣,碰上了,那就開打吧!

柴榮見北漢聯軍已到,指揮眾將士迎上前去,用刀槍同他們對話,一場大戰開始了。

兩軍陣前,兵對兵,將對將,捉對廝殺,直殺得昏天黑地,日月無光,血肉橫飛,哭爹喊娘。正在酣戰之時,突然,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周兵陣中竄出一隊騎兵,手持白旗,棄械解甲,向漢兵陣中跑去,邊跑邊喊,北漢劉崇萬歲!北漢劉崇萬歲!聲音震動山谷。步兵陣中,也有千餘人跟了過去。

原來,一部分周兵,被北漢的氣勢嚇破了膽,以為周完了,臨陣倒戈,投降了。臨陣投敵的將軍,一個叫樊愛能,一個叫何徽。

周軍其餘將士,雖然仍在浴血奮戰,但臨陣有人投敵,畢竟不是一件好事,對士氣產生了很壞的影響。

打仗憑的就是一口氣,士氣受損,這個仗就不好打了。周軍士氣受損,戰場上立即呈現出潰敗之勢。

柴榮見有人臨陣投敵,怒髮衝冠,親自揮劍催馬,身先士卒,沖入敵陣,奮力與敵兵展開搏殺。

北漢主劉崇站在高處,見周皇帝柴榮親自督戰,身臨險地而衝鋒陷陣,忙命令數百名弓箭手一齊放箭,專射柴榮。一時間,箭如飛蝗,射向柴榮的麾蓋。柴榮的親兵舉起盾牌,將柴榮團團圍住,擋住敵陣如蝗的飛箭。四周的盾牌雖然護住了柴榮,但從天而降的飛箭是盾牌無法阻擋的。只見柴榮的麾蓋上,數十隻箭鏃插在上面,猶如刺蝟,看起來,觸目驚心,以為這一下柴榮是在劫難逃,死定了。

趙匡胤此時正在中軍督戰,見柴榮身臨險境,情況萬分緊急,立即叫張永德帶弓箭手佔據左面一塊高地,亂箭壓住對方騎兵。他自己則手持一條蟠龍棍,跳上一個高坡,大呼道:「兄弟們,主憂臣辱,主危臣死,皇上已身臨險境,我們做臣子的,還能貪生怕死嗎?不怕死的,跟我來。」喊罷,躍馬挺棍,直搗敵陣。

眾將士誰也不甘落後,一齊拍馬沖向敵陣,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捨生忘死,衝殺過去,完全是一種拚命的打法。

有道是,一人拚命,十人莫敵。現在拚命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周的數千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